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滨193块位于平方王油田东南部,沙四下亚段地层为滨浅湖亚相沉积,本文从储层展布特征、油层发育特征以及非均质性等方面,对该区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沙四下亚段储层平行湖岸线展布,泥岩隔夹层发育,非均质性较强。
[关键词]平方王油田 ; 滨193块; 储层特征; 非均质性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396-01
储层研究以取心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录井岩性、测井曲线资料,在精细小层对比基础上,开展储层展布特征、油层发育特征以及非均质性研究。此次研究着重开展非均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落实了研究区内隔、夹层分布特征。
1 储层展布特征
本次储层特征研究重点为非均质性研究,展布特征分析对象为滨193块的2个主力小层,在小层砂体厚度图编制基础上,完成了储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
S4X1-2-2:砂体分布区带性明显,工区东、西两侧均为尖灭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北部超覆线和南部剥蚀线控制了储层在南北方向上的分布范围。该小层砂体厚度在3~6m之间,最大厚度9.1m,最小1.6m。S4X1-2-4:砂体分布继承性较好,与S4X1-2-4小层分布范围大致一致。储层较厚区域范围有所扩大,尤其4m以上储层分布范围向西扩大。
2 油层发育特征
2.1 砂组含油特征
平方王油田沙四下地层为滨浅湖亚相沉积,由于受后期岸流和波浪的频繁改造作用导致储层分布规律不强,进而影响油气的平面分布特征。
S4X1-1砂组:滨193井区油藏为岩性-构造复合油藏,即上倾方向岩性尖灭侧向为断层封堵。该砂组叠合含油面积0.42Km2,储量15.00×104t,平均厚度4.1m。该砂组含油面积较大,但是储量较低,平均含有厚度较小。S4X1-2砂组:油气分布非常集中,滨193井区为构造油藏。该砂组叠合含油面积0.79Km2,储量64.40×104t,平均厚度9.4m。S4X1-3砂组:油气集中分布在滨193井区。该砂组油气富集原因可能为其它区域不存在岩性上倾尖灭或者地层不整合侧向封堵。该砂组叠合含油面积0.20Km2,储量12.30×104t,平均厚度7.1m。S4X1-4砂组:该砂组油气最为聚集,均分布在滨193井区,其上倾方向为岩性尖灭侧向为断层封堵,为典型的岩性-构造复合油藏。该砂组叠合含油面积0.39Km2,储量39.70×104t,平均厚度11.7m。
S4X1期沉积体:宏观上油气分布集中分布在滨193井区及滨斜703井附近,其中滨193井区受控于断层延伸长度、岩性尖灭线位置以及地层剥蚀线分布范围。该期次叠合含油面积1.28Km2,储量131.40×104t,平均厚度11.8m。
2.2 单砂体含油特征
本次研究对滨193块的17个小层均编制了小层平面图,在储量计算及评价基础上各选择两个储量最大的小层绘制油层有效厚度等值线图。
S4X1-2-2: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复合油藏,单井含油厚度以滨193-X7最厚为9.1m,小层含油面积0.71Km2,储量19.70×104t,平均厚度3.2m。S4X1-2-4:该小层仅滨193井区含油,为岩性-构造复合油藏。该小层含油厚度整体较大尤以滨193-X7井最厚为12.2m,滨193-1井最薄也有4.4m。小层含油面积0.31Km2,储量23.20×104t,平均厚度8.5m。
3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展布和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对注水开发效果及提高采收率的影响极大,因此非均质性研究意义重大。
3.1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由于仅有滨193-井的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因此后续研究均在本井基础上进行。
研究过程中共统计67个数据点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从储层物性分析数据分析来看,S4X1-2-4小层渗透率最大19.59mD,最小1.60mD,平均7.73mD,计算渗透率变异系数0.25,突进系数2.53,渗透率级差12.24,非均质程度弱;S4X1-3-1小层渗透率最大0.40mD,最小0.22mD,平均0.31mD,计算渗透率变异系数0.01,突进系数1.29,渗透率级差1.81,非均质程度弱;S4X1-3-3小层渗透率最大41.47mD,最小0.10mD,平均21.95mD,计算渗透率变异系数0.55,突进系数1.89,渗透率级差414.7,非均质程度较强。
3.2 层间非均质性
各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研究内容与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类似,即包括各砂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Vk,渗透率级差Jk,单层突进系数Tk等。通过对滨193井17个小层渗透率进行统计分析,S4X4-4-3小层渗透率最大为628.83mD,S4X1-4-6小层渗透率最小为12.17mD,平均渗透率为107.98mD,变异系数为1.34,突进系数为5.82,渗透率级差为51.67,非均质程度较强。
S4X1-2-2小层与S4X1-2-3小层间:从隔层厚度平面图可知,本区隔层厚度相对较小,其中以0-2m为主,厚度中心出现在滨169-3井附近。由前述沉积微相分析可知,坝砂沉积区域隔层厚度较大。S4X1-2-2小层与S4X1-2-3小层间:该小层间隔层厚度较小,基本以0-2m间为主,仅在滨188井、滨193井区、滨233-1井附近存在厚度中心。上部小层隔层继承性较好。
3.3 平面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此次着重开展砂体内渗透率的平面变化,通过编制4个主力小层的渗透率等值线图,对平面非均质性予以分析。
S4X1-2-2:储层高渗透率带分布范围局限,在滨193井区存在高渗透区,其中以滨193-X2井渗透率最大为787.3mD。另外高渗透区受沉积环境控制,三个高渗透区均为坝砂沉积区。S4X1-2-4:储层高渗透区呈土豆状分布,其中滨古5井渗透率最大为807.6mD,滨古36井渗透率最低为2.2mD。总体而言该小层渗透率较低。
结论
(1)滨193块受滨浅湖亚相沉积环境控制,砂体分布分带性明显,整体上呈平行湖岸线分布。
(2)油藏以砂体上倾方向为岩性尖灭侧向为断层封堵为特征,为本区最为典型的岩性-构造复合油藏。
(3)研究区砂体内部泥岩隔夹层发育,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4)该区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总体上较强。
参考文献
[1] 陈世悦,鄢继华,袁文芳.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系沉积相演化.石油大学(华东),2003.
[2] 李兴国.油层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的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14(2):53-59.
[3] 裘亦楠.碎屑巖储层沉积学研究流程.石油勘探与开发,1990,17(1):85-90.
[关键词]平方王油田 ; 滨193块; 储层特征; 非均质性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396-01
储层研究以取心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录井岩性、测井曲线资料,在精细小层对比基础上,开展储层展布特征、油层发育特征以及非均质性研究。此次研究着重开展非均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落实了研究区内隔、夹层分布特征。
1 储层展布特征
本次储层特征研究重点为非均质性研究,展布特征分析对象为滨193块的2个主力小层,在小层砂体厚度图编制基础上,完成了储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
S4X1-2-2:砂体分布区带性明显,工区东、西两侧均为尖灭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北部超覆线和南部剥蚀线控制了储层在南北方向上的分布范围。该小层砂体厚度在3~6m之间,最大厚度9.1m,最小1.6m。S4X1-2-4:砂体分布继承性较好,与S4X1-2-4小层分布范围大致一致。储层较厚区域范围有所扩大,尤其4m以上储层分布范围向西扩大。
2 油层发育特征
2.1 砂组含油特征
平方王油田沙四下地层为滨浅湖亚相沉积,由于受后期岸流和波浪的频繁改造作用导致储层分布规律不强,进而影响油气的平面分布特征。
S4X1-1砂组:滨193井区油藏为岩性-构造复合油藏,即上倾方向岩性尖灭侧向为断层封堵。该砂组叠合含油面积0.42Km2,储量15.00×104t,平均厚度4.1m。该砂组含油面积较大,但是储量较低,平均含有厚度较小。S4X1-2砂组:油气分布非常集中,滨193井区为构造油藏。该砂组叠合含油面积0.79Km2,储量64.40×104t,平均厚度9.4m。S4X1-3砂组:油气集中分布在滨193井区。该砂组油气富集原因可能为其它区域不存在岩性上倾尖灭或者地层不整合侧向封堵。该砂组叠合含油面积0.20Km2,储量12.30×104t,平均厚度7.1m。S4X1-4砂组:该砂组油气最为聚集,均分布在滨193井区,其上倾方向为岩性尖灭侧向为断层封堵,为典型的岩性-构造复合油藏。该砂组叠合含油面积0.39Km2,储量39.70×104t,平均厚度11.7m。
S4X1期沉积体:宏观上油气分布集中分布在滨193井区及滨斜703井附近,其中滨193井区受控于断层延伸长度、岩性尖灭线位置以及地层剥蚀线分布范围。该期次叠合含油面积1.28Km2,储量131.40×104t,平均厚度11.8m。
2.2 单砂体含油特征
本次研究对滨193块的17个小层均编制了小层平面图,在储量计算及评价基础上各选择两个储量最大的小层绘制油层有效厚度等值线图。
S4X1-2-2: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复合油藏,单井含油厚度以滨193-X7最厚为9.1m,小层含油面积0.71Km2,储量19.70×104t,平均厚度3.2m。S4X1-2-4:该小层仅滨193井区含油,为岩性-构造复合油藏。该小层含油厚度整体较大尤以滨193-X7井最厚为12.2m,滨193-1井最薄也有4.4m。小层含油面积0.31Km2,储量23.20×104t,平均厚度8.5m。
3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展布和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对注水开发效果及提高采收率的影响极大,因此非均质性研究意义重大。
3.1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由于仅有滨193-井的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因此后续研究均在本井基础上进行。
研究过程中共统计67个数据点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从储层物性分析数据分析来看,S4X1-2-4小层渗透率最大19.59mD,最小1.60mD,平均7.73mD,计算渗透率变异系数0.25,突进系数2.53,渗透率级差12.24,非均质程度弱;S4X1-3-1小层渗透率最大0.40mD,最小0.22mD,平均0.31mD,计算渗透率变异系数0.01,突进系数1.29,渗透率级差1.81,非均质程度弱;S4X1-3-3小层渗透率最大41.47mD,最小0.10mD,平均21.95mD,计算渗透率变异系数0.55,突进系数1.89,渗透率级差414.7,非均质程度较强。
3.2 层间非均质性
各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研究内容与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类似,即包括各砂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Vk,渗透率级差Jk,单层突进系数Tk等。通过对滨193井17个小层渗透率进行统计分析,S4X4-4-3小层渗透率最大为628.83mD,S4X1-4-6小层渗透率最小为12.17mD,平均渗透率为107.98mD,变异系数为1.34,突进系数为5.82,渗透率级差为51.67,非均质程度较强。
S4X1-2-2小层与S4X1-2-3小层间:从隔层厚度平面图可知,本区隔层厚度相对较小,其中以0-2m为主,厚度中心出现在滨169-3井附近。由前述沉积微相分析可知,坝砂沉积区域隔层厚度较大。S4X1-2-2小层与S4X1-2-3小层间:该小层间隔层厚度较小,基本以0-2m间为主,仅在滨188井、滨193井区、滨233-1井附近存在厚度中心。上部小层隔层继承性较好。
3.3 平面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此次着重开展砂体内渗透率的平面变化,通过编制4个主力小层的渗透率等值线图,对平面非均质性予以分析。
S4X1-2-2:储层高渗透率带分布范围局限,在滨193井区存在高渗透区,其中以滨193-X2井渗透率最大为787.3mD。另外高渗透区受沉积环境控制,三个高渗透区均为坝砂沉积区。S4X1-2-4:储层高渗透区呈土豆状分布,其中滨古5井渗透率最大为807.6mD,滨古36井渗透率最低为2.2mD。总体而言该小层渗透率较低。
结论
(1)滨193块受滨浅湖亚相沉积环境控制,砂体分布分带性明显,整体上呈平行湖岸线分布。
(2)油藏以砂体上倾方向为岩性尖灭侧向为断层封堵为特征,为本区最为典型的岩性-构造复合油藏。
(3)研究区砂体内部泥岩隔夹层发育,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4)该区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总体上较强。
参考文献
[1] 陈世悦,鄢继华,袁文芳.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系沉积相演化.石油大学(华东),2003.
[2] 李兴国.油层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的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14(2):53-59.
[3] 裘亦楠.碎屑巖储层沉积学研究流程.石油勘探与开发,1990,17(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