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母亲任性的权利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ya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母亲决定来一趟重庆。但行程比较曲折,要先送十岁的孙女———我弟弟的女儿到巴东某座深山的外婆家,然后转道来渝。
  她没去过巴东,也没来过重庆。67岁之前,她去的最远的远方,就是150公里之外的汉口。除非不得已,她从不乘车,从不出门,她对车厢的机油味儿有一种近乎迷信的畏惧和排斥。坐汽车时,她总选择开窗的前排位子,让洞开的风呼呼地刮着脸。即使这样,她也是坐一次,吐一次。我见过那一幕。犹如一个惊恐的孩子:脸煞白,身子紧绷绷地蜷曲,一只手死死地攥着前面的金属把手。在她的胃部,翻滚的雷声在澎湃。
  即便这般痛苦,她仍然动身了。因为孙女要去外婆家,而她父母都不在近旁;我也需要她,来照顾无人看管的孩子。
  抵达巴东后,她借别人的电话报平安,同时告诉我,不坐火车了,要改乘轮船到重庆:“我还没坐过船咧!”我急了:“那我怎么接你呀?”但她砰地挂了电话。这是她的一贯风格。
  7月20日早上,她告诉我,买了船票,晚上10点开船,航行两天三夜。事已至此,我只有叮嘱她下船立即找电话。但我也深知叮嘱是无用的。随后,我在漫长的等待中不停抱怨她的一意孤行,又满揣担忧。她在我的时间之外“漂流”。
  好不容易挨到她抵达的日子,10点半。然而,11点、12点,直至下午2点,毫无讯息。其间,妻子和远在广东的弟弟不停打电话,问她到了没有。所有人都惊慌失措,我这才发现忘了问她乘坐哪班船。拨打重庆港,被告知不清楚上游船只信息。又拨打巴东船务公司,电话是空号。上网拼命搜索,但那艘“失踪”的船只毫无踪迹。
  下午4点,同事们也行动起来,帮忙联系上交通局,辗转要到了船务公司老总的号码。正在这时,电话突然响起,是妻子,她几乎是跳起来告诉我:妈———到了!
  没有语言能还原我当时的心情,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几天积郁交织的那种愠怒,还有不断累加的焦躁,在这时顿然消失。这时,母亲已跟我失去联系65个小时了!
  回家后,妻子偷偷告诉我:“你知道吗?老太太那么瘦、那么矮,拖着一个大大的黑提箱,感觉雄赳赳气昂昂的!直接撞门就进来了!”
  我问母亲:“你是怎么回家的?”“坐公共汽车来的呀!”她这样说的时候,感觉好骄傲。
  船晚点了,出码头,她招了一辆出租车,结果被告知要100元,她吓了一跳,赶紧挥手让车走了。她走啊走,找到一个公交车站,问询路人,一位好心人带她上了一辆公交车,在加州站,又提醒她下了车,再转乘619路……于是,跌跌撞撞地,竟然一路转乘到了我家。
  妻子突然冒了一句:“看来我们都低估了老太太。”是啊。这段对于旁人来说平常的旅途,对我来说却有那么多风险:这是母亲第一次去巴东,第一次爬山,第一次坐船,第一次来重庆,辗转从朝天门摸到渝北我的住处,也是第一次,她坐船坐车也不痛苦地呕吐……所有那些之前让我忧虑的问题,于她却好像根本就不是问题。甚而,我觉得她实际不是我自以为了解的那个懦弱的女人,那个惊慌于都市之大的老太太!
  半夜了,我仍因白天预设的种种危险而失眠,而母亲已满足地酣眠。我弄明白一件事:一个人老了,同时也意味着生命慷慨地给了他任性与自由的权利。
  这是一条我看不见的路途:在我不了解的这六十多个小时里,母亲不光在茫茫人海里找到了我,还找到了自己———也许,就是她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其他文献
状况频出  1923年1月14日,李四光与许淑彬在北京吉祥胡同的住所结婚。婚礼上名流云集,蔡元培为他们证婚。  李四光事业心强,他认为自己已过而立之年,气旺力坚,正是大干事业的好时机,成家后,应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上。他在埋头科研时,往往顾及不到家庭,年轻活泼的许淑彬难免感到孤寂和气恼。  李四光因研究地质科学,搬回家一些石头,而且一研究起来,就把妻子、孩子都忘了。有一天,许淑彬气不过,将一块石头拿
期刊
保住老本留点后路  沈老太中年时丈夫就去世了,她一个人将一儿两女拉扯到成家立业。她身体尚可,平时一个人住在一个一居室里。二十多年过去了,孙辈们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尤其是孙子,就等着买房结婚了。儿子愁得没法,就到老娘这儿来倾诉。她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将自己的住房给孙子,让他将此房卖了当首付,贷款买一套大房,她自己则搬进儿子家住。  两个女儿知道后都很反对。大女儿说:“我们并不想和哥哥争房产,不过您到
期刊
星期天,我去看望父母,二老很高兴。母亲忙着取茶杯,父亲忙着沏茶。我陪他们边喝茶边聊天。母亲忽然站起身,说冰箱里有葡萄,我也跟着过去。打开冰箱,不但有葡萄,一个多月前我们拿来的点心也在里边放着。  父亲说:“你们以后来别带多少东西,我不喜欢吃零食,就你妈一个人吃。”我心里明白,母亲不是因喜欢而吃,而是因为她一向勤俭节约,不愿意糟蹋粮食。  看着冰箱里的过期食品,瞬间我产生一个想法。我这做大姐的应该和
期刊
退休前,周传基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每逢他讲大课必定听众爆满,以至需要校警出动维持秩序,他教过的学生超过六万。退休后,他一年只带十几个学生,一年到头总有学生求师门前,他手把手、一带一地传真功夫。  曾经,他讲授电影声音、时空,是张艺谋、陈凯歌等著名导演的恩师;如今,他讲电影基本原理,惠及数万观众。  网上,他与后辈小子对骂,愤青角色当仁不让;私下,他幽默风趣,似邻家爷爷般谦和。  和学生在一起,他也
期刊
小院里的小菜地  房子越换越大,楼层越住越高,装修越搞越豪华。口舌之福,更没得说,冬天都能吃上西瓜和葡萄。可人们渐渐发现,最开心自在的,是小区那些一楼住户。他们有小院儿,院里有地,地里可以种菜,并且是种真正的有机蔬菜。  父亲的菜地横一条、竖一条,横竖拐角处,还长着一棵果树。我仔细看过,那两条菜地加起来,最多不过一个车位大。每年一过清明,塞北冰消地解,小院儿里头年白露前后种下的葱苗最先钻出来,几天
期刊
邻居小李家搞装修,布置父母的卧室时,小李向我求助,如何做到既美观又舒适,我把装修经验和盘托出。  老人喜欢典雅、洁净、安宁、稳重的颜色;另一方面,由于老人体弱、心律减缓、视力减弱,一般宜采用浅色,如浅米黄、浅灰、浅蓝等,忌用红、橙、黄。红色会引起心律加速,血压升高。我家的装饰材料颜色就是以浅蓝和浅米黄为主。浅蓝给人以安宁感,能减缓心律,消除紧张。浅米黄给人温馨的感觉,有利于休息。  我把父母的卧房
期刊
一边是五颜六色、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边是通体金黄、扇形的银杏树叶,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东西,在苏州姑苏区运河社区杨光明的手中,被巧妙地结合到一起。  杨光明出生于1935年,今年80岁,他谈吐清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  退休前,杨光明在人民饭店宣传处工作,平时经常和书画打交道。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但是那时没条件,一直没能接受专业教育。退休后,杨光明进入老年大学,正式学习书画。  2006年的一个秋
期刊
瓷都景德镇,在老窑博览区那砖木搭建的古老坯房里,80岁的老艺人王炎生坐在“辘轳车”前,用一根搅车棍拨动着“辘轳车”,轮盘立时旋转起来,一块泥料在他的手中,瞬间就变成了一
期刊
莫要等到死后悲切  承德有位老作家叫郭秋良,数年前他和年纪相仿的几位老朋友成立了一个小组织,叫“生前友好协会”,隔些日子还就真的像回事地开次会,且无人请假缺席。不过会议内容也简单明了,就俩字:喝酒。  他们这些人都曾经历坎坷。“文革”后数年间,他们常以“生前友好”的身份去火葬场送故人。归来几人借酒聊解郁闷之心,有人就说,咱们思想解放一回吧,莫要等到将来给谁开追悼会时悲悲切切,折腾一早上,其实死者什
期刊
老爸的听力越来越差,有时面对面说话,都必须“重播”,还要加大“音量”。起先,老爸觉着不碍事,就一直没配助听器。后来,老爸对我们说话也扯着喉咙,有时我们正看电视,老爸一咋呼,都吓一跳。  我们越来越不习惯,在爱人的催促下,我给老爸买了台助听器。老爸虽说不让买,可真买来,他老人家还是非常高兴,拿着助听器和母亲鼓捣了半天,终于戴上了。我一说话,老爸吓得往后一躲:“乖乖,效果这么好!”  老爸有了助听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