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中民国胡琴之多维品鉴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l7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北京第五届中国弓弦艺术节于10月21日至29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分为“二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奏训练”与“胡琴艺术传习”两个专题的系列活动。前者于23日至25日举办,后者涉及二胡、雷琴、民国胡琴等几个活动板块。
  在该院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工作坊”项目的共同协办下,“民国胡琴”系列活动邀请到来自胡琴演奏、制作、收藏,以及胡琴表演理论研究、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胡琴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开了多维视野下的综合研讨。这样一个集各学科专家学者、围绕着民国胡琴的“展-演-制-传-研”展开的一体化活动,尚属首次。
  一
  (一)“百年回响——民国胡琴收藏展”及“国粹胡琴专题讲座”
  此两项活动分别从乐器展示的感性层面以及收藏家本人对藏琴的自我讲述,拉开了“民国胡琴”系列活动的帷幕。
  10月27日至31日,民国胡琴展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中国乐器博物馆举办,活动展出的21把琴皆由上海民间胡琴收藏家蒋国粹先生提供。这也是民国胡琴首次在音乐学院的展览。在蒋国粹先生收琴藏琴的45年时间里,共收藏有不同形制、不同材质、不同年代的百余把胡琴,体现了民国胡琴的丰富与时代的变迁。如,“小提琴头”和“吉他头”胡琴,反映着20世纪30年代上海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同时期“如意頭”胡琴,极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特色;四五十年代刻有“龙头”图案的胡琴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由紫檀木制作而成的百年老琴——“灵芝头”胡琴。据蒋国粹讲述,他于20世纪80年代在江阴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手中见到此琴,此琴自20年代开始伴随老人。据此推算,此琴产生的时间上限为20世纪20年代,是一把名副其实的百年老琴,至今音色醇厚、深邃、韵味独特。
  此次展览作为本次“民国胡琴”板块的首个活动,使观展师生得以对“民国胡琴”获得丰富、多元的感性及理论层面的认知。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为此次展览撰写了前言,文中依据史料,将胡琴传入中国、开启汉化、兴于民间、盛于学堂的历史脉络予以梳理,不仅是对此次展览用意的全面概括,更是对此次“民国胡琴”系列活动立意主旨之总结。
  10月27日下午,蒋国粹以其个人的藏琴经历、爱琴之情、练琴之趣为内容举办了题为“国粹胡琴”的专题讲座,从形制、材质等方面分别对四把颇具代表性的民国胡琴的产生年代及特点进行生动讲解。
  (二)“民国胡琴展演音乐会”
  在10月29日举办的“民国胡琴展演音乐会”上,宋飞、张尊连、曹德维三位胡琴演奏家分别使用不同形制、材质的民国胡琴演奏了6首传统曲目,分别是:古曲《汉宫秋月》{1}《二泉映月》{2}《弹乐》{3}《阳关三叠》{4}《月夜》{5}《流波曲》。{6}6首经典曲目经过演奏家在民国老胡琴上的重新演绎,唤醒了人们对于民国胡琴音乐的记忆。本次音乐会的用意正如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宋飞在主持中的关键词——“复活”,使这些民国老琴得以在当今语境中被演奏、聆听、演绎。老胡琴醇厚的音色历久弥新、穿越时空,音乐会如同老胡琴的复活仪式,在全场所有观众的见证下重获新生。
  (三)“声影·记忆·体验——民国胡琴展演品鉴研讨活动”述评
  10月29日的研讨会核心可概括为一个关注点——“民国胡琴”,三个关键词——“寻根、复活、发展”,五个维度——“展示、演奏、制作、传承与研究”。
  1.民国胡琴的声音记忆
  民国胡琴的宝贵之处首先在于它独特的“声音”。由于其形制、材质,声音带着特定年代的标记与记忆,故对于民国胡琴声音的认识与探讨是本次研讨会的焦点之一。中国音乐学院曹德维将这种演绎与体验总结为“原汤化原食,原汁原味”。正如修海林点评:“琴的声音就像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味道。就像品味一坛老酒一样,这种声音的味道和记忆,是历史声音的留存,很难复制,这正是这项活动具有独特价值的地方。”对于声音的追求与探讨,与会专家提及以下几点。
  第一,特定的时期和年代会产生有特殊的胡琴音色,对这些音色进行纵向历史维度的体验与把握,可以让青年学子掌握演奏老胡琴的方法与特别的技能,促进其对于老胡琴内在韵味的体验和把握。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专业委员会会长丰元凯提到:“二胡音色是怎么演变过来的?现在院校学生们使用的琴和老胡琴在音色上存在距离感,怎样才能让他们知道过去的老琴是什么样的音色?这就是这次活动可以提供的。”
  第二,对老胡琴音色和声音的现场调试与体验,为乐器的制作工艺的发展,改变重材料轻声音的价值取向提供契机与思考。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秘书长杨光熊指出:“乐器的声音,可以说是乐器制作师和乐器演奏者共同创造出来的。……谈乐器的制作发展史,以及谈乐器的演奏发展史,必须要纳入对声音、对音色的审美取向视角。”
  第三,启发演奏者如何更好地操控、演奏老胡琴,与声音相互协调统一。宋飞在讲述自己与老胡琴乃至民国胡琴结缘的过程时,明确提到她所追寻的正是民国胡琴独特的音色和音质,“我对老胡琴的关注,其实是在上个世纪末,当时我正在研修孙文明先生全部的作品……我就要寻找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可以连接起孙文明先生的音乐和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一辈的演奏……我希望能有一种既能穿越时空,又能够相和的演奏呈现”。获得一种既有历史的深邃与古朴,又能穿越时空,在当今的语境中与人、琴、情相和统一的声音。对此,宋飞提出“三层台阶”的阐释:1.“搀扶一个耄耋老人”,即乐器与演奏者之间是你高我低;2.“相扶而行就转到了一种相伴,可以感受到他倾诉他的情愫”,即平等相和;3.“从原来的这种相扶、相依,倾诉、倾听,转成了我似乎也可以把我的感情跟他相和地展现出来”,即与乐器相和释放。这“三层台阶”,实际上就是一种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过程,进而达到人通过琴抒情,琴通过人诉说的境界。
  2.寻根民国胡琴
  民国胡琴是当代社会和院校中普遍使用胡琴的根源所在。关于如何从“根”上发展,何为胡琴的“根”,与会学者各抒己见。杨光熊在谈论胡琴的定位问题时,特别强调了要重视胡琴“史前史”的研究,即重视刘天华之前的胡琴研究。他认为,在刘天华之前,胡琴与中国各地域不同地方的戏曲曲艺形式关系密切,与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它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充分重视传统音乐特点与因素的基础上,避免“嫁接”的发展趋势的观点。杨光雄说:“在百年之前,二胡和胡琴文化形成的过程是怎样展开的,以及胡琴与地域语言中戏曲、民歌、说唱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胡琴文化之根的寻找。”他的观点,获得了南京师范大学岳峰的赞同,她指出,民国时期的二胡大致可以按照二胡使用人群的不同,分为民间二胡以及文人二胡两类。前者以阿炳、孙文明为代表,后者以刘天华为代表。两者的区分在于演奏的琴风不同,前者因其在民间为曲艺伴奏,故有浓郁的说唱特色,一弓一音。后者用于文人的吟诵,因此具有鲜明的吟唱琴风,把握住琴风,也就避免了“自我转基因”的错误发展方向。二胡演奏家许讲德在胡琴声腔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深有心得,她从胡琴的形制、材质方面表达了对如何寻根的认识。她指出:“丝弦和钢弦的差别,这里面文章太大了。对于现在的院校学子,不是让他们去‘复古’,而是要让他们了解过去,了解二胡的音色、传统根基是什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与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任建一谈到,“民国二胡是现代二胡的根,民间二胡也是我们的根”,强调了寻根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学生眼中的肖邦》  继《如何演奏肖邦——回答问题的尝试》系列之后,中国文联出版社近日继续推出了肖邦音乐研究系列:《肖邦书信集》和《学生眼中的肖邦》。  这两本图书的出版,将引领肖邦音乐理论研究向纵深探讨。  《肖邦书信集》由波兰作曲家、音乐学家亨里克·欧皮埃斯基经多年的搜集编辑而成,自1931年起,已在世界范围内由多种语言出版,此后的80年,不断重版。书信集的最大特点是出人意料地只字不谈音乐,而
虽然同事多年,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但是与声乐歌剧系彭康亮教授却几乎是“零”接触,直到接受此次采访任务才有机会与他进行了一次深谈。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到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的心得体会,短短两个多小时,彭教授娓娓道来,许多看法和感受都在彼此间产生共鸣,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那种拘谨与客套。  无心插柳学习声乐一路艰辛执着追求  彭康亮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虽然那里也是著名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
“香港中乐界痛失良才!!邱少彬(邱岩生)已于  2016年7月8日零晨零时零一分因病在屯门医院与世长辞!”邱老师众多学生,和音乐界的朋友在当日深夜收到此一短讯,确如晴天霹雳!  在香港中乐团业余时期已加盟,职业化后初期用兼职方式演奏,其后成为全职乐师的邱少彬,在音乐方面堪称是位全才人物。他除擅长演奏三弦、柳琴(首位在香港举行公开柳琴音乐会的演奏家)、古筝、阮、琵琶、胡琴等各种拉弦、弹弦乐器外,还从
2005年8月,笔者得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家汪毓和先生用三年时间完成的力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将其中的文字及音响内容作了认真的研读,感触颇深。  汪毓和从上个世纪40年代后半期就开始从事群众歌咏活动,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参与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创建。他从50年代末至今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主
2013年10月的马来西亚,阳光璀璨、万木葱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一行8人应当地艺术机构邀请于25—27日赴登嘉楼市参加佳美兰的演出活动。其间,中国音乐学子独具特色的表演,获得了当地政府、业界人士和普通民众的赞许。笔者作为演出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留下了许多难忘记忆。  一、活动缘由及排练准备  此行,我们参与演出的活动是“2013年世界佳美兰艺术节”,其为“2013年马来西亚加
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①是近年音乐学界饱含学术温度的一部力作。《访谈录》的受访对象虽是我国知名音乐学家冯文慈个人,但其学术意涵实则指向了所有“冯文慈们”——共和国成立前后所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这一代音乐家不仅是新中国音乐史的亲历者,也是新中国音乐艺术体系的建构者。如今,他们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对这些音乐家的艺术历程进行及时搜集、记录、整理与研究,保存这批“
摘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情感因素相应地包含于各要素之中。情感因素是影响英语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运用;英语教学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在理论和实践中探寻了影响英语的教学因素,发现最主要的因素是情感。由于“情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因素,其自身具有复杂性,因此,“情感”被列为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  一、英语教学中的情感  1.情
15年11月16—17日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连续上演了两场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演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音乐会后,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其后的专题研讨会上,许多观众以及音乐界人士在评价这场音乐会时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震撼”。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的创作特色。  一、一部具有“中国文化面孔”的  现代“乐剧”  中国音画乐舞《清明
一  水孕万物之灵,“水”似乎在中国国民心中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投射。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哲学、绘画、音乐、文学中,水都是最重要的命题之一。而与西方同类命题的磅礴气势相比,中国的“水”有更多的人文涵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在这无数的骚人墨客的作品中,汉民族特有的“低调”、“圆融”、“中庸”以及“至善”等的道德诉求与人生旨趣似乎都在
摘要:每谈起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总感叹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难;每说起写作文,很多学生面露怯色,学生的感受反映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语文 作文 德育教育    每谈起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总感叹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难;每说起写作文,很多学生面露怯色,学生的感受反映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总之,老师教育学生难,学生写作文难,而身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一直被这两个难题困扰着。  探究学生怕作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