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麦秸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ngb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回忆,回忆在我,是打捞幸福的别样方式。
  想想,五六岁或者七八岁,不需要大人照顾了,自己又有了小小的思想,脚下像刮着风,既可以呼啦啦地到处疯跑疯玩,又没到该懂事该帮大人分担劳作的年龄。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买卖——钻沟爬崖下河,哪里刺激哪里让大人提心吊胆哪里就是小家伙们的主战场。只有在收麦时节,小家伙们才最最安静,变得异常听话。
  ——温暖的麦秸,是他(她)们无法抵抗的诱惑!
  在小家伙们的眼里,世界上最最神奇的莫过于麦秸了,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青蛙、蝴蝶、乌龟、肥胖的羊、憨态可掬的猪、调皮的狗,带着草帽钓鱼的老头儿、拾麦穗的小丫头、好看的蛐蛐笼子……只要他(她)们的小脑袋能想得出来,大人们一定可以用麦秸编出来。
  只是一堆麦秸啊,分明又不只是一堆麦秸,而是富有灵性的麦秸小精灵!
  “去——找直直的长长的麦秸回来,可不许糟蹋麦子。”
  奶奶们一声令下,往日里那些没头没脑听不懂人话的小家伙们立马飞奔出门。跑到打麦场,开始翻找起来。
  直直的?咋样才算直直的?长长的?是不是要最最长的?那时的小家伙們分外用心,觉得只有自己找的麦秸才完全符合要求——直直的长长的,大人们编出的才会最好看。哪怕被麦穗上的麦芒扎得很不舒服,哪怕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漓,一点儿都不影响小家伙们的认真。
  胳膊下夹一捆自己挑选的直直的长长的麦秸,像凯旋的英雄,又是一阵风,呼啦啦的,便站在了奶奶的面前,一脸期盼。看着奶奶将麦秸小心地去掉皮儿,泡入水缸中。
  是怕麦秸寂寞,还是按捺不住满心的欢喜?小手儿一直在水缸里划拉着,划拉着。麦秸好像很喜欢水,过了一个晚上,胖了,软了,不再死倔死倔宁折勿弯。帮着奶奶把麦秸从水缸里捞出来后,小眼睛就再也不曾离开过奶奶的手。那时候,小家伙纳闷了:最最神奇的究竟是奶奶的手指还是麦秸?
  后来的场面就热闹了:他(她)们相约在某一天,拿着自己最最得意的小玩意儿,看哪家的奶奶手儿更巧。你说他的猪儿太瘦,他说她的狗儿不精神,她又说你的乌龟不像样太笨……反正不是自己手里的,咋看都觉得不够好。其实心里到底是咋样想的,天知道。小孩子的小心眼儿,谁能猜得出呢?或许她表面上在挑着别人的不好,心里却羡慕得不得了。
  再后来,就几个人凑在一起,举着那些麦秸的小精灵,编着种种故事,才不去理会什么逻辑什么事实。小狗可以跟青蛙手拉手,小猪可以驮着鸭子去上学,谁让你手里举着小狗、鸭子,他拿的是青蛙、小猪。
  几天以后,有一根麦秸散开了,其他的就不那么尽心尽职了,就变得敷衍起来了。不久,整个就七零八散不成样子了。以麦秸为主角的舞台就拉下了帷幕。
  而今,该收麦子了,镰刀却藏匿起来,任由收割机无情地绞碎麦秸,温暖的记忆不复存在。
  当我的嘴角弯弯时,我知道,温暖的麦秸从未离去,只是隐藏于我的记忆深处,稍不留意,我就会被温暖所淹没,甚至“咯咯”地笑出声来。
  (冰清玉洁摘自《时光深处的柔软》)
其他文献
周末清晨,在阳台疏导洗衣机堵塞的排水口时,手指被利物刺伤。只见拇指右侧前端靠指甲约半厘米处鲜血直往外涌,疼痛难受。我突然想起,多年前阳台上曾有一玻璃瓶摔碎,较大的碎片扫掉后,剩下不起眼的碎屑扫进了出水口,手指肯定是被那些玻璃碎屑刺伤了。对创口进行碘伏消毒并包扎后,伤口很快结痂,几天后就愈合了,但还须小心翼翼、不能用劲。因为稍微用点力,拇指被刺伤处便会隐隐作痛。这是一种被针尖轻轻刺了一下的感觉。我常
明人陆灼《艾子后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艾子带着执和通两个弟子一起郊游,途中口渴,派弟子讨水喝。正在门口读书的农家老人指着书中“真”字说:“认得这个字,给你水喝。”先去的执认着“真”字,无功而返。再去的通读成“直八”二字,得水而归。艾子便喝水边说:“通也智哉!”  林语堂先生认为,道家思想是蕴含了幽默基因的,他比较推崇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幽默,譬如庄子的寓言故事,像《庄周梦蝶》等。《艾子后语》仿道家著作
1994年4月18日,我随李济生、徐鈐在舒乙、殿熙陪伴下到北京医院看望曹禺先生。走进病房,舒乙便告诉曹禺:“这次巴老委托他弟弟李济生把二十年代留法时编的《平等》刊物捐给了现代文学馆。这是世界上最齐全的一套。”曹禺听后说:“这真是宝贝啊!你们要好好保存。”接着,他又说道:“巴老真厉害,他把几十年前的这些书、信、照片都保存得那么好,厉害、真厉害!”我们听了都笑了起来。见此,他马上解释道:“我说的厉害是
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信用看作成事的根本,成事的土壤。  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关于“取信于人,守信于人”的故事。我的这位同学就这样。  十几年前,他放弃了城中優越的工作,回家创业。那几年养殖发达,饲料供不应求,便和朋友在当地一起开了家饲料加工厂。随着产量日益增加,仅靠当地货源已不能满足生产,于是他通过网络联系到东北的一家农场。双方沟通后,他和朋友一起去农
鄭板桥有一副自题书斋联:“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真是有味,尤其上联,可称警句。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从舅唐仲俊,年八十五六,极康宁。自言少时因读千字文有所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动心,故老而不衰。” 这个真不简单,少年时读到的几个字,就咬住了一辈子,也受用了一辈子。  我们也读书,甚至还读过不少书,但可曾咬住一句两句?比如孔孟老庄,我们都读过
儿时听各种鸟声,觉得那是很日常的事,后来离开故土,在异乡听到鸟声,就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原来鸟声能勾起一个人的乡愁。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乡村广袤的天地有着鸟儿欢快的叫声,它会感染愉悦一个人的心情,何况是春光中的鸟声呢。春日回老家,当双脚踏进故土,首先迎接我的是鸟声。晚上,躺在老屋的床上,侧耳静听,能听见草丛里的虫鸣和夜莺的叫声。夜深了,乡村变得无比寂静。  天蒙蒙亮的时候,屋外就传来鸟儿
电影《芳华》中的男主角叫刘峰,这名字拖长了音节念,便是——“雷又锋”,而这个人恰恰是一个雷锋般的存在——大伙儿工具坏了找他修,脏活累活找他干,连猪跑了都找他去追……刘峰自己也一直都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螺丝钉精神”要求自己的。  我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提倡这种“螺丝钉精神”。所谓螺丝钉精神,就是在社会这架“机器”上,只要需要,无论将你“装配”到什么位置,你都能无怨无悔,安居乐业,用一句
由守约看一个人  一个自尊、可信而成功之人,必定是严格守时、守约的,他们言简意赅、言则必负、谨言慎行,尊重别人其實是自珍自重。那种轻易以没办法为由而食言、毁约,惯于显摆、说大话、水话、拉关系,或者总是以客观原因而随便迟到和给别人带来不便的人,必定是不够自尊且无能成大事者。  拒绝  拒绝一个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尊敬他,并和他拉开距离。所谓敬而远之。  拒绝,是一种力量!  阻力与动力  记得蒙田说
小明年近而立,已有7年职场经历。由于未婚,如今偶尔还被称为“男孩子”。这七年间,小明跳来跳去,换过七八份工作,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群众,被管理人员。不过比起职场菜鸟,他多了一些生存经验,比如进一家新公司,知道首先要摸排与自己相关人等的情况。在中国,做人永远比做事重要。  小明到新公司报到的第一周里,起码有5个同事提醒他留意真真,告诫他此人难缠。后来小明知道“真真”并非小名,也不是笔名,只是个外号。那位
我和她的对立从少女期就开始了,那时我十一二岁,已经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不允许她进我的房间打扫卫生,不允许她动我书桌上的东西,我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拒绝来自她的关爱。晚上,我学习到很晚才休息,她收拾完家务,端一杯红糖水送到我房里。我冲她吼:“出去,我不喝!”她无奈地把水放在我的床头,悄悄地退了出去。  我事事和她作對,却又处处维护她。我七岁那年,有一天,她带我到奶奶家玩,伯伯正在看叔叔从部队寄来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