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侗戏的形成和发展是侗族与汉族等艺术文化交融、共生的结果,从侗戏中可以看到丰富的文化气息和浓郁的融合性特征.在现代化冲击下,侗戏面临传播空间萎缩、传承人减少、剧本缺失的困境.新媒体技术冲破了侗戏传承人培养中的地域分隔,并为剧本的整理与新剧本创作提供了有力地支持,同时也为侗戏的发展营造了新的传承场域.
【机 构】
: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戏的形成和发展是侗族与汉族等艺术文化交融、共生的结果,从侗戏中可以看到丰富的文化气息和浓郁的融合性特征.在现代化冲击下,侗戏面临传播空间萎缩、传承人减少、剧本缺失的困境.新媒体技术冲破了侗戏传承人培养中的地域分隔,并为剧本的整理与新剧本创作提供了有力地支持,同时也为侗戏的发展营造了新的传承场域.
其他文献
云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民居研究资源,对其民居的研究尤其是屋顶样式的研究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文章主要选取了以干栏式和邛笼式为主的云南少数民族屋顶样式进行比较归类与研究分析,如傣族的“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景颇族的“猪嘴房”等,旨在为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党家村集中体现了建筑、美学、历史、风水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智慧.关于党家村村内民居的研究和探索,在规划、历史、建筑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研究内容具有很大的学术潜质.村内的各类民居建筑在选址、空间构成、结构布置、雕刻装饰等方面均有鲜明的当地文化特色,对于韩城地区四合院民居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以来,以中西结合的音乐风格,引领众多抗日救亡歌曲,从现代到当代、从国内到国外、在时间和空间上时刻影响、建构着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五四运动”的逐步建构,到抗日战争时期形成认同,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巩固铸牢.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义勇军进行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一带一路”倡议为内蒙古发展提供机遇,内蒙古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价值体现.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发现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存在保护意识欠缺、传承主体老龄化、传播机制缺乏创新性等问题.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文化自信,促进非遗文化交流互鉴;拓宽传承路径,加强非遗主体代际传承;创新传播机制,提高民族文化发展活力等对策和建议.
木屋架在中国建筑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主要以青岛近代建筑的木屋架为研究对象,从其来源、历史沿革以及屋架构成入手,归纳分析建筑内部结构木屋架的形制与做法.通过对历史建筑木屋架形式的分析及总结,结合青岛重点历史建筑工程案例,从实体结构、建筑材料等层面进行木屋架形制与做法分析,并进行相关探讨,以期对城市历史建筑的研究起到有益补充.
每每有家乡或外地的朋友来南京,倘若他们有时间,有兴趣了解并欣赏南京的历史文化,我总是饶有兴趣地带他去夫子庙转一圈,因为夫子庙的儒家文化积淀丰厚,是体现南京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藏族史料依据载体形式不同可分为文献史料、文物史料和口传史料三大类.其中,文物史料又相对集中在地下考古发掘、传世和古代建筑三个板块.文物史料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在史学研究中正日益发挥着补史、鉴史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证史作用.本文就西藏文物史料的类别、类型、特殊性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史料学的理念和方法,尝试性地提出了甄别、辨析西藏文物史料的方法和原则.
赛马节是西藏传统体育赛事之一,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文化空间理论,从文化空间的核心层要素——理念要素、中间层要素——组织要素、外显层要素——物态要素三个层面对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发展现状、价值、困境及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加强对赛马文化和赛马精神的宣传、推广赛马节教育、组织开展赛马活动等三个层面的发展策略.
通过梳理相同或不同学科领域对藏羌彝走廊的研究,厘清藏羌彝走廊研究脉络,明晰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学术概况、走廊概念界定及溯源研究、历史地理研究、文化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反映藏羌彝走廊学术研究动态.
《民族教育研究》是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析《民族教育研究》办刊以来的全部文献数据,能够展现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演进动态,揭示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主体、热点主题及其未来趋势,为民族教育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发现,以滕星、常永才、万明钢等为代表的群体是其核心作者,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是其核心研究机构;然而,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较为分散.研究热点集中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语言教育研究”“中华民族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