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人的大情怀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jin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写于1934年。小说以湘西边境的小城茶峒及附近山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撑船摆渡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船总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首先,翠翠是一个小女人。
  家庭结构简单。“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就是翠翠的家庭。家庭里没有父亲,没有母亲,也没有兄弟姐妹。作为一个女孩子,成天价只能与“一个老人”“一只黄狗”为伴。这种小型的家庭结构,展示的是人物成长的原始环境。年长的外公,成了她唯一的亲人;一只黄狗,成了她唯一的朋友。简单的家庭结构,成了翠翠作为一个小女人的标志性符号。
  出身卑微。翠翠出身并非名门大户,甚至不好意思说出口,作为老船夫的独生女,翠翠的母亲是有罪的。她不应该背着忠厚的爸爸,私下与一个军人发生暧昧关系。作为母亲和军人的私生女,在封建时代里,翠翠不可能有一个合理的身份在阳光下闪耀。
  小孩子气十足。翠翠从小就生得漂亮,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乖巧,俨然“一只小兽物”。她生性善良,从来不说残忍的话,从来不做残忍的事,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有陌生人注意她时,她也无邪地注意那陌生人。当明白了注意她的人的心机之后,她也不发怒,不责怪,只是从从容容地到水边玩耍而已。当外公疲倦了,她就替外公摆渡,跳到船上,很敏捷地把路人渡过溪,一切好像是个行家,“从不误事”。有时又与外公、黄狗一同在船上,主动帮外公牵缆索。翠翠喜欢动手动脚的样子,好像不是在劳动,而是在舞蹈。她和很多小女孩一样,也特别喜欢听故事。
  喜欢闹点小情绪。阳光明媚的翠翠,有时也会风雨一场。这得从船总的两个儿子说起。大的十六岁,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叫天保;小的十四岁,白脸黑发,不爱说话,眉眼秀拔出群,聪明多情,叫傩送。这两个男子结实如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十六岁的翠翠,美丽、热情、单纯,虽然对这两个年青人都有好感,但心里却爱着老二。当外公让她莫闹,因为闹下去鸭子会走脱时,翠翠很生气地说:“谁稀罕那只鸭子!”根据翠翠的性格,她是喜欢鸭子的,可她却说出了“谁稀罕”的话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鸭子是大的天保送给外公的,而不是小的傩送送给外公的。她爱的是傩送,而不是天保,所以她“不稀罕”。如果是傩送送的,她一定会“稀罕”,因为爱人及物嘛。
  其次,翠翠拥有大情怀。
  自然环境美如画。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着桃花源般美妙的自然风光,纵观全书,自然山水一尘不染。“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翠翠生长的自然环境,景色撩人,视野开阔,迂回而大气。茶峒是一座水城,有水的地方就有了灵气,有了灵气人就有了胸怀,有了思想,有了情愫,有了视野;茶峒是一座山城,有山的地方就有了骨气,有了骨气就有了力量,有了气魄,有了意志,有了作为;茶峒是一座古城,有历史的地方就有了内蕴,有了内蕴人就有了修养,有了品质,有了精神,有了抱负。从这个意义上,茶峒如诗如画的地理地貌,养育了翠翠的精气神,给翠翠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为成就翠翠的大气之美提供了天然养分和自然条件。
  人文环境画中来。作者勾画的不仅仅是明净的边城风光,对人文环境的描写也令人拍案叫绝。在作者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诚实大方,热情厚道,似乎每个人的身上,都飘散着君子之风。“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外公给人摆渡,只收一个铜子,这还是商人一再坚持的结果,实际上外公一个铜子都不肯要,即使要了,最后也要回送一把烟叶,可见外公、商人都很淳朴。傩送也是一样,热心助人,虽然被翠翠误会了,自己没办法送她了,但他会托人把她送回家。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人文环境中,翠翠耳濡目染,自然会从外表一直美到心里。
  落落大方,与人同乐。早年失去父母的翠翠,内心的孤独置换成了外表的美丽。她不安于仅仅与外公为伴,与黄狗为伍,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和冲动,每逢节假日,一有机会,她就想出去看热闹,与大家同喜同乐。例如,端午节来临,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泅水划船的好选手。一次,傩送划船竞赛,鼓声响起,惊得黄狗乱跑,她就问它骂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可当她也听到鼓声时,比黄狗还激动,于是“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过了小溪” 。可见翠翠性格开朗,表现了她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大气之美。
  对爱情执著不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对美丽善良、温柔多情的翠翠来说,有人提亲,当然是最美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提的正是心上人,那无疑就是美上加美了。节日里,翠翠与外公、黄狗一起到船总家玩,遇到了天保,虽然眼睛瞅着天保,心里却想着傩送,当得知心上人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时,便不打自招地问外公“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执著追求心中所爱的美好情怀,溢于言表。
其他文献
北大教授孔庆东谈到:阅卷应该被当做一门学问,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管理和科学调控。这一观点直指目前的阅卷现状,试图把阅卷工作列入科研范围。从事一线高中语文教育多年,多次参与语文阅卷,笔者非常赞同孔庆东教授的观点。中学语文教育需要理性地对待阅卷工作,进行规范化改革。  一、当前语文阅卷的状况  笔者参与了多年的全市统一阅卷工作,现以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全市统一阅卷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本次考
期刊
近几天在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一位花匠在院里种了一棵葡萄树,夏末秋初,葡萄个个晶莹饱满,花匠很高兴,便想摘下一些送给邻居。当他送给一位商人时,商人一边尝一边说:“味道不错!多少钱一斤,我多买些。” 花匠觉得自己的好意被亵渎了。便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觉得自己的良好心愿又被玷辱了。便把葡萄拿到一位少妇家让这女人品尝,少妇诚惶诚恐,而她
期刊
从老师备课角度看,高三语文复习课很好上,而从学生的实际效果出发,要想上好高三复习课绝非易事。高三语文复习,知识点多,题目量大,内容庞杂,综合性也较强。面对诸多的识记内容和长时间的专题复习,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甚至厌倦心理,这势必影响课堂效果,所以优化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尤为重要。  一、立足《考纲》,明确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详细介绍了考试范围、命题思路、试卷构成。要认真研究《考纲》,
期刊
一、根源之探究  毋庸质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日益凸现出其重要的地位,随之相应的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其中不仅有司空见惯的陈旧话题,更有“初出茅庐”的崭新问题。最近,在很多中学特别是高中校园,班主任动辄请家长的现象似乎变得愈加频繁,甚至对于个别班主任来说,简直可以用“家常便饭”来形容,且自以为是教育学生的“医病良药”和“致命利器”。殊不知,一味地动辄请家长,会潜在地给教育学生埋下隐患和
期刊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和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二作文主要训练学生写规范和比较有深度的议论文,学生所写的作文应该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并开始分步骤、分层次向发展等级迈进。作文评改应以基础等级的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以往的作文训练批改与讲评都是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显著。为此,在高二实行新的做法,把全班作文
期刊
中学教育中,“刺头生”普遍存在,让家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头痛。2009年下学期,我担任高二某班班主任后,一个学生很快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个性极强,几乎凡事都跟老师较劲。通过几个月的耐心探索,我帮助她改变了不好的个性,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尊重学生,不把学生当“对手”  对于正在成长的高中学生,随着年龄、个性和见识的增长,对老师不再是盲目地崇拜,甚至产生反感和
期刊
“文采”,意思是“华丽的色彩”,但是“有文采”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华丽,它需要思想作支撑。“有文采”概括起来应具备如下特点:(1)富含哲理,耐人寻味。(2)富于变化,错落有致。(3)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要使文章语言具备上述特点,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一、善用修辞  修辞的作用就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修辞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  1.巧用排比。排比就是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
期刊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不外乎写景和抒情,鉴赏诗歌自然也围绕着诗歌的景和诗歌的情。  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见到这样一类问题:(一)你认为这首诗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二)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三)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四)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等等。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都是要求对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可从以下角度鉴赏诗歌的写
期刊
刺眼的戈壁荒山!荒凉吞噬着荒凉。赭红的岩石,惨烈而狞厉。白天这里火海一片,夜晚如刀似箭的野风如病狼呻吟,魔鬼狞笑。一只鹰,从地平线飞来,一圈一圈盘桓在天空。那双苍老的眼睛里蕴涵着一种忧郁、一种哀伤,俯视着空旷荒原上那尊孤独的立体的雕塑——已经1000多年的胡杨。树下居然有一土坯的老屋,没有门的门口,不安的站着一位仰视雄鹰飞翔的老人,更加不安的是他肩上带着眼罩的雏鹰。  他是典型的哈萨克,颧骨支楞,
期刊
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等寄托在某种细致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就是咏怀,两者合二为一,这类诗歌常称为咏物诗。咏物诗有两个特征:一是一首诗只咏一至两个对象;二是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人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做到“神似”。这种委婉含蓄的言志方式能将不便或不愿直说的情感表达出来,隽永深刻,耐读而有深意。在分析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