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守约看一个人 一个自尊、可信而成功之人,必定是严格守时、守约的,他们言简意赅、言则必负、谨言慎行,尊重别人其實是自珍自重。那种轻易以没办法为由而食言、毁约,惯于显摆、说大话、水话、拉关系,或者总是以客观原因而随便迟到和给别人带来不便的人,必定是不够自尊且无能成大事者。 拒绝 拒绝一个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尊敬他,并和他拉开距离。所谓敬而远之。 拒绝,是一种力量! 阻力与动力 记得蒙田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守约看一个人
一个自尊、可信而成功之人,必定是严格守时、守约的,他们言简意赅、言则必负、谨言慎行,尊重别人其實是自珍自重。那种轻易以没办法为由而食言、毁约,惯于显摆、说大话、水话、拉关系,或者总是以客观原因而随便迟到和给别人带来不便的人,必定是不够自尊且无能成大事者。
拒绝
拒绝一个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尊敬他,并和他拉开距离。所谓敬而远之。
拒绝,是一种力量!
阻力与动力
记得蒙田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风力若没有树叶的阻挡,本来显不出那样的强度。
这使我联想到剪刀的使用,剪刀松开后,咬合得更紧。
我是想说,生活也不过如此,若没有那么多的磕绊和难度,也许就显不出那么多的滋味。
感觉的差别
有的人的感觉是以毫米为单位的,而有的人感觉的最小阈限是米。所以后者对前者能够感觉到的细微的什么,便完全没有感觉。
成功者
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不懂得他应该忽略什么的。
一个不会把他的精明深深掩藏起来的人,算不上精明。有人甚至得益于他的“单纯”和“不善心计”,其实这正是最深的心计。
烦恼的症结
如果你的生活烦恼丛生,那是因为你想如此,也许多少有点“受虐狂”特征你并不自知。你完全可以改变,如果不能改变客观现状,那么起码可以改变你自身对客观现实的态度。
往事
我们总喜欢回忆过去的往事,但不一定真想去重复。
(张秋伟摘自《与另一个自己相遇》 图/雨田)
其他文献
人物传记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小说,但其基本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在叙述中可适当运用想象以恢复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来促成人物形象的完整与丰满。《斜塔上的实验》便节选自叙写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节选部分虽简短,却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堪称人物传记的典范。 科学:实验令创新有法可循 伽利略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他绝不迷
《老子》中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在职场上,这提示领导者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更要教会他们做事的方法。根据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面7种境界是一个好领导不得不学习的,普通员工也可以从中悟出职场的为人之道。 授人以鱼:给员工适当收入。一定的经济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管理者应以“模范者”的身份带领员工开拓业务,给团队带来丰厚的收益,也使员工获得与之劳动相匹配的收
我哥是这天底下最普通的哥哥。 我哥只比我早出生三分钟,他和我一起上学,一起长大,一起中考。他很毒舌,只要有机会就怼我。他很高,快一米八了,我很矮,只有一米五一,哥哥很瘦,我很胖。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亲戚办的酒席,然后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情。一个亲戚看着我们打趣道:你们两兄妹怎么相差这么大。哥哥笑了笑:“怎么相差大了,只不过她是横着长,我是竖着长。”全部人都红了脸,当然,别人是笑红了脸,我是羞红了脸。
周末清晨,在阳台疏导洗衣机堵塞的排水口时,手指被利物刺伤。只见拇指右侧前端靠指甲约半厘米处鲜血直往外涌,疼痛难受。我突然想起,多年前阳台上曾有一玻璃瓶摔碎,较大的碎片扫掉后,剩下不起眼的碎屑扫进了出水口,手指肯定是被那些玻璃碎屑刺伤了。对创口进行碘伏消毒并包扎后,伤口很快结痂,几天后就愈合了,但还须小心翼翼、不能用劲。因为稍微用点力,拇指被刺伤处便会隐隐作痛。这是一种被针尖轻轻刺了一下的感觉。我常
明人陆灼《艾子后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艾子带着执和通两个弟子一起郊游,途中口渴,派弟子讨水喝。正在门口读书的农家老人指着书中“真”字说:“认得这个字,给你水喝。”先去的执认着“真”字,无功而返。再去的通读成“直八”二字,得水而归。艾子便喝水边说:“通也智哉!” 林语堂先生认为,道家思想是蕴含了幽默基因的,他比较推崇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幽默,譬如庄子的寓言故事,像《庄周梦蝶》等。《艾子后语》仿道家著作
1994年4月18日,我随李济生、徐鈐在舒乙、殿熙陪伴下到北京医院看望曹禺先生。走进病房,舒乙便告诉曹禺:“这次巴老委托他弟弟李济生把二十年代留法时编的《平等》刊物捐给了现代文学馆。这是世界上最齐全的一套。”曹禺听后说:“这真是宝贝啊!你们要好好保存。”接着,他又说道:“巴老真厉害,他把几十年前的这些书、信、照片都保存得那么好,厉害、真厉害!”我们听了都笑了起来。见此,他马上解释道:“我说的厉害是
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信用看作成事的根本,成事的土壤。 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关于“取信于人,守信于人”的故事。我的这位同学就这样。 十几年前,他放弃了城中優越的工作,回家创业。那几年养殖发达,饲料供不应求,便和朋友在当地一起开了家饲料加工厂。随着产量日益增加,仅靠当地货源已不能满足生产,于是他通过网络联系到东北的一家农场。双方沟通后,他和朋友一起去农
鄭板桥有一副自题书斋联:“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真是有味,尤其上联,可称警句。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从舅唐仲俊,年八十五六,极康宁。自言少时因读千字文有所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动心,故老而不衰。” 这个真不简单,少年时读到的几个字,就咬住了一辈子,也受用了一辈子。 我们也读书,甚至还读过不少书,但可曾咬住一句两句?比如孔孟老庄,我们都读过
儿时听各种鸟声,觉得那是很日常的事,后来离开故土,在异乡听到鸟声,就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原来鸟声能勾起一个人的乡愁。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乡村广袤的天地有着鸟儿欢快的叫声,它会感染愉悦一个人的心情,何况是春光中的鸟声呢。春日回老家,当双脚踏进故土,首先迎接我的是鸟声。晚上,躺在老屋的床上,侧耳静听,能听见草丛里的虫鸣和夜莺的叫声。夜深了,乡村变得无比寂静。 天蒙蒙亮的时候,屋外就传来鸟儿
电影《芳华》中的男主角叫刘峰,这名字拖长了音节念,便是——“雷又锋”,而这个人恰恰是一个雷锋般的存在——大伙儿工具坏了找他修,脏活累活找他干,连猪跑了都找他去追……刘峰自己也一直都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螺丝钉精神”要求自己的。 我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提倡这种“螺丝钉精神”。所谓螺丝钉精神,就是在社会这架“机器”上,只要需要,无论将你“装配”到什么位置,你都能无怨无悔,安居乐业,用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