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全面推进,法治观念、契约精神和责任意识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或品质。大学生是文化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群。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应该也代表我国公民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较高水平。因此,切实了解高校学生的真实状况,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责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全面推进,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或品质。大学生是文化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群。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应该代表了我国公民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较高水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们并不如我们期待的那么知法、懂法、守法。作为在校大学生,不少人不但连校规校纪都没有通读过,甚至不懂得在遇难时“查阅”校规校纪,不能依法处理相关事情,造成不良后果。因为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校规校纪的理解和遵守情况与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关系
根据我们国家目前常见的学籍和学生管理办法,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学习和生活都发生在校园里。如果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重公序良俗,那么在校园里,则必须遵守校规校纪。可以说,大学生对于校规校纪的理解和遵守情况不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更直接反应了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反映了他们未来是否能够适应法治化的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因此,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直接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指向他们将来的社会生活。比尔盖茨更是将责任感的重要性排列在个人能力的卓越之前。
二、对于提高当代青年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几点思考
(一)从客观层面
1.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第一、从宏观上讲,一个良好有序的学校环境、公正规范的管理氛围会自然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自我需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后勤、安保等社会化程度加深,以及其他公共服务项目的开展,要求高校规范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水平。这既是社会、师生对学校的要求,也是高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
2.以开放的态度完善校规校纪,让规范更加合理适當
定期修订校规校纪,使其本身没有错漏、与学校发展相适,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具有较强的实操性。
第一,完善生活和学习设施,消除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违纪。例如:有同学建议如果规定晚上学生宿舍归寝和断网断电的时间,那么是否可以在宿舍楼里设置一间全天自习室。让确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在熄灯后有处可去;建议定期排查宿舍设施的适用性,比如烟感器是否灵敏,否则单靠吸烟学生自律或宿舍其他同学主动提醒和老师查寝时发现,都不能有效杜绝室内吸烟现象,从而减低室内禁烟规定的实际效力。第二,希望校规校纪的规定与时俱进,定期修订,并将修正内容向同学们公示。第三,一些违纪处罚规定应该再详细一些,法责更适度匹配。
可见,大学生对于涉及自己利益的管理规范和内容还是十分关心和关注的。学校不但应该定期对校规校纪进行完善修订,还应该在修订时倾听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甚至让学生参与修订过程。这样不但能引导大学生关注学校事务,参与校规校纪的完善,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客观看待和评价当代青年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
虽然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这个青年人群体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但必须说明的是,一个人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养成不在某个固定的阶段更非一朝一夕,不是只在大学校园里或某一些老师、某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除了高校本身,还需要学生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可否认,高校大学生本身就处在一个特殊时期里。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年,但是心理还远未成熟,个人经历简单,社会经验有限。因此,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必然处在一个继续形成、强化的阶段上。
作为青年人群高度聚集的单位,高校里实际上更加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实际上,不论是社會、学校还是具体负责学生管理的老师都应该承认并理性看待这类问题存在的必然性,不应该也不可能对此回避或否认,甚至把所有违纪、违法现象的出现盲目归因于管理不到位甚至看成对学生工作的否定。事实上,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以一个正确、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才能冷静、合理、公正的化解矛盾,对青年人产生正向引导并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三)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也要尊重青年人成长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我们更多人不是从成功中,而是从失败和痛苦中收获经验、责任感和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或学生管理者,应该尊重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他们尝试探索,甚至一定程度试错的权利。
没有人可以单纯凭借外界的告诫、管束而避免一切错误或失败,一路走向成功。事实上,一味限制、约束、包办不但不能真正帮助青年人真正获得成长。相反的,还会压抑他们自我成长的本能,降低他们探索世界、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信心,助长他们依赖、逃避的心理。这样做的结果要么会使更多的“巨婴”出现,要么使他们最终栽大跟头。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J].段红艳.吕梁学院学报. 2017(06)
[2]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J].王红艳.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3]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储德峰.社会科学家. 2017(09)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责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全面推进,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或品质。大学生是文化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群。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应该代表了我国公民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较高水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们并不如我们期待的那么知法、懂法、守法。作为在校大学生,不少人不但连校规校纪都没有通读过,甚至不懂得在遇难时“查阅”校规校纪,不能依法处理相关事情,造成不良后果。因为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校规校纪的理解和遵守情况与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关系
根据我们国家目前常见的学籍和学生管理办法,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学习和生活都发生在校园里。如果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重公序良俗,那么在校园里,则必须遵守校规校纪。可以说,大学生对于校规校纪的理解和遵守情况不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更直接反应了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反映了他们未来是否能够适应法治化的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因此,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直接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指向他们将来的社会生活。比尔盖茨更是将责任感的重要性排列在个人能力的卓越之前。
二、对于提高当代青年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几点思考
(一)从客观层面
1.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第一、从宏观上讲,一个良好有序的学校环境、公正规范的管理氛围会自然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自我需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后勤、安保等社会化程度加深,以及其他公共服务项目的开展,要求高校规范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水平。这既是社会、师生对学校的要求,也是高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
2.以开放的态度完善校规校纪,让规范更加合理适當
定期修订校规校纪,使其本身没有错漏、与学校发展相适,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具有较强的实操性。
第一,完善生活和学习设施,消除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违纪。例如:有同学建议如果规定晚上学生宿舍归寝和断网断电的时间,那么是否可以在宿舍楼里设置一间全天自习室。让确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在熄灯后有处可去;建议定期排查宿舍设施的适用性,比如烟感器是否灵敏,否则单靠吸烟学生自律或宿舍其他同学主动提醒和老师查寝时发现,都不能有效杜绝室内吸烟现象,从而减低室内禁烟规定的实际效力。第二,希望校规校纪的规定与时俱进,定期修订,并将修正内容向同学们公示。第三,一些违纪处罚规定应该再详细一些,法责更适度匹配。
可见,大学生对于涉及自己利益的管理规范和内容还是十分关心和关注的。学校不但应该定期对校规校纪进行完善修订,还应该在修订时倾听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甚至让学生参与修订过程。这样不但能引导大学生关注学校事务,参与校规校纪的完善,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客观看待和评价当代青年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
虽然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这个青年人群体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但必须说明的是,一个人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养成不在某个固定的阶段更非一朝一夕,不是只在大学校园里或某一些老师、某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除了高校本身,还需要学生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可否认,高校大学生本身就处在一个特殊时期里。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年,但是心理还远未成熟,个人经历简单,社会经验有限。因此,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必然处在一个继续形成、强化的阶段上。
作为青年人群高度聚集的单位,高校里实际上更加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实际上,不论是社會、学校还是具体负责学生管理的老师都应该承认并理性看待这类问题存在的必然性,不应该也不可能对此回避或否认,甚至把所有违纪、违法现象的出现盲目归因于管理不到位甚至看成对学生工作的否定。事实上,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以一个正确、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才能冷静、合理、公正的化解矛盾,对青年人产生正向引导并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三)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也要尊重青年人成长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我们更多人不是从成功中,而是从失败和痛苦中收获经验、责任感和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或学生管理者,应该尊重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他们尝试探索,甚至一定程度试错的权利。
没有人可以单纯凭借外界的告诫、管束而避免一切错误或失败,一路走向成功。事实上,一味限制、约束、包办不但不能真正帮助青年人真正获得成长。相反的,还会压抑他们自我成长的本能,降低他们探索世界、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信心,助长他们依赖、逃避的心理。这样做的结果要么会使更多的“巨婴”出现,要么使他们最终栽大跟头。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J].段红艳.吕梁学院学报. 2017(06)
[2]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J].王红艳.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3]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储德峰.社会科学家.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