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课堂是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在广阔的音乐世界里,只要音乐老师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努力摸索,教学方法是无穷无尽的,让学生唱好歌,更有效地掌握一项演唱技能。
关键词:歌唱;小学;音乐
2019年10月1日,盛大的阅兵仪式即将开始前,有几位花一样的少年,站在屏幕,向全国人民深情的演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展示的是最天真可爱的笑脸、最纯真纯净的声音和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顿时我萌发出了一种想法:在这样神圣的日子里,是用唱歌来开场的,一首歌唱响一座城,一首歌唱出一段情。歌是城市的声音名片,城市是歌的精神摇篮。循着歌声寻找城市奋斗的足迹,聆听新时代祖国最美的歌声,从而体现唱歌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唱好歌更重要!而这份任务将落在一线的音乐老师肩上。教会孩子爱唱歌,会唱歌,唱好歌是音乐老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只能做到的,就是守住这间六十平方米的教室,引导孩子积极歌唱,教给学生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正确的演唱技能,能够让每一位孩子都具有积极的演唱状态:眉毛向上提、眼神泛着光,嘴角微微上扬,面带微笑,在任何场合都能用歌声表现自己,用歌声传递爱的情感。正所谓“爱拼才会赢,敢唱就会红”。
人在唱歌的时候,身体会调动很多感官的系统,每个人的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知觉都必须全面打开,同时各种感知觉在身体运动过程中形成一种协调,也就是课堂上经常运用到的“听、唱、看、跳”等多觉联动。大型的军乐队在演奏时,每个人演奏着自己手持的乐器,同时大家要行走出同样的步伐,变化出多样的队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通过眼睛观察、耳朵聆听来找到自己与其他伙伴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统一。同样在演唱时,如果听觉、视觉、触觉没有调动起来,缺乏联系和沟通的,就会导致出现节奏不统一、音准不标准、音色不优美、动作不协调、感情不到位、咬字不清晰等问题。通过多年的反复摸索与实践,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觉联动教学法。
一、 研究教法——多觉联动
多觉联动教学法,是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并结合多感官联动理论、教育心理学、欣赏教学等相关理论相结合。“多感官联动教学”指的是外显的方式要靠内在的隐性的方式显现,学生的有意注意由无意注意发展成的。更重要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有所延长,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有意注意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调动“听(听觉)”与感受融合,“看(视觉)”与表现融合,“唱(触觉)”与创造融合等三大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唱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演唱水平和音乐素养。
(一)感知过程——听觉、感受与欣赏相融合
“感受与欣赏”是所有音乐学习领域坚实的根基,在音乐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捷径。美国音乐专家贝内特·雷默提出:“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为何婴儿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或是妈妈抱在怀里,就能马上停止哭啼,究其原因,就是婴儿可以通过听觉,熟记妈妈走路的节奏和心脏的跳动,形成听赏的记忆。可见听觉是人类获得生命时的第一个能力。由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听赏音乐的习慣,学生能自主走进音乐,体验音乐,对所听到的音乐能用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看法。引导学生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陪伴终身。
聆听有两种方式:静态的听和动态的听。
1. 静态的听
(1)进行欣赏音乐的礼仪教育
大部分音乐老师都存在着共同的困扰:学生听音乐时,教室乱哄哄,混乱一片。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就趁机做小动作或说话,都无法静下心听音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还未养成。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让学生成为音乐的聆听者、音乐的知心朋友、音乐的好伙伴。想要成为“音乐的好伙伴”,要先懂得如何安静地聆听音乐,成为一名文明的欣赏者,在聆听音乐,能做到自己安静聆听,又能影响周围的学生安静聆听;想和音乐成为知心朋友,就要主动走进音乐的世界,让音乐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深度对话。在平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腼腆、内向的学生。这种类型的学生一般采取“关注个人,影响集体”的措施。想成为“音乐的好伙伴”走进音乐,并用自己耳、眼、口、手等感受、表现、创造音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自己、为他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用耳朵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作为音乐教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发达的听觉,提高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能否正确的判断音乐的好坏,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非常重要。学习过程是求异的过程,可以“懂装不懂”,千万不能“不懂装懂”。音乐不一样,不管听不听懂,只要你静静地听,总有一天音乐会走进你的心里。只要多听,是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的关键。
2. 动态的听
这是体现学生能自发调动自身听觉感官联动,判断每个学生听赏体验能力的高低。
(1)眼睛
学生先听赏体验,通过具体形象感知音乐形象,这是视听联合学习的接受过程。
(2)手
A. 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画旋律线。通过画旋律线,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走向和句式特点。
B. 在教授音的长短,可以借用丝巾,用“抛”“甩”等动作,感受音的长短。丝巾又能创造情境:此时的教室,变成了一个彩色的天空,天空中飘着五彩祥云,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月宫仙境中。
(3)口
(1)呼吸在演唱中的正确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润滑剂”,每个人在演唱时,都有呼吸,但是有些人不能正确运用呼吸方法。我经常引导学生用闻花香的感觉,引导学生随音乐,配上手势反复吸、吐……教师一边示范一边旁白,让气息填满胸腔,气吸满,慢慢吐光,象吹蜡烛一样……有效的训练长气息和短气息。 (二)理解过程——视觉与音乐的表现相融合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常常说,人们那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在演唱,从眼神就能看出他是否带着自信。可见,引导学生调动“看”(视觉)感官联动的方式,通过从理解音乐到表现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看”(视觉)有两种方式。
1. 静静的看
这种方式有两种作用:第一,能起着通过有意注意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作用;第二,有意识地培养理解音乐的好习惯。我在教学中,经常会让一组学生站起来演唱,另外三组作为在座评审员,要评出最认真的演唱者。等演唱完,评审员要走到演唱者身边,用诚恳的目光看着对方的眼睛,并提出意见。演唱者也要用诚恳的目光,接受评价,并说感谢,这是用眼神进行的鼓励性评价,效果非常好!
2. 动态的看
训练以神传情。学生先通过聆听,进而了解音乐内容,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展开想象:这首音乐在你的脑海里,呈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如《可爱的羊群》就要想象草原的蓝天、白云、羊群的美丽景色。
(1)提高过程——音乐的创造与唱(动/触觉)相融合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展开想象,并大胆参与演“唱”,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体现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用口、手,培养改编创作、即兴创作的能力。学生在积极的演唱状态下,可以發展创造力,练习有意识地用人声或乐器或其他可发出声响的物品对已知材料,进行大胆地重组、改编。
以《杜鹃圆舞曲》第一主题音乐为例:
1=c 3/4
3|1 0 3 |1 0 3|553 13|2 0|
1. 改变演唱节奏:33| 11
关键词:歌唱;小学;音乐
2019年10月1日,盛大的阅兵仪式即将开始前,有几位花一样的少年,站在屏幕,向全国人民深情的演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展示的是最天真可爱的笑脸、最纯真纯净的声音和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顿时我萌发出了一种想法:在这样神圣的日子里,是用唱歌来开场的,一首歌唱响一座城,一首歌唱出一段情。歌是城市的声音名片,城市是歌的精神摇篮。循着歌声寻找城市奋斗的足迹,聆听新时代祖国最美的歌声,从而体现唱歌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唱好歌更重要!而这份任务将落在一线的音乐老师肩上。教会孩子爱唱歌,会唱歌,唱好歌是音乐老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只能做到的,就是守住这间六十平方米的教室,引导孩子积极歌唱,教给学生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正确的演唱技能,能够让每一位孩子都具有积极的演唱状态:眉毛向上提、眼神泛着光,嘴角微微上扬,面带微笑,在任何场合都能用歌声表现自己,用歌声传递爱的情感。正所谓“爱拼才会赢,敢唱就会红”。
人在唱歌的时候,身体会调动很多感官的系统,每个人的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知觉都必须全面打开,同时各种感知觉在身体运动过程中形成一种协调,也就是课堂上经常运用到的“听、唱、看、跳”等多觉联动。大型的军乐队在演奏时,每个人演奏着自己手持的乐器,同时大家要行走出同样的步伐,变化出多样的队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通过眼睛观察、耳朵聆听来找到自己与其他伙伴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统一。同样在演唱时,如果听觉、视觉、触觉没有调动起来,缺乏联系和沟通的,就会导致出现节奏不统一、音准不标准、音色不优美、动作不协调、感情不到位、咬字不清晰等问题。通过多年的反复摸索与实践,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觉联动教学法。
一、 研究教法——多觉联动
多觉联动教学法,是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并结合多感官联动理论、教育心理学、欣赏教学等相关理论相结合。“多感官联动教学”指的是外显的方式要靠内在的隐性的方式显现,学生的有意注意由无意注意发展成的。更重要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有所延长,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有意注意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调动“听(听觉)”与感受融合,“看(视觉)”与表现融合,“唱(触觉)”与创造融合等三大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唱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演唱水平和音乐素养。
(一)感知过程——听觉、感受与欣赏相融合
“感受与欣赏”是所有音乐学习领域坚实的根基,在音乐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捷径。美国音乐专家贝内特·雷默提出:“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为何婴儿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或是妈妈抱在怀里,就能马上停止哭啼,究其原因,就是婴儿可以通过听觉,熟记妈妈走路的节奏和心脏的跳动,形成听赏的记忆。可见听觉是人类获得生命时的第一个能力。由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听赏音乐的习慣,学生能自主走进音乐,体验音乐,对所听到的音乐能用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看法。引导学生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陪伴终身。
聆听有两种方式:静态的听和动态的听。
1. 静态的听
(1)进行欣赏音乐的礼仪教育
大部分音乐老师都存在着共同的困扰:学生听音乐时,教室乱哄哄,混乱一片。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就趁机做小动作或说话,都无法静下心听音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还未养成。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让学生成为音乐的聆听者、音乐的知心朋友、音乐的好伙伴。想要成为“音乐的好伙伴”,要先懂得如何安静地聆听音乐,成为一名文明的欣赏者,在聆听音乐,能做到自己安静聆听,又能影响周围的学生安静聆听;想和音乐成为知心朋友,就要主动走进音乐的世界,让音乐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深度对话。在平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腼腆、内向的学生。这种类型的学生一般采取“关注个人,影响集体”的措施。想成为“音乐的好伙伴”走进音乐,并用自己耳、眼、口、手等感受、表现、创造音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自己、为他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用耳朵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作为音乐教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发达的听觉,提高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能否正确的判断音乐的好坏,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非常重要。学习过程是求异的过程,可以“懂装不懂”,千万不能“不懂装懂”。音乐不一样,不管听不听懂,只要你静静地听,总有一天音乐会走进你的心里。只要多听,是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的关键。
2. 动态的听
这是体现学生能自发调动自身听觉感官联动,判断每个学生听赏体验能力的高低。
(1)眼睛
学生先听赏体验,通过具体形象感知音乐形象,这是视听联合学习的接受过程。
(2)手
A. 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画旋律线。通过画旋律线,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走向和句式特点。
B. 在教授音的长短,可以借用丝巾,用“抛”“甩”等动作,感受音的长短。丝巾又能创造情境:此时的教室,变成了一个彩色的天空,天空中飘着五彩祥云,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月宫仙境中。
(3)口
(1)呼吸在演唱中的正确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润滑剂”,每个人在演唱时,都有呼吸,但是有些人不能正确运用呼吸方法。我经常引导学生用闻花香的感觉,引导学生随音乐,配上手势反复吸、吐……教师一边示范一边旁白,让气息填满胸腔,气吸满,慢慢吐光,象吹蜡烛一样……有效的训练长气息和短气息。 (二)理解过程——视觉与音乐的表现相融合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常常说,人们那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在演唱,从眼神就能看出他是否带着自信。可见,引导学生调动“看”(视觉)感官联动的方式,通过从理解音乐到表现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看”(视觉)有两种方式。
1. 静静的看
这种方式有两种作用:第一,能起着通过有意注意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作用;第二,有意识地培养理解音乐的好习惯。我在教学中,经常会让一组学生站起来演唱,另外三组作为在座评审员,要评出最认真的演唱者。等演唱完,评审员要走到演唱者身边,用诚恳的目光看着对方的眼睛,并提出意见。演唱者也要用诚恳的目光,接受评价,并说感谢,这是用眼神进行的鼓励性评价,效果非常好!
2. 动态的看
训练以神传情。学生先通过聆听,进而了解音乐内容,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展开想象:这首音乐在你的脑海里,呈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如《可爱的羊群》就要想象草原的蓝天、白云、羊群的美丽景色。
(1)提高过程——音乐的创造与唱(动/触觉)相融合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展开想象,并大胆参与演“唱”,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体现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用口、手,培养改编创作、即兴创作的能力。学生在积极的演唱状态下,可以發展创造力,练习有意识地用人声或乐器或其他可发出声响的物品对已知材料,进行大胆地重组、改编。
以《杜鹃圆舞曲》第一主题音乐为例:
1=c 3/4
3|1 0 3 |1 0 3|553 13|2 0|
1. 改变演唱节奏:3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