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袭罔替,这个词在古代很流行。老爸做了皇上,皇上的儿子就可以世袭,继续做皇上。皇上封某位大臣为王为侯,大臣的儿子也可以世袭,继续做什么王什么侯。这样以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就成为“很合道理的规矩”。于是乎,老爸英雄儿好汉,老爸窝囊儿软蛋,也就水到渠成地成为一种羞辱家风的托词。
老爸与儿子,有了一种扯不断的特殊继承关系。老爸的事业辉煌不辉煌,看有没有儿子来继承;老爸的能耐大不大。看有没有儿子来超越。凡俗子弟要翻身,拼了身家性命一搏,成功了,叫鲤鱼跳龙门,富贵家庭要光宗耀祖,添丁加雄就成必然,有了顶粱柱,不怕家不旺。
所以古代重男轻女,除了出苦力使然,还有一个层面的势力在作祟,那就是“世袭罔替”。世袭传男不传女,官场如此,绝技之家也是如此。这种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以致一般家庭,无男,怕断了香火,无后为继;皇家贵族,更是无儿如夺命。
唯有一个业种稍稍有些开明,又守规矩,又敢破规矩。那,就是文学。古代出了许多文学世家,也就是文学的“世袭”。但与官僚世袭、财富世袭略有不同,那就是传男也传女。
两汉时期,有个官位显赫的人,叫班况,生了三男一女,老大班伯是有名的学者,老二班施官拜谏大夫,老三班稚终官延陵郎,女儿班婕妤是一代才女。老三班稚又生了史学家班彪,而班彪之后也不简单,长子是《汉书》的作者班固,老二是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小女是政治家、文学家、中国第一个女史学家班昭。班氏三代人,实现了一代不弱一代的愿望。
还有东汉蔡氏世家。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文学家蔡文姬。这对父女,从文,有继承,也有发展,可谓一代傲过一代。女儿蔡文姬之盛名。似乎远远盖过父亲蔡邕。
北宋“文学三苏”,想必大家都知道。老爸苏洵是北宋文学家;他的大儿子苏轼,宋代才华横溢的伟大文学家,至今留传下来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大量优美的散文;其二儿子苏辙,擅长政论和史论。著有《上枢密韩太尉书》等。父子三人均跻身“唐宋八大家”行列,是响当当的文学世家的杰出典范。
古代文学的“世袭”,与其他世袭明显不同,不是一种权势、名位、财富的继承,而是才华的植入和产出。这种世袭是艰辛的世袭,随着才华的突出而兴盛。又随着才华的低迷而衰落。
古往今来,世袭的影子总跟在身后。在开明开放的现时,世袭罔替不会有制度性的再生,谁再拾起这玩意来,恐让人笑掉大牙,但不是说所有东西都不能世袭。在某一方面如意的人们,多多少少有点舍不得自己得到的,总想让下一代有所获益和传承,这就有了不成文的“官二代”“富二代”“戏二代”“文二代”之说。
这些“二代”的称谓,有远古“世袭”的成分在渗透,但不对等,不能同日而语。人们向好的愿望,部分因为某种偏差性的诱导,在利益与亲情的驱使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越“高端”的群体,越有传承与世袭的瓜葛。在世俗眼中的低下种类里,绝少有“二代”之说的。“农二代”和“工二代”流行吗?没有。相反,农民后代和工人后代大都选择拼命地逃离,费尽千辛万苦上大学,企图借机改变命运。
文学就介于上与下之间了。含文学养分的父母,明知道这条道很苦,却不阻止,甚或引导子女偏向虎山行。毕竟文学是高雅的,这是一门读心与攻心的手艺。孟子豪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劳心者是当领导的,劳力者是被管理的对象。虽然专注于文学的人,算不上领导者,却也不是没有主见的卖力者。它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
另一方面,文学有其独特的感染力。欲感染大众。必先感染自己的亲近者。作家的子女是作家作品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从小耳濡目染,就会看出些道道,对此产生兴趣。若再有父母加力的作用。会进入状态更快一些。
不是所有作家的子女都会成为作家,却有一部分作家的子女能成为作家。天赋这东西,是需要被激活的。没有激活的天赋。是才情第一死亡的悲剧。过早过量开采的天赋,也不会成为永生的幸福。循序渐进,似乎更持久些。渐进之中有突变,突变之后有恒流。这才是值得提倡的动能。
从现代的一些文学世家,也能看出些端倪。
王安忆,中国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女小说家之一,其母亲是经典名篇《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当代著名作家;父亲是优秀的导演艺术家王啸平。这两代人,相比之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女诗人李小雨,其父李瑛,被誉为“诗坛常青树”,曾任《解放军文艺》社社长。诗的藤椅上,坐着两代人的追赶。作家老鬼,代表作《血色黄昏》,母亲是杨沫,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奠基中国文坛……
从古到今,文学的“世袭”,在有规律与没规律之间摇摆。多是一种心性的传导。有的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上下互不粘连,只是一种内在的基因在推波助澜。世袭有极其出色的,也有黯然失色的,没有统一的答案。罗列在其上的,都是些范例。范例的背后,有多少苦苦挣扎的失败?有谁知道呢。
编辑/梁宇清
老爸与儿子,有了一种扯不断的特殊继承关系。老爸的事业辉煌不辉煌,看有没有儿子来继承;老爸的能耐大不大。看有没有儿子来超越。凡俗子弟要翻身,拼了身家性命一搏,成功了,叫鲤鱼跳龙门,富贵家庭要光宗耀祖,添丁加雄就成必然,有了顶粱柱,不怕家不旺。
所以古代重男轻女,除了出苦力使然,还有一个层面的势力在作祟,那就是“世袭罔替”。世袭传男不传女,官场如此,绝技之家也是如此。这种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以致一般家庭,无男,怕断了香火,无后为继;皇家贵族,更是无儿如夺命。
唯有一个业种稍稍有些开明,又守规矩,又敢破规矩。那,就是文学。古代出了许多文学世家,也就是文学的“世袭”。但与官僚世袭、财富世袭略有不同,那就是传男也传女。
两汉时期,有个官位显赫的人,叫班况,生了三男一女,老大班伯是有名的学者,老二班施官拜谏大夫,老三班稚终官延陵郎,女儿班婕妤是一代才女。老三班稚又生了史学家班彪,而班彪之后也不简单,长子是《汉书》的作者班固,老二是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小女是政治家、文学家、中国第一个女史学家班昭。班氏三代人,实现了一代不弱一代的愿望。
还有东汉蔡氏世家。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文学家蔡文姬。这对父女,从文,有继承,也有发展,可谓一代傲过一代。女儿蔡文姬之盛名。似乎远远盖过父亲蔡邕。
北宋“文学三苏”,想必大家都知道。老爸苏洵是北宋文学家;他的大儿子苏轼,宋代才华横溢的伟大文学家,至今留传下来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大量优美的散文;其二儿子苏辙,擅长政论和史论。著有《上枢密韩太尉书》等。父子三人均跻身“唐宋八大家”行列,是响当当的文学世家的杰出典范。
古代文学的“世袭”,与其他世袭明显不同,不是一种权势、名位、财富的继承,而是才华的植入和产出。这种世袭是艰辛的世袭,随着才华的突出而兴盛。又随着才华的低迷而衰落。
古往今来,世袭的影子总跟在身后。在开明开放的现时,世袭罔替不会有制度性的再生,谁再拾起这玩意来,恐让人笑掉大牙,但不是说所有东西都不能世袭。在某一方面如意的人们,多多少少有点舍不得自己得到的,总想让下一代有所获益和传承,这就有了不成文的“官二代”“富二代”“戏二代”“文二代”之说。
这些“二代”的称谓,有远古“世袭”的成分在渗透,但不对等,不能同日而语。人们向好的愿望,部分因为某种偏差性的诱导,在利益与亲情的驱使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越“高端”的群体,越有传承与世袭的瓜葛。在世俗眼中的低下种类里,绝少有“二代”之说的。“农二代”和“工二代”流行吗?没有。相反,农民后代和工人后代大都选择拼命地逃离,费尽千辛万苦上大学,企图借机改变命运。
文学就介于上与下之间了。含文学养分的父母,明知道这条道很苦,却不阻止,甚或引导子女偏向虎山行。毕竟文学是高雅的,这是一门读心与攻心的手艺。孟子豪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劳心者是当领导的,劳力者是被管理的对象。虽然专注于文学的人,算不上领导者,却也不是没有主见的卖力者。它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
另一方面,文学有其独特的感染力。欲感染大众。必先感染自己的亲近者。作家的子女是作家作品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从小耳濡目染,就会看出些道道,对此产生兴趣。若再有父母加力的作用。会进入状态更快一些。
不是所有作家的子女都会成为作家,却有一部分作家的子女能成为作家。天赋这东西,是需要被激活的。没有激活的天赋。是才情第一死亡的悲剧。过早过量开采的天赋,也不会成为永生的幸福。循序渐进,似乎更持久些。渐进之中有突变,突变之后有恒流。这才是值得提倡的动能。
从现代的一些文学世家,也能看出些端倪。
王安忆,中国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女小说家之一,其母亲是经典名篇《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当代著名作家;父亲是优秀的导演艺术家王啸平。这两代人,相比之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女诗人李小雨,其父李瑛,被誉为“诗坛常青树”,曾任《解放军文艺》社社长。诗的藤椅上,坐着两代人的追赶。作家老鬼,代表作《血色黄昏》,母亲是杨沫,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奠基中国文坛……
从古到今,文学的“世袭”,在有规律与没规律之间摇摆。多是一种心性的传导。有的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上下互不粘连,只是一种内在的基因在推波助澜。世袭有极其出色的,也有黯然失色的,没有统一的答案。罗列在其上的,都是些范例。范例的背后,有多少苦苦挣扎的失败?有谁知道呢。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