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深化教育改革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200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不以学生为本,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来设计,那么再美好的设想,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出了那么多位高考“状元”。我们也夺得了那么多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但我们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多少在全世界叫得响的重大科学发明创造。这难道不值得中国教育界认真反思吗?中国教育不论怎么改革和规划,必须彻底摒弃封建主义把人培养成为听话、驯服的工具,也要避免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把人培养成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特长、同一个模式的标准化机器零部件等落后的教育思想,要坚定不移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充分尊重学生年龄差异、智力差异、个性差异,在教育改革发展和长远规划中,对教育制度的设计,对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设计、考试评价制度的设计、学校软硬件设施的设计配置,必须重新回到教育的原点: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人的发展和社发展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兼顾统一性、多样性、选择性,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需要,使中国教育真正能担负起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大国的重任。
  
  二、学校要做到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术有专攻,学有所长”是中国的教育古训。目前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时代大一统的产物。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办学评价、考试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千校一面,重复雷同的突出问题: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职业教育普通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应试化”、“分数化”等等。不少学校虽然大量挤占和使用了国家的有限教育资源,却既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专门人才,又不能培养出个性特长鲜明的人才。更不用说创新人才。纵观古今中外,凡是久负盛名,长盛不衰的学校,都是办学有特色,学生学业有特长的学校。特色就是活力,就是生命力、创造力,就是独特的校园文化。只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对接才会使学校长盛不衰。中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应尽量减少国家统一的必修课程,增加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给予各地各级学校更多选择权(当然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和课时总量),同时,突出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应有的办学特色,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和专业优势,使中国教育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以目前全国各地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大学都把英语课设置为必修课为例,一些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一句英语不会说,走向社会也用不着,这不是浪费吗?这就是大一统、一刀切造成的严重恶果。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界认真反思!
  
  三、改革管理体制。使学校具有办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人为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管理体制。教育本应引领改革开放的浪潮,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但中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严重滞后,在许多方面已完全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如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完全违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科学,学校之间、地区之间为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恶性竞争,完全不把学生当人看待,无限制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以损害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学校的升学率和名声。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普通高中、普通高校扩招带来师资、经费的严重不足,使教育质量不断下降,使大学生就业困难;学校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严重;职业技术学校没有专业特色,不能吸引生源,国家支持力度不够。可以说,教育问题成堆。要改变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各种关系,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责任和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中央主要负责从宏观上制定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课程标准和国家级考试制度。地方负责落实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制度,提供相关的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监督检查学校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学校拥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利,包括经费使用、人事管理、招生、办学模式和选修课程设置等,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级主管部门不得干涉学校办学;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应向全社会公开选聘,把最优秀的人才选到学校领导岗位上,这肯定比我们现在的任命制度好。我们国家那么大,各地千差万别,学校类别层次不同,统一管理、一刀切,或管得过多、过细,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四、基础教育主体应回归其基础性、普及性、大众性殛公民素质教育
  
  目前,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基本上是以知识教育为中心,以应试为教育目的,以分数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完全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管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顾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脱离社会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使基础教育背离其基础性、普及性、大众性和公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这种状况早就激起了学生、家长、老师及专家学者的批评,但至今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固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如固有的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惯性、惰性,不愿改革创新;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脱离实际,坐而论道式的制度设计、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考试设计等。我们希望借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之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不要把大量文化知识下放给中小学生,因为知识一辈子也学不完)、生活技能、社会公德、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等,在此基础上去设计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使基础教育真正回归其基础性、普及性、大众性及公民素质教育上来。特别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法规的检查监督落实,确保义务教育的质量,确保公民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受侵害。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以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当教师。名师出高徒,这是全社会都明白的道理。要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范毕业生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在保证国家支付工资的基础上,可否通过其他渠道筹 资。建立乡村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或乡村教育特岗补贴),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基础教育事关国家的根基和民族的未来,要确保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各项教育经费的正常增长,使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五、建立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评价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对人才的评价,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甚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向。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中、小学学校的评价,主要看中考、高考升学率。升学率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声誉、办学经费、办学条件、教师待遇、招生生源乃至学校领导的升迁。期中、期末考成绩,中考、高考成绩,则决定着一个教师的职称、待遇、荣誉、升迁。在这种评价模式之下,中、小学校“应试教育”的怪圈自然难以突破。而目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的烈度。与此同时,社会上用人单位过度推崇文凭、学历,忽视德行、能力、历练等实际工作能力的用人价值取向,也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同时,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舞弊、假文凭、假学历等弄虚作假的现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建立起一系列对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的科学评价模式,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评价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建立独立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评价机构,使评价尽量做到科学、客观、公开、公平、公正。只有建立起以学生为本、合乎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才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六、建立富有弹性、可多次选择的高考制度
  
  现行高考制度对中国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做出过无与伦比的贡献。但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受扭曲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评价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考制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严重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引起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批评。问题是高考制度怎么改?我个人认为,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建立富有弹性、可多次选择、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高考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具体做法:一是二级考试,即全国考试和省(市)级考试。二是多次选择,报考全国一本高校的考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考试中心和一本高校招办负责组织考试和招生,每年春、夏、秋、冬各考一场,由考生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场或数场考试,高校取其最好的一场,每年的考试科目可固定,也可变化。报考全国二本及以下高校的考生,由省(市)考试中心或招办负责组织考试和招生,每年春、秋考两场,按考试分数录取。报考职业技术院校和专科学校的考生(有条件的省市也可以包括报考二本、三本高校的考生),可以免试直接向学校报名。一律取消各种加分,取消各种学科竞赛,参加学科国际奥赛由各省(市)轮流组队参赛。特长生自己向报考学校申请。降低或减免考生的考试报名费,由国家对相关招考部门给予财政补贴。
其他文献
云教人[2009]111号  (2009年12月21日)  各州、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懈努力,为增强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呕心沥血,为提高全省科学技术水平,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期刊
王建颖副厅长会见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客人  本刊讯(记者 矣 勇) 12月23日下午,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建颖会见到访的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一秘、英国文化协会驻华办事处英语部中国项目经理萨姆萨·格雷杰女士一行,双方就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家庭英语项目的合作等事宜进行了探讨。  王建颖在会见时说,任何事物的发展既需要内在的动力,也需要外在的动力,希望双方的交流能为云南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曾到英国
期刊
《中国青年报》12月10日报道,该报记者奔赴发生踩踏事件的育才中学采访。“朱斌啊?死了!”12月8日下午1点,在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记者向一位女生询问罹难者朱斌的情况,她直截了当地这样回答。“可怜的朱斌”,接下来她这么评价了一句,但口吻却非常奇异,脸上分明还挂着笑意。而另一个初一年级的男生,在小学跟朱斌同班6年,记者问他朱斌的情况,他也是笑笑说“没什么”。记者追问,朱斌有什么爱好吗?比如篮球、足
期刊
云校舍安全办函[2010]4号  (2010年1月22日)  各州、市校安办:  2009年9月至11月,省审计厅联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展了审计工作,组织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对16个州(市)、122个县(市、区)2009年度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并形成《云南省审计厅关于跟踪审计全省2009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情况的综合报告》,省校安办认为
期刊
云南校长赴上海培训收获大  本刊讯(记者 矣 勇) 自从滇沪教育对口支援开展以来,云南每年都选派中小学校长前往上海进行培训。2009年,云南又选派了来自明德小学等学校的35位校长到上海“取经”。12月11日,在云南省教育厅举行的座谈会上,结束培训的校长们畅谈了自己的收获。  “作为一名校长,必须对自己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学校办出特色。”来自大理州弥渡县苴力
期刊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
期刊
罗崇敏厅长会见老挝教育部部长宋坤·芒诺明博士一行  本刊讯(记者 李配亮) “部长先生到昆明几次了?你是什么时候到教育部部长这个岗位上履职的?”在祥和、愉悦的气氛中,12月4日下午,罗崇敏厅会见了由老挝教育部部长宋坤·芒诺明博士、沙弯拿吉大学校长波朋·哥尔罗东博士、科学院院长宋哥亚·帕西博士、规划与合作司副司长波朋·萨蒙迪博士、内阁首相助理康普昂·奔米塞博士、老挝顾问机构董事长宽泽·西帕甘拉仰、P
期刊
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 大力推进云南现代教育事业省教育厅通报2009年云南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  本刊讯(记者 矣 勇) 12月16日上午,云南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建颖就2009年云南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向媒体作了通报,省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出席发布会。  据王建颖副厅长介绍,2009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省政
期刊
教基二厅函[2010]2号  (2010年1月22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为发现和培育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成果的交流、共享与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我有幸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创新论坛,心情十分激动,深感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神圣。这次论坛是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学习、研讨、交流的盛会,也是给所有勇于创新者鼓劲的大会。论坛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创新的辉煌。借此机会,我简要汇报玉溪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玉溪地处云南省中部,辖1区8县,总人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