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數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是一种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简化运算过程、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手段。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学科,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将会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前言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数学建模思想逐步走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数学建模需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征或变量关系,利用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在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合理有效的手段锻炼小学生建模思维,养成建模思想的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以及课外延伸加强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建模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数学建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学语言能力,才能更好的对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而且对于小学生而言,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结构的同时,架设学生兴趣的桥梁,联系教学环境和教材内容,营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实践环境:先将学生分组,分为买方和卖方,卖方将商品摆放并标价(如毛巾4.5元,铅笔0.7元,笔记本2.5元),准备零钱,买方去买东西。买方选择用5元、6元、7元去买东西,买卖双方分别对这一过程进行建模,转化为数学算式,计算结果。最后看哪一方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正确率高,哪一方获得胜利。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都参与进数学的学习,又能让学生的专注力回到课堂,形象新颖的氛围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建模热情,学生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建模的实践运用。
2明确数学建模教学学习目标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既保证了教学方向,又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建模思想,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进行建模思想的逐步渗入,帮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建模思维,形成建模习惯,与此同时,教师的责任是适时的引导,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完善建模架构,自成一体,并能够根据简单的数学语言,以及数学内容,形成数学建模初判,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数学模型的建立,从而解决问题。
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要做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①学会小数的加减法。②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完成数学习题③掌握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则。这样明确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带着目标问题去学习,能让学生时刻牢记学习任务,自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周而复始的锤炼学生建模操作,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建模思想,提升建模能力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形成建模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形成,看到问题就要利用建模思想对其建立数学模型的习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根据数学语言的描述,判断其中的数学变量,利用数学符号将变量关联,利用建模思想对变量关系和变量变化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启发学生的建模思想。方程式一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字,比如在学习正方形的面积时,告诉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面积用s表示,面积计算就是s=a×a这即是简单的数学模型。a为变量,s随a的变化而变化,知道a的具体数值,所有正方形面积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数学建模思想还处在初级阶段,它的发展需要教师的逐步完善,小学生的建模思想也应该在逐步完善的过程慢慢形成,逐渐走向成熟,从而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4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建模思想
为了加强小学生的建模思想,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之余,让学生进行数学模型建立的实践活动。因为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更直观的体现出来,无论学生身在课堂还是生活环境中,学生都能通过数学建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帮助自己和家长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的建模思想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所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数学建模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搬到课外,找一辆自行车,让学生查一查前齿轮和后齿轮数量,并且量出自行车的车轮半径,给学生的问题就是:自行车蹬三圈能走多少米?学生已经形成建模思维,那他就能根据前后齿轮的变量关系,关联后车轮的运动,建立数学模型。前齿轮转动一周,后齿轮转动多少圈(假如是3圈),就是后车轮的转动圈数,再根据后车轮的半径(0.5米)计算蹬一圈的前进米数,乘以三就是蹬三圈的前进距离(s)。建立数学模型后列出的算式为:s=3×3×(2×0.5×π)(注:括号内为后车轮周长),最后学生还可以亲自蹬三圈自行车,量一量前进的距离是多少,来验证自己数学建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样的生活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架构,让学生在“玩”当中,形成建模思想,且将数学建模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营造更多新奇的教学环境并结合生活实践,给学生灌输建模思想,使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建模方法并能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建模思想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培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不断改进并完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对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力群.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03):50-52.
[2] 史先娟.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8):74.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前言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数学建模思想逐步走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数学建模需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征或变量关系,利用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在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合理有效的手段锻炼小学生建模思维,养成建模思想的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以及课外延伸加强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建模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数学建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学语言能力,才能更好的对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而且对于小学生而言,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结构的同时,架设学生兴趣的桥梁,联系教学环境和教材内容,营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实践环境:先将学生分组,分为买方和卖方,卖方将商品摆放并标价(如毛巾4.5元,铅笔0.7元,笔记本2.5元),准备零钱,买方去买东西。买方选择用5元、6元、7元去买东西,买卖双方分别对这一过程进行建模,转化为数学算式,计算结果。最后看哪一方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正确率高,哪一方获得胜利。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都参与进数学的学习,又能让学生的专注力回到课堂,形象新颖的氛围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建模热情,学生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建模的实践运用。
2明确数学建模教学学习目标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既保证了教学方向,又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建模思想,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进行建模思想的逐步渗入,帮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建模思维,形成建模习惯,与此同时,教师的责任是适时的引导,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完善建模架构,自成一体,并能够根据简单的数学语言,以及数学内容,形成数学建模初判,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数学模型的建立,从而解决问题。
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要做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①学会小数的加减法。②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完成数学习题③掌握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则。这样明确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带着目标问题去学习,能让学生时刻牢记学习任务,自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周而复始的锤炼学生建模操作,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建模思想,提升建模能力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形成建模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形成,看到问题就要利用建模思想对其建立数学模型的习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根据数学语言的描述,判断其中的数学变量,利用数学符号将变量关联,利用建模思想对变量关系和变量变化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启发学生的建模思想。方程式一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字,比如在学习正方形的面积时,告诉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面积用s表示,面积计算就是s=a×a这即是简单的数学模型。a为变量,s随a的变化而变化,知道a的具体数值,所有正方形面积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数学建模思想还处在初级阶段,它的发展需要教师的逐步完善,小学生的建模思想也应该在逐步完善的过程慢慢形成,逐渐走向成熟,从而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4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建模思想
为了加强小学生的建模思想,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之余,让学生进行数学模型建立的实践活动。因为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更直观的体现出来,无论学生身在课堂还是生活环境中,学生都能通过数学建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帮助自己和家长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的建模思想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所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数学建模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搬到课外,找一辆自行车,让学生查一查前齿轮和后齿轮数量,并且量出自行车的车轮半径,给学生的问题就是:自行车蹬三圈能走多少米?学生已经形成建模思维,那他就能根据前后齿轮的变量关系,关联后车轮的运动,建立数学模型。前齿轮转动一周,后齿轮转动多少圈(假如是3圈),就是后车轮的转动圈数,再根据后车轮的半径(0.5米)计算蹬一圈的前进米数,乘以三就是蹬三圈的前进距离(s)。建立数学模型后列出的算式为:s=3×3×(2×0.5×π)(注:括号内为后车轮周长),最后学生还可以亲自蹬三圈自行车,量一量前进的距离是多少,来验证自己数学建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样的生活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架构,让学生在“玩”当中,形成建模思想,且将数学建模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营造更多新奇的教学环境并结合生活实践,给学生灌输建模思想,使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建模方法并能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建模思想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培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不断改进并完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对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力群.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03):50-52.
[2] 史先娟.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