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写于1934年。小说以湘西边境的小城茶峒及附近山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撑船摆渡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船总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首先,翠翠是一个小女人。
家庭结构简单。“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就是翠翠的家庭。家庭里没有父亲,没有母亲,也没有兄弟姐妹。作为一个女孩子,成天价只能与“一个老人”“一只黄狗”为伴。这种小型的家庭结构,展示的是人物成长的原始环境。年长的外公,成了她唯一的亲人;一只黄狗,成了她唯一的朋友。简单的家庭结构,成了翠翠作为一个小女人的标志性符号。
出身卑微。翠翠出身并非名门大户,甚至不好意思说出口,作为老船夫的独生女,翠翠的母亲是有罪的。她不应该背着忠厚的爸爸,私下与一个军人发生暧昧关系。作为母亲和军人的私生女,在封建时代里,翠翠不可能有一个合理的身份在阳光下闪耀。
小孩子气十足。翠翠从小就生得漂亮,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乖巧,俨然“一只小兽物”。她生性善良,从来不说残忍的话,从来不做残忍的事,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有陌生人注意她时,她也无邪地注意那陌生人。当明白了注意她的人的心机之后,她也不发怒,不责怪,只是从从容容地到水边玩耍而已。当外公疲倦了,她就替外公摆渡,跳到船上,很敏捷地把路人渡过溪,一切好像是个行家,“从不误事”。有时又与外公、黄狗一同在船上,主动帮外公牵缆索。翠翠喜欢动手动脚的样子,好像不是在劳动,而是在舞蹈。她和很多小女孩一样,也特别喜欢听故事。
喜欢闹点小情绪。阳光明媚的翠翠,有时也会风雨一场。这得从船总的两个儿子说起。大的十六岁,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叫天保;小的十四岁,白脸黑发,不爱说话,眉眼秀拔出群,聪明多情,叫傩送。这两个男子结实如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十六岁的翠翠,美丽、热情、单纯,虽然对这两个年青人都有好感,但心里却爱着老二。当外公让她莫闹,因为闹下去鸭子会走脱时,翠翠很生气地说:“谁稀罕那只鸭子!”根据翠翠的性格,她是喜欢鸭子的,可她却说出了“谁稀罕”的话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鸭子是大的天保送给外公的,而不是小的傩送送给外公的。她爱的是傩送,而不是天保,所以她“不稀罕”。如果是傩送送的,她一定会“稀罕”,因为爱人及物嘛。
其次,翠翠拥有大情怀。
自然环境美如画。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着桃花源般美妙的自然风光,纵观全书,自然山水一尘不染。“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翠翠生长的自然环境,景色撩人,视野开阔,迂回而大气。茶峒是一座水城,有水的地方就有了灵气,有了灵气人就有了胸怀,有了思想,有了情愫,有了视野;茶峒是一座山城,有山的地方就有了骨气,有了骨气就有了力量,有了气魄,有了意志,有了作为;茶峒是一座古城,有历史的地方就有了内蕴,有了内蕴人就有了修养,有了品质,有了精神,有了抱负。从这个意义上,茶峒如诗如画的地理地貌,养育了翠翠的精气神,给翠翠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为成就翠翠的大气之美提供了天然养分和自然条件。
人文环境画中来。作者勾画的不仅仅是明净的边城风光,对人文环境的描写也令人拍案叫绝。在作者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诚实大方,热情厚道,似乎每个人的身上,都飘散着君子之风。“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外公给人摆渡,只收一个铜子,这还是商人一再坚持的结果,实际上外公一个铜子都不肯要,即使要了,最后也要回送一把烟叶,可见外公、商人都很淳朴。傩送也是一样,热心助人,虽然被翠翠误会了,自己没办法送她了,但他会托人把她送回家。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人文环境中,翠翠耳濡目染,自然会从外表一直美到心里。
落落大方,与人同乐。早年失去父母的翠翠,内心的孤独置换成了外表的美丽。她不安于仅仅与外公为伴,与黄狗为伍,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和冲动,每逢节假日,一有机会,她就想出去看热闹,与大家同喜同乐。例如,端午节来临,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泅水划船的好选手。一次,傩送划船竞赛,鼓声响起,惊得黄狗乱跑,她就问它骂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可当她也听到鼓声时,比黄狗还激动,于是“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过了小溪” 。可见翠翠性格开朗,表现了她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大气之美。
对爱情执著不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对美丽善良、温柔多情的翠翠来说,有人提亲,当然是最美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提的正是心上人,那无疑就是美上加美了。节日里,翠翠与外公、黄狗一起到船总家玩,遇到了天保,虽然眼睛瞅着天保,心里却想着傩送,当得知心上人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时,便不打自招地问外公“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执著追求心中所爱的美好情怀,溢于言表。
首先,翠翠是一个小女人。
家庭结构简单。“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就是翠翠的家庭。家庭里没有父亲,没有母亲,也没有兄弟姐妹。作为一个女孩子,成天价只能与“一个老人”“一只黄狗”为伴。这种小型的家庭结构,展示的是人物成长的原始环境。年长的外公,成了她唯一的亲人;一只黄狗,成了她唯一的朋友。简单的家庭结构,成了翠翠作为一个小女人的标志性符号。
出身卑微。翠翠出身并非名门大户,甚至不好意思说出口,作为老船夫的独生女,翠翠的母亲是有罪的。她不应该背着忠厚的爸爸,私下与一个军人发生暧昧关系。作为母亲和军人的私生女,在封建时代里,翠翠不可能有一个合理的身份在阳光下闪耀。
小孩子气十足。翠翠从小就生得漂亮,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乖巧,俨然“一只小兽物”。她生性善良,从来不说残忍的话,从来不做残忍的事,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有陌生人注意她时,她也无邪地注意那陌生人。当明白了注意她的人的心机之后,她也不发怒,不责怪,只是从从容容地到水边玩耍而已。当外公疲倦了,她就替外公摆渡,跳到船上,很敏捷地把路人渡过溪,一切好像是个行家,“从不误事”。有时又与外公、黄狗一同在船上,主动帮外公牵缆索。翠翠喜欢动手动脚的样子,好像不是在劳动,而是在舞蹈。她和很多小女孩一样,也特别喜欢听故事。
喜欢闹点小情绪。阳光明媚的翠翠,有时也会风雨一场。这得从船总的两个儿子说起。大的十六岁,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叫天保;小的十四岁,白脸黑发,不爱说话,眉眼秀拔出群,聪明多情,叫傩送。这两个男子结实如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十六岁的翠翠,美丽、热情、单纯,虽然对这两个年青人都有好感,但心里却爱着老二。当外公让她莫闹,因为闹下去鸭子会走脱时,翠翠很生气地说:“谁稀罕那只鸭子!”根据翠翠的性格,她是喜欢鸭子的,可她却说出了“谁稀罕”的话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鸭子是大的天保送给外公的,而不是小的傩送送给外公的。她爱的是傩送,而不是天保,所以她“不稀罕”。如果是傩送送的,她一定会“稀罕”,因为爱人及物嘛。
其次,翠翠拥有大情怀。
自然环境美如画。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着桃花源般美妙的自然风光,纵观全书,自然山水一尘不染。“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翠翠生长的自然环境,景色撩人,视野开阔,迂回而大气。茶峒是一座水城,有水的地方就有了灵气,有了灵气人就有了胸怀,有了思想,有了情愫,有了视野;茶峒是一座山城,有山的地方就有了骨气,有了骨气就有了力量,有了气魄,有了意志,有了作为;茶峒是一座古城,有历史的地方就有了内蕴,有了内蕴人就有了修养,有了品质,有了精神,有了抱负。从这个意义上,茶峒如诗如画的地理地貌,养育了翠翠的精气神,给翠翠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为成就翠翠的大气之美提供了天然养分和自然条件。
人文环境画中来。作者勾画的不仅仅是明净的边城风光,对人文环境的描写也令人拍案叫绝。在作者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诚实大方,热情厚道,似乎每个人的身上,都飘散着君子之风。“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外公给人摆渡,只收一个铜子,这还是商人一再坚持的结果,实际上外公一个铜子都不肯要,即使要了,最后也要回送一把烟叶,可见外公、商人都很淳朴。傩送也是一样,热心助人,虽然被翠翠误会了,自己没办法送她了,但他会托人把她送回家。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人文环境中,翠翠耳濡目染,自然会从外表一直美到心里。
落落大方,与人同乐。早年失去父母的翠翠,内心的孤独置换成了外表的美丽。她不安于仅仅与外公为伴,与黄狗为伍,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和冲动,每逢节假日,一有机会,她就想出去看热闹,与大家同喜同乐。例如,端午节来临,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泅水划船的好选手。一次,傩送划船竞赛,鼓声响起,惊得黄狗乱跑,她就问它骂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可当她也听到鼓声时,比黄狗还激动,于是“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过了小溪” 。可见翠翠性格开朗,表现了她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大气之美。
对爱情执著不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对美丽善良、温柔多情的翠翠来说,有人提亲,当然是最美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提的正是心上人,那无疑就是美上加美了。节日里,翠翠与外公、黄狗一起到船总家玩,遇到了天保,虽然眼睛瞅着天保,心里却想着傩送,当得知心上人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时,便不打自招地问外公“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执著追求心中所爱的美好情怀,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