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母亲决定来一趟重庆。但行程比较曲折,要先送十岁的孙女———我弟弟的女儿到巴东某座深山的外婆家,然后转道来渝。
她没去过巴东,也没来过重庆。67岁之前,她去的最远的远方,就是150公里之外的汉口。除非不得已,她从不乘车,从不出门,她对车厢的机油味儿有一种近乎迷信的畏惧和排斥。坐汽车时,她总选择开窗的前排位子,让洞开的风呼呼地刮着脸。即使这样,她也是坐一次,吐一次。我见过那一幕。犹如一个惊恐的孩子:脸煞白,身子紧绷绷地蜷曲,一只手死死地攥着前面的金属把手。在她的胃部,翻滚的雷声在澎湃。
即便这般痛苦,她仍然动身了。因为孙女要去外婆家,而她父母都不在近旁;我也需要她,来照顾无人看管的孩子。
抵达巴东后,她借别人的电话报平安,同时告诉我,不坐火车了,要改乘轮船到重庆:“我还没坐过船咧!”我急了:“那我怎么接你呀?”但她砰地挂了电话。这是她的一贯风格。
7月20日早上,她告诉我,买了船票,晚上10点开船,航行两天三夜。事已至此,我只有叮嘱她下船立即找电话。但我也深知叮嘱是无用的。随后,我在漫长的等待中不停抱怨她的一意孤行,又满揣担忧。她在我的时间之外“漂流”。
好不容易挨到她抵达的日子,10点半。然而,11点、12点,直至下午2点,毫无讯息。其间,妻子和远在广东的弟弟不停打电话,问她到了没有。所有人都惊慌失措,我这才发现忘了问她乘坐哪班船。拨打重庆港,被告知不清楚上游船只信息。又拨打巴东船务公司,电话是空号。上网拼命搜索,但那艘“失踪”的船只毫无踪迹。
下午4点,同事们也行动起来,帮忙联系上交通局,辗转要到了船务公司老总的号码。正在这时,电话突然响起,是妻子,她几乎是跳起来告诉我:妈———到了!
没有语言能还原我当时的心情,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几天积郁交织的那种愠怒,还有不断累加的焦躁,在这时顿然消失。这时,母亲已跟我失去联系65个小时了!
回家后,妻子偷偷告诉我:“你知道吗?老太太那么瘦、那么矮,拖着一个大大的黑提箱,感觉雄赳赳气昂昂的!直接撞门就进来了!”
我问母亲:“你是怎么回家的?”“坐公共汽车来的呀!”她这样说的时候,感觉好骄傲。
船晚点了,出码头,她招了一辆出租车,结果被告知要100元,她吓了一跳,赶紧挥手让车走了。她走啊走,找到一个公交车站,问询路人,一位好心人带她上了一辆公交车,在加州站,又提醒她下了车,再转乘619路……于是,跌跌撞撞地,竟然一路转乘到了我家。
妻子突然冒了一句:“看来我们都低估了老太太。”是啊。这段对于旁人来说平常的旅途,对我来说却有那么多风险:这是母亲第一次去巴东,第一次爬山,第一次坐船,第一次来重庆,辗转从朝天门摸到渝北我的住处,也是第一次,她坐船坐车也不痛苦地呕吐……所有那些之前让我忧虑的问题,于她却好像根本就不是问题。甚而,我觉得她实际不是我自以为了解的那个懦弱的女人,那个惊慌于都市之大的老太太!
半夜了,我仍因白天预设的种种危险而失眠,而母亲已满足地酣眠。我弄明白一件事:一个人老了,同时也意味着生命慷慨地给了他任性与自由的权利。
这是一条我看不见的路途:在我不了解的这六十多个小时里,母亲不光在茫茫人海里找到了我,还找到了自己———也许,就是她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她没去过巴东,也没来过重庆。67岁之前,她去的最远的远方,就是150公里之外的汉口。除非不得已,她从不乘车,从不出门,她对车厢的机油味儿有一种近乎迷信的畏惧和排斥。坐汽车时,她总选择开窗的前排位子,让洞开的风呼呼地刮着脸。即使这样,她也是坐一次,吐一次。我见过那一幕。犹如一个惊恐的孩子:脸煞白,身子紧绷绷地蜷曲,一只手死死地攥着前面的金属把手。在她的胃部,翻滚的雷声在澎湃。
即便这般痛苦,她仍然动身了。因为孙女要去外婆家,而她父母都不在近旁;我也需要她,来照顾无人看管的孩子。
抵达巴东后,她借别人的电话报平安,同时告诉我,不坐火车了,要改乘轮船到重庆:“我还没坐过船咧!”我急了:“那我怎么接你呀?”但她砰地挂了电话。这是她的一贯风格。
7月20日早上,她告诉我,买了船票,晚上10点开船,航行两天三夜。事已至此,我只有叮嘱她下船立即找电话。但我也深知叮嘱是无用的。随后,我在漫长的等待中不停抱怨她的一意孤行,又满揣担忧。她在我的时间之外“漂流”。
好不容易挨到她抵达的日子,10点半。然而,11点、12点,直至下午2点,毫无讯息。其间,妻子和远在广东的弟弟不停打电话,问她到了没有。所有人都惊慌失措,我这才发现忘了问她乘坐哪班船。拨打重庆港,被告知不清楚上游船只信息。又拨打巴东船务公司,电话是空号。上网拼命搜索,但那艘“失踪”的船只毫无踪迹。
下午4点,同事们也行动起来,帮忙联系上交通局,辗转要到了船务公司老总的号码。正在这时,电话突然响起,是妻子,她几乎是跳起来告诉我:妈———到了!
没有语言能还原我当时的心情,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几天积郁交织的那种愠怒,还有不断累加的焦躁,在这时顿然消失。这时,母亲已跟我失去联系65个小时了!
回家后,妻子偷偷告诉我:“你知道吗?老太太那么瘦、那么矮,拖着一个大大的黑提箱,感觉雄赳赳气昂昂的!直接撞门就进来了!”
我问母亲:“你是怎么回家的?”“坐公共汽车来的呀!”她这样说的时候,感觉好骄傲。
船晚点了,出码头,她招了一辆出租车,结果被告知要100元,她吓了一跳,赶紧挥手让车走了。她走啊走,找到一个公交车站,问询路人,一位好心人带她上了一辆公交车,在加州站,又提醒她下了车,再转乘619路……于是,跌跌撞撞地,竟然一路转乘到了我家。
妻子突然冒了一句:“看来我们都低估了老太太。”是啊。这段对于旁人来说平常的旅途,对我来说却有那么多风险:这是母亲第一次去巴东,第一次爬山,第一次坐船,第一次来重庆,辗转从朝天门摸到渝北我的住处,也是第一次,她坐船坐车也不痛苦地呕吐……所有那些之前让我忧虑的问题,于她却好像根本就不是问题。甚而,我觉得她实际不是我自以为了解的那个懦弱的女人,那个惊慌于都市之大的老太太!
半夜了,我仍因白天预设的种种危险而失眠,而母亲已满足地酣眠。我弄明白一件事:一个人老了,同时也意味着生命慷慨地给了他任性与自由的权利。
这是一条我看不见的路途:在我不了解的这六十多个小时里,母亲不光在茫茫人海里找到了我,还找到了自己———也许,就是她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