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是悟德的“纽带”。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情悟德
这里的“德”指的是道德的“德”。为什么这么说呢?“情”是“德”的形式,“德”是“情”的内容,而爱国主义、自身的言谈举止、自身的良好修养,则是“德”的重要部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树立自我的师德师风形象,而作为明天的太阳————学生,他们又何尝不需要用“德”来鞭策自己呢。充满感情的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情感的熏陶,儿童的品德会变得高尚起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情感部分的同时,来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抓住这个“以情悟德”呢?
一、 以人情悟德
1、 触其景,生其情,悟其德
我以前教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二零零一年十月份,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饱尝艰辛,最终打通风火山隧道的整个过程。文中对青藏高原险恶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感染力特强。同时在对恶劣环境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对铁路建设者的描写也有不少。为了激起学生对铁路建设者的崇敬之情,我在教这一文时,充分运用了西藏挂图、影像资料,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触其景,生其情,悟其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的不是建设者们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而是挂出了西藏高山地区的图片,并配有文字介绍。老师一边让学生欣赏图片,一边对图片进行解释。在没有出示这些图片之前,同学们都认为西藏是个气候温和、特产丰富、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可通过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介绍。同学们才深刻的感受到西藏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大家通过图景,一下子就被带到了一个海拔几千米、极度缺氧、天气恶劣的高原中去了。同时,有些同学就边听边问:“在那种地方怎么修铁路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还没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触其景,有些同学就开始对那些建设者油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也就是同学们对建设者无比的热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呢?在对课文进行深刻的分析之后,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接着,我又用影碟机放出工人们修建铁路的场景,铁路工人们汗流浃背、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主持人充满感情的语言讲述,让同学们再次对建设者们产生了崇敬之情。接着老师又提问:“大家都知道修青藏铁路会遇到很多困难,影片中的工人们好几年都没有回过家了,他们是如何克服修建过程中的困难的呢?”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发现课文中很多地方都有对建设者们工作情景的描写。有些同学就回答说:“我从“昼夜、反复观测和实验、终于找到、杯水车薪、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词语,可以看出工人们在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们从不气馁,都被这些顽强的战士一一克服了,他们真了不起,我佩服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显然,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最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建设者们不畏艰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那么课文介绍到这里,同学们在触景生情的同时,也悟出了其中的“德”,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2、 披其文,入其情,悟其德
《金色的鱼钩》是我这学期刚刚教完的一篇课文,其中有一部分是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他快四十岁,个儿挺高,四方脸,高颧骨,但背有点驼,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都白了。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没想到他比我们还厉害呢。”这段话看似只是简单的外貌描写,其实不然。经过认真分析,你能发现其中揭示的主题,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后,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怎么会背驼,怎么会布满皱纹,而且两鬓都白了呢?”教师把老班长的年龄与外貌一揭示,对文章细节部分进行一披露,学生都知道其中的原因。有的学生就回答:“这些外貌描写都证明他经历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饱受了风霜的考验,同时也可以看出老班长对几个病号的担忧和焦虑。”有的学生还回答道:“因为党组织把几个伤病员交给了他,要胜利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东西给伤病员吃,他就夜里起来到河沟里去摸鱼、钓鱼,这样辛苦的劳累,所以比同年人显得老多了。”通过老师的启发,对这句话的正确诱导,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崇高形象。有这么深刻的感受,那么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当然文章还有
许多对话都能看出老班长的这种精神。当学生再次读课文时,有些同学都表情严肃,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情此景,充分的告诉我们:披其文,入其情,就能感悟到其中道德水平的高尚。
二、 以反问悟德
在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抒情性很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感情,从中让学生们受到
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我利用课文中出现的三个反问句来进行教学。三个反问句都饱含情感,能深深感染每个同学的心。其中有一句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句话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依依不舍之情,震憾了学生的心灵。反复的朗读这几个反问句,能让学生从现实中回到那个用血与肉凝成的时代,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经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道德的升华。我让同学们用反问句的形式总结你这节课的收获,有个同学就回答道:“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这样,就达到了以问句悟德的效果。
三、 以诗情悟德
1、 以诗情感悟爱国的教育。教学《望庐山瀑布》一文时,先对诗中所描写的祖国河山进行赞美。再提出:“这么美的景色,怎能让他人贱踏”。使学生不由自主的体会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的同情。从而增进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以诗情感悟道德情操教育。教学《锄禾》一诗,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在进行记句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先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学习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补出“锄禾”的人物是谁?学生都回答:“是农民伯伯”。了解“日当午”和“汗滴禾下土”的情景,明白劳动人民的辛苦,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并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四、以声情悟德
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来感悟其中的真理,这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抓住了一些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这两句话写的是志愿军离朝之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充分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感情。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告诉他们语调应深沉,表情要庄重,给人以恋恋不舍的情感,其中二个“再见了”语气要稍重、渲染气氛,“亲人”、“土地”语气要稍轻,给人以亲切感。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体会到,中朝人民之间有着深情厚谊,我们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还应有国际主义精神。这样,思想情感教育和朗读训练,两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了。起到了以声传情,感悟道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情悟德
这里的“德”指的是道德的“德”。为什么这么说呢?“情”是“德”的形式,“德”是“情”的内容,而爱国主义、自身的言谈举止、自身的良好修养,则是“德”的重要部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树立自我的师德师风形象,而作为明天的太阳————学生,他们又何尝不需要用“德”来鞭策自己呢。充满感情的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情感的熏陶,儿童的品德会变得高尚起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情感部分的同时,来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抓住这个“以情悟德”呢?
一、 以人情悟德
1、 触其景,生其情,悟其德
我以前教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二零零一年十月份,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饱尝艰辛,最终打通风火山隧道的整个过程。文中对青藏高原险恶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感染力特强。同时在对恶劣环境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对铁路建设者的描写也有不少。为了激起学生对铁路建设者的崇敬之情,我在教这一文时,充分运用了西藏挂图、影像资料,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触其景,生其情,悟其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的不是建设者们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而是挂出了西藏高山地区的图片,并配有文字介绍。老师一边让学生欣赏图片,一边对图片进行解释。在没有出示这些图片之前,同学们都认为西藏是个气候温和、特产丰富、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可通过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介绍。同学们才深刻的感受到西藏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大家通过图景,一下子就被带到了一个海拔几千米、极度缺氧、天气恶劣的高原中去了。同时,有些同学就边听边问:“在那种地方怎么修铁路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还没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触其景,有些同学就开始对那些建设者油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也就是同学们对建设者无比的热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呢?在对课文进行深刻的分析之后,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接着,我又用影碟机放出工人们修建铁路的场景,铁路工人们汗流浃背、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主持人充满感情的语言讲述,让同学们再次对建设者们产生了崇敬之情。接着老师又提问:“大家都知道修青藏铁路会遇到很多困难,影片中的工人们好几年都没有回过家了,他们是如何克服修建过程中的困难的呢?”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发现课文中很多地方都有对建设者们工作情景的描写。有些同学就回答说:“我从“昼夜、反复观测和实验、终于找到、杯水车薪、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词语,可以看出工人们在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们从不气馁,都被这些顽强的战士一一克服了,他们真了不起,我佩服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显然,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最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建设者们不畏艰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那么课文介绍到这里,同学们在触景生情的同时,也悟出了其中的“德”,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2、 披其文,入其情,悟其德
《金色的鱼钩》是我这学期刚刚教完的一篇课文,其中有一部分是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他快四十岁,个儿挺高,四方脸,高颧骨,但背有点驼,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都白了。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没想到他比我们还厉害呢。”这段话看似只是简单的外貌描写,其实不然。经过认真分析,你能发现其中揭示的主题,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后,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怎么会背驼,怎么会布满皱纹,而且两鬓都白了呢?”教师把老班长的年龄与外貌一揭示,对文章细节部分进行一披露,学生都知道其中的原因。有的学生就回答:“这些外貌描写都证明他经历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饱受了风霜的考验,同时也可以看出老班长对几个病号的担忧和焦虑。”有的学生还回答道:“因为党组织把几个伤病员交给了他,要胜利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东西给伤病员吃,他就夜里起来到河沟里去摸鱼、钓鱼,这样辛苦的劳累,所以比同年人显得老多了。”通过老师的启发,对这句话的正确诱导,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崇高形象。有这么深刻的感受,那么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当然文章还有
许多对话都能看出老班长的这种精神。当学生再次读课文时,有些同学都表情严肃,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情此景,充分的告诉我们:披其文,入其情,就能感悟到其中道德水平的高尚。
二、 以反问悟德
在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抒情性很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感情,从中让学生们受到
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我利用课文中出现的三个反问句来进行教学。三个反问句都饱含情感,能深深感染每个同学的心。其中有一句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句话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依依不舍之情,震憾了学生的心灵。反复的朗读这几个反问句,能让学生从现实中回到那个用血与肉凝成的时代,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经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道德的升华。我让同学们用反问句的形式总结你这节课的收获,有个同学就回答道:“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这样,就达到了以问句悟德的效果。
三、 以诗情悟德
1、 以诗情感悟爱国的教育。教学《望庐山瀑布》一文时,先对诗中所描写的祖国河山进行赞美。再提出:“这么美的景色,怎能让他人贱踏”。使学生不由自主的体会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的同情。从而增进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以诗情感悟道德情操教育。教学《锄禾》一诗,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在进行记句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先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学习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补出“锄禾”的人物是谁?学生都回答:“是农民伯伯”。了解“日当午”和“汗滴禾下土”的情景,明白劳动人民的辛苦,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并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四、以声情悟德
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来感悟其中的真理,这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抓住了一些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这两句话写的是志愿军离朝之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充分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感情。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告诉他们语调应深沉,表情要庄重,给人以恋恋不舍的情感,其中二个“再见了”语气要稍重、渲染气氛,“亲人”、“土地”语气要稍轻,给人以亲切感。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体会到,中朝人民之间有着深情厚谊,我们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还应有国际主义精神。这样,思想情感教育和朗读训练,两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了。起到了以声传情,感悟道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