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利用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但是只要是科学探究,就离不开探究材料。如果离开了探究材料,科学探究就将无从下手或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所以探究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举足轻重的一种教学资源。一节精彩的科学课,探究材料的准备、选择及呈现时机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主动参与,让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
探究材料是学生做探究实验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探究实验就成了“无米之炊”。如果所有的探究材料都由老师准备,那将是个会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大工程”,科学老师也会吃不消,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责任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学生有能力准备的探究材料,就可放手让学生去准备。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培养他们学科学的主动能动性也很有帮助。当然,老师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指导和监督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1、适时的、灵活的指导学生准备探究材料
材料是否合理,对于教学的推进相对关键。比如在《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有饲养蚕宝宝这一活动。笔者根据季节、气温把第二单元与第三单元调换上课时间,并指导学生注意蚕卵的孵化和小蚕的饲养。为此还特意化了半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解养蚕的注意事项,并复印和分发了养蚕的相关资料。学生们才得以顺利地饲养他们的小蚕,从面保证了他们需要的探究材料。
再如上四年级下册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前好几个星期、“五一”长假左右就提醒和指导学生在假日与父母出游时,可在旅游的途中做个有心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在父母的陪同下,在高山上、在湖边、在路上、在海边等等能找到岩石的地方收集具有一定特色的石头。因为能灵活的、适当的、及时的指导学生准备探究材料,学生们也就能如期完成材料的准备。
2、针对性检查、合理评价学生对探究材料的准备
老师先提前二天通知学生准备探究材料,有样品的出示样品,也可用多煤体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明白应该准备的材料。接着,让课代表在上课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并让同学们抄在家校联系本上,从根本上减少遗忘的几率。再利用上科学课前的课间时间,由各小组长和课代表做好检查和登记工作。把检查的结果记在探究材料准备情况统计表上,并在期末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每个同学探究材料的准备情况适时的作出正确、适当的评价,对精心准备材料的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奖励方式:比如奖励各种可爱的笑脸贴纸,贴在统计表上并每一个星期公开张贴一次;可以在做演示实验时,让他在旁边当小助手;可以给他借阅各种科技杂志或科技方面课外书的特权……
对那些没有准备材料的学生,既要给他们“辩解”的机会,又要让他们受到一些必要的“惩罚”:可以去掉一些已贴的“笑脸”,可以让他们帮助搞好实验室的卫生……
经过这些适当的措施,会促使学生更好的准备探究材料。
二、选择恰当的、有结构的材料
科学探究很大程度困扰教师的就是材料,原因在于材料太多,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又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種类繁多的动物》一课时,分小组确定研究不同种类的动物,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得出探究的方法和记录内容后,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丰富的相关的图文资料,接着还马上出示了很多种动物的标本和动物的骨骼标本,并出示了很多种鱼,如小金鱼、小鲫鱼等。还有不少的昆虫:蜻蜓、蚂蚁、蚱蜢等等。在屏幕上还出现了有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视频。研究开始以后,不少学生开始经不住诱惑跑到讲台前,围着那些动物标本及动物骨骼标本,左看右看,并试图想打开盖子摸一下。教学中教师制作了包含有两个视频的课件,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还准备了很多模型,还有不少的小动物,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课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准备的材料太多太杂,动物模型的出现不经意间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探究任务的完成。
现在课堂经常听到“有结构的材料”一词,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其实就是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组合既揭示教学内容,又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具趣味性,这些恰当的、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好地进行。
案例一:不一样的沉浮
师:两个水槽中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用课本上介绍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的水。
(实验时,先完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喊到:“是盐、盐、盐……”)
师:你为什么认为铁片上的就是盐?
生:因为这些粉末是白色的。
师:盐是白色的,白色的就一定是盐吗?和盐相似的白色物质很多,仅从外观上是不能断定的。
生:白糖、味精从外观上看也和盐一样。
师:根据提供的食盐、白糖、味精,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制作一杯溶液,尝试使自己的马铃薯浮起来。(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汇总表,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汇总表)
师:根据汇总表,请问大家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生:我们小组发现食盐、白糖、味精溶液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生:我们有个疑问,第三组和第五组都是白糖溶液,但是第三组的马铃薯为什么没能浮起来?
师:都是白糖,第三组和第五组结果却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
第五组学生:第三组加的糖比我们少,可能加的多一点就能浮起来。
师:那么就请第三组的同学,继续加糖,看看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组经过继续加糖,也成功了)
这位教师给学生提供食盐、味精、白糖这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顺利完成实验的同时会发现,使马铃薯能浮起来的液体不仅仅只有盐水一种,而且这三种液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要使一定量的液体里的固体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如在上《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在引出课题后不久,首先把以下材料呈现给学生:橡皮塞、漏斗、广口瓶组合成的装置,还有空玻璃杯、乒乓球、水槽、注射器及注射器口的橡皮塞、橡皮泥、吸管、塑料瓶,各小组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吗?分小组合作进行,顿时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各小组汇报交流时,很多方法都一一呈现。 生:把漏斗插入橡皮塞,把橡皮塞塞住广口瓶,并旋紧,从
漏斗口往里面加水,水没有进入广口瓶,证明广口瓶里面的空气 占据空间。
生:把空玻璃杯竖直倒扣在水槽里,不管怎么压玻璃杯,水都无法到达玻璃杯的底部,证明玻璃杯里的空气占据空间。
师:利用玻璃杯和水槽只能完成这一个实验吗?
生:老师,利用这两种器材外再加一个乒乓球就可以做另一种实验。把乒乓球先放在玻璃杯里,再把玻璃杯竖直放入水槽里,无论玻璃杯在水的哪个位置,乒乓球都能在玻璃杯的底部,不往下掉。这也说明玻璃杯里的空气占据空间。
生:老师,我们小组的方法更简单,只需要利用一只注射器和橡皮塞就行。先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到底,接着用橡皮塞塞住注射器口,再用手把活塞往前压,压到一定程度时,就很难再压下去,虽然为什么能往前压一部分的原因我们还不清楚,但是这至少说明注射器里的空气占据了空间。
生:老师……
如果老师没有提供那些结构性的材料,哪来这么多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方法,更别提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三、适时、有序的呈现材料
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资源,拥有充足、典型、有结构的材料并不代表就能取得较好的科学探究效果,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材料呈现的时机和顺序。在公开展示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上,为了让课堂显得活跃,学生参与率高,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在上课前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早早地把小苏打和白醋、烧杯、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上,老师那里还没说完实验步骤,下面有些调皮的学生已经开始行动了。把白醋倒一些在烧杯中,小苏打倒进去好多,看到有气泡产生就很兴奋,又忙着用火柴戳气泡。发现情况的老师表情严肃地制止了他们。接下去老师继续说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但只有一部分同学放下材料,目光不时的掠过材料;另有一部分同学时不时的与其他同学争夺材料,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轻轻吹过。有些同学盯着大屏幕看友情提醒,但更多的同学已经争夺着、吵闹着开始了他们的“探究之旅”。
以上的教学情景可能司空见惯了,表面看是学生的问题,但其实还是出在老师的身上。原因是这位科学老师没有把握好探究材料呈现的最适时机。
如在笔者执教的《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时,先给每一小组出示一根弹簧测力计,学生观察得出弹簧测力计的组成、作用、单位、刻度等;然后每组分给一个钩码,让他们试测,测量值的不同引出认知矛盾,从而由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再每一组分给四个待测物体(每一小组都一样),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读数;最后出示橡皮筋、软木板回形针让学生学以致用,制作一个测力计。这样根据教学环节分批出示实验材料避免了课堂的无序性及盲目选择材料的缺陷,可以使學生把有限时间用到“刀口”上。既保证了学生探究活动顺利、高效进行,也便于教师利用材料进行课堂调控。
探究材料是每一个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精彩呈现的物质条件,更是掌握科学知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的桥梁。教师只有灵活机动地准备探究材料,选择恰当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并适时、有序地呈现材料,才能使探究材料更好地为探究活动服务,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探究实效!
一、主动参与,让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
探究材料是学生做探究实验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探究实验就成了“无米之炊”。如果所有的探究材料都由老师准备,那将是个会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大工程”,科学老师也会吃不消,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责任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学生有能力准备的探究材料,就可放手让学生去准备。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培养他们学科学的主动能动性也很有帮助。当然,老师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指导和监督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1、适时的、灵活的指导学生准备探究材料
材料是否合理,对于教学的推进相对关键。比如在《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有饲养蚕宝宝这一活动。笔者根据季节、气温把第二单元与第三单元调换上课时间,并指导学生注意蚕卵的孵化和小蚕的饲养。为此还特意化了半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解养蚕的注意事项,并复印和分发了养蚕的相关资料。学生们才得以顺利地饲养他们的小蚕,从面保证了他们需要的探究材料。
再如上四年级下册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前好几个星期、“五一”长假左右就提醒和指导学生在假日与父母出游时,可在旅游的途中做个有心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在父母的陪同下,在高山上、在湖边、在路上、在海边等等能找到岩石的地方收集具有一定特色的石头。因为能灵活的、适当的、及时的指导学生准备探究材料,学生们也就能如期完成材料的准备。
2、针对性检查、合理评价学生对探究材料的准备
老师先提前二天通知学生准备探究材料,有样品的出示样品,也可用多煤体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明白应该准备的材料。接着,让课代表在上课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并让同学们抄在家校联系本上,从根本上减少遗忘的几率。再利用上科学课前的课间时间,由各小组长和课代表做好检查和登记工作。把检查的结果记在探究材料准备情况统计表上,并在期末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每个同学探究材料的准备情况适时的作出正确、适当的评价,对精心准备材料的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奖励方式:比如奖励各种可爱的笑脸贴纸,贴在统计表上并每一个星期公开张贴一次;可以在做演示实验时,让他在旁边当小助手;可以给他借阅各种科技杂志或科技方面课外书的特权……
对那些没有准备材料的学生,既要给他们“辩解”的机会,又要让他们受到一些必要的“惩罚”:可以去掉一些已贴的“笑脸”,可以让他们帮助搞好实验室的卫生……
经过这些适当的措施,会促使学生更好的准备探究材料。
二、选择恰当的、有结构的材料
科学探究很大程度困扰教师的就是材料,原因在于材料太多,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又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種类繁多的动物》一课时,分小组确定研究不同种类的动物,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得出探究的方法和记录内容后,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丰富的相关的图文资料,接着还马上出示了很多种动物的标本和动物的骨骼标本,并出示了很多种鱼,如小金鱼、小鲫鱼等。还有不少的昆虫:蜻蜓、蚂蚁、蚱蜢等等。在屏幕上还出现了有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视频。研究开始以后,不少学生开始经不住诱惑跑到讲台前,围着那些动物标本及动物骨骼标本,左看右看,并试图想打开盖子摸一下。教学中教师制作了包含有两个视频的课件,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还准备了很多模型,还有不少的小动物,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课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准备的材料太多太杂,动物模型的出现不经意间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探究任务的完成。
现在课堂经常听到“有结构的材料”一词,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其实就是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组合既揭示教学内容,又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具趣味性,这些恰当的、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好地进行。
案例一:不一样的沉浮
师:两个水槽中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用课本上介绍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的水。
(实验时,先完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喊到:“是盐、盐、盐……”)
师:你为什么认为铁片上的就是盐?
生:因为这些粉末是白色的。
师:盐是白色的,白色的就一定是盐吗?和盐相似的白色物质很多,仅从外观上是不能断定的。
生:白糖、味精从外观上看也和盐一样。
师:根据提供的食盐、白糖、味精,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制作一杯溶液,尝试使自己的马铃薯浮起来。(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汇总表,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汇总表)
师:根据汇总表,请问大家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生:我们小组发现食盐、白糖、味精溶液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生:我们有个疑问,第三组和第五组都是白糖溶液,但是第三组的马铃薯为什么没能浮起来?
师:都是白糖,第三组和第五组结果却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
第五组学生:第三组加的糖比我们少,可能加的多一点就能浮起来。
师:那么就请第三组的同学,继续加糖,看看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组经过继续加糖,也成功了)
这位教师给学生提供食盐、味精、白糖这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顺利完成实验的同时会发现,使马铃薯能浮起来的液体不仅仅只有盐水一种,而且这三种液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要使一定量的液体里的固体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如在上《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在引出课题后不久,首先把以下材料呈现给学生:橡皮塞、漏斗、广口瓶组合成的装置,还有空玻璃杯、乒乓球、水槽、注射器及注射器口的橡皮塞、橡皮泥、吸管、塑料瓶,各小组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吗?分小组合作进行,顿时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各小组汇报交流时,很多方法都一一呈现。 生:把漏斗插入橡皮塞,把橡皮塞塞住广口瓶,并旋紧,从
漏斗口往里面加水,水没有进入广口瓶,证明广口瓶里面的空气 占据空间。
生:把空玻璃杯竖直倒扣在水槽里,不管怎么压玻璃杯,水都无法到达玻璃杯的底部,证明玻璃杯里的空气占据空间。
师:利用玻璃杯和水槽只能完成这一个实验吗?
生:老师,利用这两种器材外再加一个乒乓球就可以做另一种实验。把乒乓球先放在玻璃杯里,再把玻璃杯竖直放入水槽里,无论玻璃杯在水的哪个位置,乒乓球都能在玻璃杯的底部,不往下掉。这也说明玻璃杯里的空气占据空间。
生:老师,我们小组的方法更简单,只需要利用一只注射器和橡皮塞就行。先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到底,接着用橡皮塞塞住注射器口,再用手把活塞往前压,压到一定程度时,就很难再压下去,虽然为什么能往前压一部分的原因我们还不清楚,但是这至少说明注射器里的空气占据了空间。
生:老师……
如果老师没有提供那些结构性的材料,哪来这么多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方法,更别提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三、适时、有序的呈现材料
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资源,拥有充足、典型、有结构的材料并不代表就能取得较好的科学探究效果,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材料呈现的时机和顺序。在公开展示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上,为了让课堂显得活跃,学生参与率高,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在上课前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早早地把小苏打和白醋、烧杯、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上,老师那里还没说完实验步骤,下面有些调皮的学生已经开始行动了。把白醋倒一些在烧杯中,小苏打倒进去好多,看到有气泡产生就很兴奋,又忙着用火柴戳气泡。发现情况的老师表情严肃地制止了他们。接下去老师继续说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但只有一部分同学放下材料,目光不时的掠过材料;另有一部分同学时不时的与其他同学争夺材料,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轻轻吹过。有些同学盯着大屏幕看友情提醒,但更多的同学已经争夺着、吵闹着开始了他们的“探究之旅”。
以上的教学情景可能司空见惯了,表面看是学生的问题,但其实还是出在老师的身上。原因是这位科学老师没有把握好探究材料呈现的最适时机。
如在笔者执教的《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时,先给每一小组出示一根弹簧测力计,学生观察得出弹簧测力计的组成、作用、单位、刻度等;然后每组分给一个钩码,让他们试测,测量值的不同引出认知矛盾,从而由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再每一组分给四个待测物体(每一小组都一样),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读数;最后出示橡皮筋、软木板回形针让学生学以致用,制作一个测力计。这样根据教学环节分批出示实验材料避免了课堂的无序性及盲目选择材料的缺陷,可以使學生把有限时间用到“刀口”上。既保证了学生探究活动顺利、高效进行,也便于教师利用材料进行课堂调控。
探究材料是每一个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精彩呈现的物质条件,更是掌握科学知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的桥梁。教师只有灵活机动地准备探究材料,选择恰当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并适时、有序地呈现材料,才能使探究材料更好地为探究活动服务,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探究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