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位于Bernauerstraße的柏林墙纪念中心是柏林最重要的柏林墙历史纪念地。在柏林墙拆除后的20多年内,经过多轮规划最终形成了分区明确、项目丰富的整体纪念场所。本文通过研究柏林墙纪念中心规划的历史和方法,为国内遗产规划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坐落于德国柏林市Bernauerstraße[ 柏林街道名称]的柏林墙纪念中心是记录柏林分裂历史的最重要的一处场所。它位于柏林市中心偏北,在原有柏林墙墙体位置上延伸了1.4千米。这里也是最后一片保留原有控制区域的柏林墙遗址,因此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八十年代边防设施的原貌。这条大街上丰富多样的纪念活动以及保留的历史遗址物件有助于参观者还原历史场景,从而深入理解德国分裂的历史。其中,遗址的整体规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柏林墙纪念中心的规划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步骤。1989年该段柏林墙被拆除之后的很长时间,原无人地带维持着废弃的状态,其后陆续建起了纪念碑、档案中心、游客中心等设施。根据资料可以整理出该段街道的变迁历程[ 资料来源: http://www.berliner-mauer-gedenkstaette.de/en/ 作者自译]。
表1 柏林墙纪念中心历史规划过程
1990年10月2日 德国统一的前一天,东德地方官员宣布将与苏菲教区公墓重叠的一段柏林墙边界地带划作历史纪念地。
1997年 由柏林议会发起,组织建立了柏林墙协会,后者将致力于在199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0周年纪念日之前建立一处档案中心。
1998年 柏林墙纪念碑建成,设计利用了两块6米高的钢铁墙体支撑起了纪念中心户外场地上的64米长的边防装置。钢铁墙体的外表面被腐蚀,象征着冷战“铁幕”。而内部则是抛光不锈钢面,面向南部的原边界地带,这片区域在不锈钢的墙体反射下显得无穷无尽,象征着原柏林墙边防设施的层层堆积和冷酷无情。
2000年 原边界地带上的和解教堂重建完成,与档案中心、纪念碑一起从三个不同层面上向游客展示柏林墙的历史和影响。游客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希望的参观方式和接收信息的途径。
2007年 为了使原“死亡地带”展现新的面貌,柏林城市建筑景观部门组织竞标项目,一条长1.3千米,占地4.4公顷的纪念景观带设计方案中标。至此,一项新的元素被确定加入到纪念中心: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一个永久性的露天展览设置在街道南部原边防无人带上,一年四季任何时间游客都能自由进入参观。
2012年 户外纪念场地翻新完成,新的露天展览连接了新旧两部分的纪念中心,将柏林分裂历史纪念碑、专制时期“死亡地带”上的受害者纪念、道路对面的档案中心及其永久性展览和眺望台、和解教堂几处重点融为一体。
2012年进行的对纪念中心场地的更新是最为彻底的一次,范围包括了街道起点的北火车站,街道北部的游客中心、档案中心和街道南部原来防御工事的全部地带。除了将原有项目进行整合,形成整体的柏林墙纪念中心外,还充分利用场地上的历史遗迹,新增了多个体验项目。以信息传递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在原有边防设施被拆除以致不可辨认的地段,耐候钢被置于地面,用于暗示原有墙体的位置情况,使遗失的的信息可见;代表逃生隧道位置和被摧毁的边界房屋平面轮廓的标志也被一一添加。
(2)在与柏林墙有关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会被放上特殊的事件标记,与标记上的号码相对应的事件详情能在“野外记事簿”上被检索到。人们可以通过翻阅“野外记事簿”检索到希望了解的事件信息。
(3)场地上分布的考古窗口展示出原来防御工事的每一层,人们可以通过窗口看到原状保留的被毁坏的城市肌理和边防设施遗迹。
(4)若干个主题展览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解释了整个场地,列出了发生过的最重要的一些事件,给出了相应的信息。
根据场地上资源的分布情况,对整个场地按照主题进行了功能分区,新设计的纪念场地被分为4个主题区域:
区域A:柏林墙与无人地带
区域B:萧条城市
区域C:建造柏林墙
区域D:围绕柏林墙的日常生活
(1)区域A:柏林墙与无人地带
该地块的主题:柏林墙作为德国统一社会党(SED)维持自身权力的中心体现。在这个区域游客可以充分感受到边防架构的冷酷以及它是如何漠视自由和生命的。东西德人民生活和城市的细微变化也被暗示出来。
①主题展览“柏林墙与无人地带”:展示柏林墙防御工事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东西方人们不同的反映以及一部分人们逃亡努力的结果也以视频、音频、照片和文件的形式在这里展示。
②考古学窗口:邻近Bergstraße[ 柏林街道名称],呈现了更早之前的防御工事形态。除了可见的考古学信息,主题展览“封锁Bergstraße大街”给出了更详细的文字信息。
③主题展览“苏菲教区公墓的柏林墙”:边界延伸到了苏菲教区公墓,早在1961年东德的防御工事就在该段柏林墙以南划出了近40米宽的防御带,导致公墓无法被使用。
④“记忆的窗口”:那些因为翻越柏林墙而失去生命的人在这里以肖像照的形式被纪念,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名字。
(2)区域B:萧条城市
这一区域集中展示了这条街道闻名的真正原因:那些想尽办法从边界逃跑的人们的故事。为了更好的呈现这一主题的信息,除了讲解人们逃亡的故事,那些已经不复存在的边界住宅曾经的地下层被挖掘出来,随之展现出来的是柏林墙建造前的日常生活、为逃跑而做的努力、1961年的被迫迁徙以及60年代中期彻底的摧毁。
①主题展览“Ackerstraße[ 柏林街道名称]大街的封锁”:这里曾经是1961年8月第一块柏林墙竖立起来的地方,同時也是1990年系统拆除时该地区第一块柏林墙被推倒的地方。展览详细介绍了这条街的历史变化。
②主题展览“和解教堂”:记录了教堂1961年孤立于无人地带,1985年被彻底摧毁的信息。被摧毁的教堂的平面轮廓也被标注了出来。
③主题展览“逃跑行动”:罗列了不同翻越柏林墙的通道——地上的与地下的,就位于该处一个瞭望塔的三维实体边上,形成了联系和反差。
(3)区域C:建造柏林墙
这一主题有两个不同的角度:柏林墙的建造过程以及边界职能部门在守卫和监视中起到作用。
①主题展览“防御工事的扩张”:由于人们持续不断的寻找翻越柏林墙的新方法,墙体的建造和加固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1961年8月直到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拆毁的前一刻,当局都被迫不断加强和扩张防御工事。
②主题展览“前线(柏林墙正后方的东柏林领土)区域内的监视活动”:除了展示当年对边界地带居民的监视,更着重介绍了人们广泛参与边界职能部门,自愿为MFS(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提供情报,或为边界部队提供帮助。
(4)区域D:围绕柏林墙的日常生活
与其他展示区域不同的是,这一地块内被摧毁的沿街房屋已经得到重建。因此展示区域被限制到了从前的带状巡逻路径上,另外一些展览元素零星的分布在人行道上。这一区域展览的主题是“围绕柏林墙的日常生活”。
①展览“政治柏林墙”:展示了西柏林联邦政府和西柏林议会在国事访问时对柏林墙的态度。
②展览“冷战及媒体”:展示了柏林墙在东西双方被用作关于城市分裂的政治宣传和对抗筹码。。
剩下两个展览将在2013和2014年建成。
柏林墙纪念中心整体规划的优点在于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项目布局、游线设计,使遗产体验活动能按一定次序展开,不同主题的信息贯穿游线、主次得当、过渡自然,达到遗产信息的有效传递,对我国的遗产规划和项目设计都有一定参考作用。
位于Bernauerstraße的柏林墙纪念中心是柏林最重要的柏林墙历史纪念地。在柏林墙拆除后的20多年内,经过多轮规划最终形成了分区明确、项目丰富的整体纪念场所。本文通过研究柏林墙纪念中心规划的历史和方法,为国内遗产规划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坐落于德国柏林市Bernauerstraße[ 柏林街道名称]的柏林墙纪念中心是记录柏林分裂历史的最重要的一处场所。它位于柏林市中心偏北,在原有柏林墙墙体位置上延伸了1.4千米。这里也是最后一片保留原有控制区域的柏林墙遗址,因此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八十年代边防设施的原貌。这条大街上丰富多样的纪念活动以及保留的历史遗址物件有助于参观者还原历史场景,从而深入理解德国分裂的历史。其中,遗址的整体规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柏林墙纪念中心的规划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步骤。1989年该段柏林墙被拆除之后的很长时间,原无人地带维持着废弃的状态,其后陆续建起了纪念碑、档案中心、游客中心等设施。根据资料可以整理出该段街道的变迁历程[ 资料来源: http://www.berliner-mauer-gedenkstaette.de/en/ 作者自译]。
表1 柏林墙纪念中心历史规划过程
1990年10月2日 德国统一的前一天,东德地方官员宣布将与苏菲教区公墓重叠的一段柏林墙边界地带划作历史纪念地。
1997年 由柏林议会发起,组织建立了柏林墙协会,后者将致力于在199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0周年纪念日之前建立一处档案中心。
1998年 柏林墙纪念碑建成,设计利用了两块6米高的钢铁墙体支撑起了纪念中心户外场地上的64米长的边防装置。钢铁墙体的外表面被腐蚀,象征着冷战“铁幕”。而内部则是抛光不锈钢面,面向南部的原边界地带,这片区域在不锈钢的墙体反射下显得无穷无尽,象征着原柏林墙边防设施的层层堆积和冷酷无情。
2000年 原边界地带上的和解教堂重建完成,与档案中心、纪念碑一起从三个不同层面上向游客展示柏林墙的历史和影响。游客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希望的参观方式和接收信息的途径。
2007年 为了使原“死亡地带”展现新的面貌,柏林城市建筑景观部门组织竞标项目,一条长1.3千米,占地4.4公顷的纪念景观带设计方案中标。至此,一项新的元素被确定加入到纪念中心: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一个永久性的露天展览设置在街道南部原边防无人带上,一年四季任何时间游客都能自由进入参观。
2012年 户外纪念场地翻新完成,新的露天展览连接了新旧两部分的纪念中心,将柏林分裂历史纪念碑、专制时期“死亡地带”上的受害者纪念、道路对面的档案中心及其永久性展览和眺望台、和解教堂几处重点融为一体。
2012年进行的对纪念中心场地的更新是最为彻底的一次,范围包括了街道起点的北火车站,街道北部的游客中心、档案中心和街道南部原来防御工事的全部地带。除了将原有项目进行整合,形成整体的柏林墙纪念中心外,还充分利用场地上的历史遗迹,新增了多个体验项目。以信息传递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在原有边防设施被拆除以致不可辨认的地段,耐候钢被置于地面,用于暗示原有墙体的位置情况,使遗失的的信息可见;代表逃生隧道位置和被摧毁的边界房屋平面轮廓的标志也被一一添加。
(2)在与柏林墙有关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会被放上特殊的事件标记,与标记上的号码相对应的事件详情能在“野外记事簿”上被检索到。人们可以通过翻阅“野外记事簿”检索到希望了解的事件信息。
(3)场地上分布的考古窗口展示出原来防御工事的每一层,人们可以通过窗口看到原状保留的被毁坏的城市肌理和边防设施遗迹。
(4)若干个主题展览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解释了整个场地,列出了发生过的最重要的一些事件,给出了相应的信息。
根据场地上资源的分布情况,对整个场地按照主题进行了功能分区,新设计的纪念场地被分为4个主题区域:
区域A:柏林墙与无人地带
区域B:萧条城市
区域C:建造柏林墙
区域D:围绕柏林墙的日常生活
(1)区域A:柏林墙与无人地带
该地块的主题:柏林墙作为德国统一社会党(SED)维持自身权力的中心体现。在这个区域游客可以充分感受到边防架构的冷酷以及它是如何漠视自由和生命的。东西德人民生活和城市的细微变化也被暗示出来。
①主题展览“柏林墙与无人地带”:展示柏林墙防御工事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东西方人们不同的反映以及一部分人们逃亡努力的结果也以视频、音频、照片和文件的形式在这里展示。
②考古学窗口:邻近Bergstraße[ 柏林街道名称],呈现了更早之前的防御工事形态。除了可见的考古学信息,主题展览“封锁Bergstraße大街”给出了更详细的文字信息。
③主题展览“苏菲教区公墓的柏林墙”:边界延伸到了苏菲教区公墓,早在1961年东德的防御工事就在该段柏林墙以南划出了近40米宽的防御带,导致公墓无法被使用。
④“记忆的窗口”:那些因为翻越柏林墙而失去生命的人在这里以肖像照的形式被纪念,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名字。
(2)区域B:萧条城市
这一区域集中展示了这条街道闻名的真正原因:那些想尽办法从边界逃跑的人们的故事。为了更好的呈现这一主题的信息,除了讲解人们逃亡的故事,那些已经不复存在的边界住宅曾经的地下层被挖掘出来,随之展现出来的是柏林墙建造前的日常生活、为逃跑而做的努力、1961年的被迫迁徙以及60年代中期彻底的摧毁。
①主题展览“Ackerstraße[ 柏林街道名称]大街的封锁”:这里曾经是1961年8月第一块柏林墙竖立起来的地方,同時也是1990年系统拆除时该地区第一块柏林墙被推倒的地方。展览详细介绍了这条街的历史变化。
②主题展览“和解教堂”:记录了教堂1961年孤立于无人地带,1985年被彻底摧毁的信息。被摧毁的教堂的平面轮廓也被标注了出来。
③主题展览“逃跑行动”:罗列了不同翻越柏林墙的通道——地上的与地下的,就位于该处一个瞭望塔的三维实体边上,形成了联系和反差。
(3)区域C:建造柏林墙
这一主题有两个不同的角度:柏林墙的建造过程以及边界职能部门在守卫和监视中起到作用。
①主题展览“防御工事的扩张”:由于人们持续不断的寻找翻越柏林墙的新方法,墙体的建造和加固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1961年8月直到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拆毁的前一刻,当局都被迫不断加强和扩张防御工事。
②主题展览“前线(柏林墙正后方的东柏林领土)区域内的监视活动”:除了展示当年对边界地带居民的监视,更着重介绍了人们广泛参与边界职能部门,自愿为MFS(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提供情报,或为边界部队提供帮助。
(4)区域D:围绕柏林墙的日常生活
与其他展示区域不同的是,这一地块内被摧毁的沿街房屋已经得到重建。因此展示区域被限制到了从前的带状巡逻路径上,另外一些展览元素零星的分布在人行道上。这一区域展览的主题是“围绕柏林墙的日常生活”。
①展览“政治柏林墙”:展示了西柏林联邦政府和西柏林议会在国事访问时对柏林墙的态度。
②展览“冷战及媒体”:展示了柏林墙在东西双方被用作关于城市分裂的政治宣传和对抗筹码。。
剩下两个展览将在2013和2014年建成。
柏林墙纪念中心整体规划的优点在于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项目布局、游线设计,使遗产体验活动能按一定次序展开,不同主题的信息贯穿游线、主次得当、过渡自然,达到遗产信息的有效传递,对我国的遗产规划和项目设计都有一定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