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所以善教者应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乐思与善思。乐思,方能变“要我思”为“我要思”;善思,即为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功能 方法
读书贵思,这为历代教育家所首肯。的确,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过程中包含有六种心理操作:发现——对文章信息的搜寻;识别——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认同——对文章信息的转换;组建——对文章信息的改组;扩展——对文章信息的使用;记忆——对文章信息的储存。读者的这些内化动作,构成了阅读中大脑黑箱的奥秘。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说明,阅读不是机械地念诵原文,而是要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阅读的过程必然要伴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想象、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或形象思维活动。
一、阅读是颇费心思的。
通常说“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就道出了运用思维的苦涩与艰辛。正由于如此,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因畏难怕苦而懒于思索,这就要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来激发思维兴趣、培养思维习惯。
1.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
当学生懒于思索、不善思索、发现不了疑点时,教师若不向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的兴趣,而要求学生去思考,那是徒劳无益的。老师向学生质疑的主要方式有下面四种:第一,以疑激疑。一篇文章,疑隐含于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困惑处。教师把各处之疑抓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学生新的疑问来,这就是以疑激疑。第二,于无疑处求疑。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丰富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却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往往不惹学生瞩目,他们对这些地方不屑一顾,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满足感。针对这些地方,教师就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出其不意地引起他们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第三,挑起矛盾,借以质疑。所谓挑起矛盾,是指引导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课文,故意去拈过拿错,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引起思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第四,抓住分歧点质疑。学生对同一问题理解不尽一致,由理解不同而引起了争论,这种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因此,教师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意见分歧的地方质疑,定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由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使他们明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创造能力也是从起疑开始。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打破思维平静,从而使学习深入,使智力得到开发。其次,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有质疑的机会。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急于过早地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思索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找答案,然后再由教师作结论。这方面,孔子的做法值得借鉴。孔子对子张关于什么是士人的“达”的提问,不是立即讲自己的看法,而是先问子张的看法。当听了学生的意见后,才指出子张看法上的错误,并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作出正确的结论。经过这个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牢固,它比简单地直接回答问题要好得多。组织学生讨论答案时,要鼓励他们既敢想敢说,又说得有理有据。对于缺乏勇气的,在摆出问题后,要留点时间让他们准备,可以拟个提纲,或打个腹稿。讨论时尽可能让他们发言,对于阐述时根据不足的,可以采用追问的方法,或者反问,或者提示,追出根据来。在讨论中教师要恰当地归纳质疑问题,又要使答疑的讨论能把阅读、思考和表达融为一体,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激发思维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
所谓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思维品质是智力品质的核心,而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抓住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1.训练思之快。2.训练思之活。所谓思之活,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即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强,就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思考问题。3.训练思之深。所谓思之深,是指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思考时善于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晰、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4.训练思之新。所谓思之新,是指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反映了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鼓励学生朝着习惯性思考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或者提出与作者不同观点的阅读方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凡俗的创造性见解。
以上的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是彼此相通和紧密联系着的,思之深是基础,思之活与思之新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思之快又是以思之深、思之活、思之新为前提的。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
[2]《晦翁学案》。
[3]《朱子语类》卷十一。
[4]《孟子·尽心下》。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功能 方法
读书贵思,这为历代教育家所首肯。的确,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过程中包含有六种心理操作:发现——对文章信息的搜寻;识别——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认同——对文章信息的转换;组建——对文章信息的改组;扩展——对文章信息的使用;记忆——对文章信息的储存。读者的这些内化动作,构成了阅读中大脑黑箱的奥秘。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说明,阅读不是机械地念诵原文,而是要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阅读的过程必然要伴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想象、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或形象思维活动。
一、阅读是颇费心思的。
通常说“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就道出了运用思维的苦涩与艰辛。正由于如此,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因畏难怕苦而懒于思索,这就要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来激发思维兴趣、培养思维习惯。
1.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
当学生懒于思索、不善思索、发现不了疑点时,教师若不向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的兴趣,而要求学生去思考,那是徒劳无益的。老师向学生质疑的主要方式有下面四种:第一,以疑激疑。一篇文章,疑隐含于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困惑处。教师把各处之疑抓出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学生新的疑问来,这就是以疑激疑。第二,于无疑处求疑。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丰富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却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往往不惹学生瞩目,他们对这些地方不屑一顾,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满足感。针对这些地方,教师就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出其不意地引起他们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第三,挑起矛盾,借以质疑。所谓挑起矛盾,是指引导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课文,故意去拈过拿错,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引起思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第四,抓住分歧点质疑。学生对同一问题理解不尽一致,由理解不同而引起了争论,这种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因此,教师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意见分歧的地方质疑,定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由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使他们明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创造能力也是从起疑开始。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打破思维平静,从而使学习深入,使智力得到开发。其次,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有质疑的机会。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急于过早地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思索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找答案,然后再由教师作结论。这方面,孔子的做法值得借鉴。孔子对子张关于什么是士人的“达”的提问,不是立即讲自己的看法,而是先问子张的看法。当听了学生的意见后,才指出子张看法上的错误,并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作出正确的结论。经过这个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牢固,它比简单地直接回答问题要好得多。组织学生讨论答案时,要鼓励他们既敢想敢说,又说得有理有据。对于缺乏勇气的,在摆出问题后,要留点时间让他们准备,可以拟个提纲,或打个腹稿。讨论时尽可能让他们发言,对于阐述时根据不足的,可以采用追问的方法,或者反问,或者提示,追出根据来。在讨论中教师要恰当地归纳质疑问题,又要使答疑的讨论能把阅读、思考和表达融为一体,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激发思维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
所谓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思维品质是智力品质的核心,而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抓住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1.训练思之快。2.训练思之活。所谓思之活,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即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强,就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思考问题。3.训练思之深。所谓思之深,是指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思考时善于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晰、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4.训练思之新。所谓思之新,是指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反映了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鼓励学生朝着习惯性思考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或者提出与作者不同观点的阅读方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凡俗的创造性见解。
以上的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是彼此相通和紧密联系着的,思之深是基础,思之活与思之新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思之快又是以思之深、思之活、思之新为前提的。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
[2]《晦翁学案》。
[3]《朱子语类》卷十一。
[4]《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