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实施问题教学的两点尝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0711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21-02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是仔细再一思考,却感觉教师教育意义不大,思维量少,课堂效率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总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进行,按照教师预设好的轨迹前进,没有一丝意外,甚至出现“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知识的传授就好像把水从这一缸注入另一缸一样,使学生得到一种僵化的知识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能力。卡尔、波普尔提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分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怎样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能自由充分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创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呢?如何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变得主动、自主,理论实际结合,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呢?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创设具有“无障碍性”的问题面向全体
  “无障碍”不是指过于简单,而是让学生普遍觉得自己也可以完成老师的问题,也能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来。这样创设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问题的挑战。
  一种方法是利用生活实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数学第二册“6.4速度的变化”一节中。老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作为这一节课讲课主题:“怎样能够到你家?你能说出在回家过程中你的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说起,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学生听到问题后急切的想表述自己的回家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并在叙述过程中详尽的描述了各种情况下速度逐渐加快、减慢、停止、匀速等情况,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了速度的变化。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你能用图形画出速度变化的图像吗?”学生非常乐意的接受了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的挑战,并在画图像,叙述实际情景过程中,做到了倾听别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完成得有声有色。
  另一种方法是给学生一个“半拉子工程”。教师只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归纳有价值的东西,使之成为共享的精神财富。
  教师应把数学学习设计成数学活动的过程,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知识,在“探究”中不断创新。
  二、创设“可发展”问题逐步深化理解
  “可发展”问题是指问题设计应积极诱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形成具有方向性、选择性、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在个人学习中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当然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一种方法是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例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数学第一册5.7“能追上小明吗?”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爸爸给小明送书,你猜猜爸爸能追上小明吗?会有几种可能结局呢?学生说出2种可能性:(1)能追上;(2)追不上。又对第一种情况分出两种情况;(1.1)恰好在学校门口追上;(1.2)还没进学校就追上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爸爸因为走的太快,没看见小明,到了学校后发现小明还没到学校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本上的例题,而且对行程问题的几种类型有了大体的了解,进一步体会了线段图解行程应用题的作用。同时帮助学生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数学知识,总结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力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
  另一种方法是“不要问老师对不对”。课堂上学生习惯到老师那里通过表情、语调等细节寻找正确答案。这里,要养成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不表态或下结论,既使学生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也不可怕,把“皮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争论、辨析、说理,从而淘汰择优,得出结论。数学第三册5.2例3:矩形ABCD的长与宽分别是6,4,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在这个例题的处理中,为使学生能够集思广益,尽量发挥集体的力量,开阔思路,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纪录不同的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以便于进行交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做出了9种方法:分别以四个顶点为原点,以矩形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建立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矩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以矩形的一边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放手给学生,由一个小组讲解自己小组采取的方法,由另一个小组进行评价,循环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兵带兵,兵帮兵”,还规范纠正了学生对直角坐标系建立语言叙述的准确表达。让学生自我辨析,形成正确的观念,为学习后继的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有两点感悟:
  1.“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是死板的,而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是灵活的,怎样把死板的知识变成一潭活水教给学生是教课之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照搬课本,不唯课本,课堂才能变的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
  2.现实问题与现实模型。为体现知识的真实性、应用性,我们常需要列举真实实例或在真实情景中操作,然而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有时应用情景的混乱会造成知识更难理解,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为能在较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价值,需要对一些情景进行适当的理性处理,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通过在课教学中精心巧妙的设计好问题,诱发学生主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意识,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逐步达到高效的目的,是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的话题。当然对课堂教学的探索还在继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外汽车业的飞速发展,人类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街道堵塞,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同时当汽车在生疏地带行驶时,特别是在难以看清道路标志和周围景色的夜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它强调的是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然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19-01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讲解一些例题,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可是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困惑:课前认真准备的一些典型的例题,在课堂上不仅讲一遍,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对知识的应用也不够熟练,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听老师讲例题没意思,没有针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近几年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但在现实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与实践,针对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打造中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组合作 情境 高
【摘要】复习课该怎样上,怎样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复习课应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自主的、积极的引导学生把松散的知识点按不同的主题进行整理,找出主题中的基点知识,然后纵横成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统。  【关键词】复习课 自主构建 知识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20-01  一、当前现状  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计算机断层摄像技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是21世纪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使传统的医学诊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医学影像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摘要】高等数学是理科类五年制大专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掌握好其专业课程知识和5+2专转本考试起着关键作用。为使该专业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应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试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文从分层的必要性、分层方式等方面分析阐述了实行分层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22-02  一、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总目标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扩展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因而,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样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经验来自于实践,因此必须有“体验数学——经历的过程”、“感悟数学——方法的内化过程”、“反思数学——提升的过程”、“运用经验——激活方法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活动 经历体验 积累经验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