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随着脱贫攻坚任务深入进行,井冈山的发展转型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在介绍了当地基本情况之后,将井冈山发展旅游产业20多年分为初步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井冈山;发展转型;产业融合;脱贫攻坚
一、引言
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40年来,井冈山利用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建设配套产业,将当地发展成为著名旅游景区,经济状况也随之取得明显的改善,并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井冈山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类似地区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井冈山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措施,以及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本文研究的问题。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拥有革命旧址共有100多处,借助自身优势,当地开发出适应国家政策的红色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1],在全国实现率先脱贫 [2]。为此,部分学者将当地红色旅游业对脱贫的影响做了细致的研究。在产业发展方面,当地大力挖掘红色资源,开发出一系列红色景区。井冈山在发展红色产业的同时,结合自然资源优势,促进红绿结合发展[3]。当地开发了笔架山等众多绿色景区,建设观光农业和农家乐项目,丰富景区种类,直接解决农户就业问题。在人民生活方面,红色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当地建设旅游扶贫基地,从扶贫基地的营业额中抽取2%-5%作为扶贫资金,使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4]。红色培训产业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多年的发展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巨大变化,拓展了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今天的井冈山已经依靠其成熟的旅游业实现了脱贫,为此笔者在研究相关纲领性文件后,将井冈山旅游产业协助脱贫分为三个时间段,并将红色产业与其他配套产业相结合进行研究。于是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本文拟将井冈山市的旅游业和配套产业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对井冈山发展转型的案例分析,通过研究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成就和做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对井冈山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井冈山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及做法
井冈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也曾是交通不便的贫瘠山区。当地自古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在国家市场经济改革初期,井冈山地区未赶上改革潮流,存在相当比例的贫困人群未达到温饱水平,因此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当地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及自身资源优势,着重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给原先贫困的井冈山带来了经济收益。笔者以人均GDP增速为依据将井冈山市的红色产业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井冈山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典型做法。
(一)初步发展阶段
1.经济发展特点
1978-2003年为笔者划分的初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方面,井冈山的生产总值从2259万元增加到91612万元,增加40倍,人均GDP从505.4元增加到6107.5元,年均增加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62元到2003年的1303元,增加2100%。按照统计数据看出,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来井冈山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加。产业结构方面,1978年井冈山的三产结构为46.8:35.1:18.1,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第一产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和过大,产业结构落后,到了2003年,三产结构调整为24.7:33.9:41.4,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明显高于一二产业;从就业情况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1978年的0.25万人提高到2003年的0.88万人,增加约3.5倍,鉴于井冈山特殊的实际发展情况,可理解为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给当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显著增加。
2.推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做法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9)
1978年到1981年的三年时间里,井冈山在经济发展上面的鼓励政策尚不明朗,经济发展方面未有较大进步。1982年开始,井冈山开发了龙潭、茨坪、五指峰等第一批风景区,为井冈山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8年,井冈山组建了井冈山旅游局来系统规划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期带动经济发展。1995年,井冈山正式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旅游业发展开始步入正轨。1995年末,当地财政收入为2602万元,较1978年提高约19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1.09万人,是1978年的4.36倍;第三产业产值为7557万元,约为1978年的19倍。到1997年,当地共建成星级宾馆3个,接待海外游客2679人次,创造外汇收入115万美元。
(2)21世纪前页
21世纪以来,红色旅游产业对于脱贫攻坚有了新的发展。2002年,井冈山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发展有了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当地积极申报各种文物保护单位,截止2002年,井冈山的100多处革命遗迹中,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6处,市级35处。随着旅游业发展,当地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第三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到2003年,当地共建成了星级宾馆29个,旅游舒适度得到较好的保障。
(二)高速发展阶段
1.经济发展特点
2004-2011年为笔者划分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方面,井冈山的生产总值从97673万元增加到380880万元,平均每年实现了约50%以上的增长;人均GDP从2004年的7308元增加到2011年的24781元,提高了约3倍;农民纯收入从2004年的1425元增加到2011年的4693元,增加约3.3倍,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产业结构方面,2004年井冈山的三产结构为20.5:34.5:45,到2011年调整为10.1:40.3:49.6,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11年,井冈山游客达1830万人次,第三产业产值达到188834万元,约占GDP的50%,可见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从就业情况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8712人增加到2011年的3.17万人,增加3.6倍,可见第三產业发展显著缓解当地的就业问题。 2.推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做法
2004年为笔者定义高速发展阶段的起点,这一年井冈山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色旅游基地之首”,《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的颁布使井冈山的“旅游扶贫”有系统性规划,旅游业进入全面转型时代。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井冈山投入了40多亿的资金改建了井冈山机场,并于2004年实现通航,开通直达北上广的航班。2005年,泰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得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到井冈山旅游的车程缩短到一日之内。2007年,吉衡铁路井冈山段正式营运,直达省内南昌、九江、赣州等主要城市和北上深等部分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了井冈山旅游的便捷性,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2)红色产业
红色旅游资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保护和修缮。当地建设了茨坪旧居、大小井旧居、茅坪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旧居旧址群。这一时期共新增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24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举办“中国红色之旅萬里行”、“中国井冈山红色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知名度取得极大提高。
红色培训方面,该产业为红色旅游产业衍生出来的文化产业。2006年,井冈山市红色教育拓展培训中心成立,红色培训产业进入发展时期。随后,当地在全国率先创造出培训、参与、体验、拓展训练为一体的培训模式。新模式打破人们对填鸭式、灌输式培训模式的印象,使当地的红色培训机构更加具有吸引力。红色培训针对的人群也逐渐广泛,从原先的党员教育培训发展到现今游客的旅游、学习,井冈山红色培训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增加。
(3)产业融合
井冈山在发展红色产业的同时,遵循“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的绿色资源,推动旅游业协同发展。当地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92%。为促进绿色旅游的发展,当地开发杜鹃山景区,并于2010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井冈山国际杜鹃花节;开发领袖峰、荆竹山等景区,建设农业观光项目和民俗村落,丰富旅游业的种类,成功实现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融合发展。
(三)持续发展阶段
1.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实力方面,井冈山的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4039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64503万元,增速有所放缓,增量较为可观;人均GDP从2012年的28653元增加到2018的44708元,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从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6年里,农民纯收入从6162.53元增加到2018年的10968元,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产业结构方面,2012年井冈山的三产结构由9.6:37.3:53.1调整为2018年的7.0:25.2:67.8,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发明显。从就业情况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2012年的3.2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3.38万人,可见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继续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推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做法
(1)脱贫前阶段(2012-2016)
2012-2016年间,井冈山景区的建设和各种配套设施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政府部门对各种民间产业的管理也从放纵到监管。当地谨遵旅游扶贫的政策,高质量、规模化的发展当地旅游项目,使井冈山的旅游产业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好地为当地脱贫攻坚任务做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地完善了景区的游客接待条件,改进了景区道路、厨房、厕所、无线网络、景区和旅游公路沿线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当地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方便了游客的旅游需求;引进深圳中信集团30亿投资建设了中信梨坪国际会议中心,将旅游业发展格局朝国际化迈进;推动井冈山大酒店、中泰来大酒店等高端酒店的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和舒适度;颁布实施《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条例》,为景区未来的发展规划争取了法律层面的保障。
2)红色产业
在红色产业方面,当地的实景演出和红色培训产业为旅游扶贫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地打造《印象·井冈山》实景演出和《井冈山》歌舞剧,吸纳当地600多名群众演员,不但给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对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培训方面,2015年成立“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负责对红色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管理、监督、检查。截止2016年共有培训机构171家,直接吸引学员29.78万人,学员大多数都来自于外地,这使得学员在参加培训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餐饮等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服务行业直接带动就业岗位4万余个,约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年均收入达到了24000余元,仅文化演出项目就给当地参演的农民增加6000余元的收入。
3)产业融合
在产业融合方面,当地继续开发绿色旅游项目,使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项目相结合。依靠特有的山地地形,开发井冈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并举办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丰富旅游业种类;推动仙口热水洲、井冈山高科技农业博览园等高端绿色旅游项目的建设,将自然风光旅游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推进旅游业红绿结合发展上,积极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其中,从事农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等活动,提高了农民的增收方式。
(2)脱贫后阶段(2017-至今)
2017年井冈山正式脱贫之后,当地继续走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正式脱贫对于井冈山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脱贫为井冈山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网上铺天盖地的报道、文章提高了井冈山旅游业的知名度。但是,脱贫后的井冈山成为了相似地区学习的榜样,如何推进旅游业继续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等问题都是井冈山面临的挑战。
《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井冈山脱贫后的发展严格按照该纲要的要求进行。提质增效方面,井冈山更加注重当地旅游的品牌效应,打造出多个省级特色小镇和省4A级乡村旅游点等荣誉景区聘请专业人员入驻龙头培训机构进行教育培训。当地持续关注农民增收,坚持乡村农业旅游和景区旅游相结合,农户参股或自主经营乡村旅游项目,并将贫困农户纳入农家乐产业中,实行统一改造、统一管理,确保扶贫项目落实到户。 三、井冈山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井冈山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发展转型起到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仍有上升的空间。当地在坚持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转型的同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经济建设方面
井冈山现今的发展中,经济结构主要以旅游业为主,产业较为单一,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有所不足。故井冈山在脱贫后的发展中应当注重丰富产业结构,在坚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引进科技含量较高且污染较少的高新产业,注重科技人才培养,提高科研实力,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增加财政收入。
2.政治建设方面
纵观井冈山的发展,政府的整体规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脱贫后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制定符合现状的发展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对于收入较低和生活困难的人群,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防止返贫。另外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当地的餐饮住宿等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旅游业的管理,提升旅游业的档次增加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3.文化建设方面
就红色景区而言,由于其红色文化的性质,景区应当培训更多了解历史背景的导游给游客讲解历史故事,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井冈山文化,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在红色培训方面,目前当地的培训机构打出的主题较为相似,没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应当引导培训机构推陈出新,形成各具特色的项目,避免出现严重的同行竞争,学员也可以根据自身文化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
4.社会建设方面
井冈山在脱贫后的发展中,应当适应其旅游城市的定位,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给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现今当地虽然完成了城市道路建设,但在社会建设规划中应该效仿大型旅游城市,开题旅游巴士,设法加强各个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解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出行问题。
5.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井冈山的旅游业发展以红绿结合为特色,在未来的发展中,景区建设时应当注重加强红色景区的植被、绿化建设,凸显生态环境特色。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加大对绿化的投入,丰富公园、道路的绿化带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另外当地还应该增加环境整治方面的资金投入,对已有的景点、山区、河流等定期维护,确保当地绿色资源持续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参考文獻:
[1]马超骏. 井冈山旅游扶贫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2]周媛. 全域旅游视角下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17.
[3]骆伟琼.红色旅游的绿色之路[J].环境与生活,2007(01):94-97.
[4]黄斌.井冈山市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J].老区建设,2019(11):63-65.
关键词:井冈山;发展转型;产业融合;脱贫攻坚
一、引言
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40年来,井冈山利用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建设配套产业,将当地发展成为著名旅游景区,经济状况也随之取得明显的改善,并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井冈山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类似地区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井冈山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措施,以及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本文研究的问题。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拥有革命旧址共有100多处,借助自身优势,当地开发出适应国家政策的红色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1],在全国实现率先脱贫 [2]。为此,部分学者将当地红色旅游业对脱贫的影响做了细致的研究。在产业发展方面,当地大力挖掘红色资源,开发出一系列红色景区。井冈山在发展红色产业的同时,结合自然资源优势,促进红绿结合发展[3]。当地开发了笔架山等众多绿色景区,建设观光农业和农家乐项目,丰富景区种类,直接解决农户就业问题。在人民生活方面,红色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当地建设旅游扶贫基地,从扶贫基地的营业额中抽取2%-5%作为扶贫资金,使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4]。红色培训产业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多年的发展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巨大变化,拓展了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今天的井冈山已经依靠其成熟的旅游业实现了脱贫,为此笔者在研究相关纲领性文件后,将井冈山旅游产业协助脱贫分为三个时间段,并将红色产业与其他配套产业相结合进行研究。于是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本文拟将井冈山市的旅游业和配套产业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对井冈山发展转型的案例分析,通过研究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成就和做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对井冈山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井冈山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及做法
井冈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也曾是交通不便的贫瘠山区。当地自古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在国家市场经济改革初期,井冈山地区未赶上改革潮流,存在相当比例的贫困人群未达到温饱水平,因此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当地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及自身资源优势,着重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给原先贫困的井冈山带来了经济收益。笔者以人均GDP增速为依据将井冈山市的红色产业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井冈山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典型做法。
(一)初步发展阶段
1.经济发展特点
1978-2003年为笔者划分的初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方面,井冈山的生产总值从2259万元增加到91612万元,增加40倍,人均GDP从505.4元增加到6107.5元,年均增加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62元到2003年的1303元,增加2100%。按照统计数据看出,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来井冈山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加。产业结构方面,1978年井冈山的三产结构为46.8:35.1:18.1,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第一产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和过大,产业结构落后,到了2003年,三产结构调整为24.7:33.9:41.4,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明显高于一二产业;从就业情况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1978年的0.25万人提高到2003年的0.88万人,增加约3.5倍,鉴于井冈山特殊的实际发展情况,可理解为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给当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显著增加。
2.推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做法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9)
1978年到1981年的三年时间里,井冈山在经济发展上面的鼓励政策尚不明朗,经济发展方面未有较大进步。1982年开始,井冈山开发了龙潭、茨坪、五指峰等第一批风景区,为井冈山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8年,井冈山组建了井冈山旅游局来系统规划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期带动经济发展。1995年,井冈山正式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旅游业发展开始步入正轨。1995年末,当地财政收入为2602万元,较1978年提高约19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1.09万人,是1978年的4.36倍;第三产业产值为7557万元,约为1978年的19倍。到1997年,当地共建成星级宾馆3个,接待海外游客2679人次,创造外汇收入115万美元。
(2)21世纪前页
21世纪以来,红色旅游产业对于脱贫攻坚有了新的发展。2002年,井冈山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发展有了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当地积极申报各种文物保护单位,截止2002年,井冈山的100多处革命遗迹中,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6处,市级35处。随着旅游业发展,当地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第三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到2003年,当地共建成了星级宾馆29个,旅游舒适度得到较好的保障。
(二)高速发展阶段
1.经济发展特点
2004-2011年为笔者划分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方面,井冈山的生产总值从97673万元增加到380880万元,平均每年实现了约50%以上的增长;人均GDP从2004年的7308元增加到2011年的24781元,提高了约3倍;农民纯收入从2004年的1425元增加到2011年的4693元,增加约3.3倍,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产业结构方面,2004年井冈山的三产结构为20.5:34.5:45,到2011年调整为10.1:40.3:49.6,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11年,井冈山游客达1830万人次,第三产业产值达到188834万元,约占GDP的50%,可见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从就业情况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8712人增加到2011年的3.17万人,增加3.6倍,可见第三產业发展显著缓解当地的就业问题。 2.推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做法
2004年为笔者定义高速发展阶段的起点,这一年井冈山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色旅游基地之首”,《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的颁布使井冈山的“旅游扶贫”有系统性规划,旅游业进入全面转型时代。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井冈山投入了40多亿的资金改建了井冈山机场,并于2004年实现通航,开通直达北上广的航班。2005年,泰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得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到井冈山旅游的车程缩短到一日之内。2007年,吉衡铁路井冈山段正式营运,直达省内南昌、九江、赣州等主要城市和北上深等部分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了井冈山旅游的便捷性,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2)红色产业
红色旅游资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保护和修缮。当地建设了茨坪旧居、大小井旧居、茅坪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旧居旧址群。这一时期共新增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24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举办“中国红色之旅萬里行”、“中国井冈山红色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知名度取得极大提高。
红色培训方面,该产业为红色旅游产业衍生出来的文化产业。2006年,井冈山市红色教育拓展培训中心成立,红色培训产业进入发展时期。随后,当地在全国率先创造出培训、参与、体验、拓展训练为一体的培训模式。新模式打破人们对填鸭式、灌输式培训模式的印象,使当地的红色培训机构更加具有吸引力。红色培训针对的人群也逐渐广泛,从原先的党员教育培训发展到现今游客的旅游、学习,井冈山红色培训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增加。
(3)产业融合
井冈山在发展红色产业的同时,遵循“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的绿色资源,推动旅游业协同发展。当地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92%。为促进绿色旅游的发展,当地开发杜鹃山景区,并于2010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井冈山国际杜鹃花节;开发领袖峰、荆竹山等景区,建设农业观光项目和民俗村落,丰富旅游业的种类,成功实现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融合发展。
(三)持续发展阶段
1.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实力方面,井冈山的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4039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64503万元,增速有所放缓,增量较为可观;人均GDP从2012年的28653元增加到2018的44708元,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从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6年里,农民纯收入从6162.53元增加到2018年的10968元,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产业结构方面,2012年井冈山的三产结构由9.6:37.3:53.1调整为2018年的7.0:25.2:67.8,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发明显。从就业情况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2012年的3.2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3.38万人,可见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继续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推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做法
(1)脱贫前阶段(2012-2016)
2012-2016年间,井冈山景区的建设和各种配套设施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政府部门对各种民间产业的管理也从放纵到监管。当地谨遵旅游扶贫的政策,高质量、规模化的发展当地旅游项目,使井冈山的旅游产业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好地为当地脱贫攻坚任务做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地完善了景区的游客接待条件,改进了景区道路、厨房、厕所、无线网络、景区和旅游公路沿线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当地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方便了游客的旅游需求;引进深圳中信集团30亿投资建设了中信梨坪国际会议中心,将旅游业发展格局朝国际化迈进;推动井冈山大酒店、中泰来大酒店等高端酒店的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和舒适度;颁布实施《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条例》,为景区未来的发展规划争取了法律层面的保障。
2)红色产业
在红色产业方面,当地的实景演出和红色培训产业为旅游扶贫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地打造《印象·井冈山》实景演出和《井冈山》歌舞剧,吸纳当地600多名群众演员,不但给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对井冈山红色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培训方面,2015年成立“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负责对红色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管理、监督、检查。截止2016年共有培训机构171家,直接吸引学员29.78万人,学员大多数都来自于外地,这使得学员在参加培训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餐饮等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服务行业直接带动就业岗位4万余个,约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年均收入达到了24000余元,仅文化演出项目就给当地参演的农民增加6000余元的收入。
3)产业融合
在产业融合方面,当地继续开发绿色旅游项目,使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项目相结合。依靠特有的山地地形,开发井冈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并举办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丰富旅游业种类;推动仙口热水洲、井冈山高科技农业博览园等高端绿色旅游项目的建设,将自然风光旅游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推进旅游业红绿结合发展上,积极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其中,从事农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等活动,提高了农民的增收方式。
(2)脱贫后阶段(2017-至今)
2017年井冈山正式脱贫之后,当地继续走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正式脱贫对于井冈山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脱贫为井冈山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网上铺天盖地的报道、文章提高了井冈山旅游业的知名度。但是,脱贫后的井冈山成为了相似地区学习的榜样,如何推进旅游业继续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等问题都是井冈山面临的挑战。
《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井冈山脱贫后的发展严格按照该纲要的要求进行。提质增效方面,井冈山更加注重当地旅游的品牌效应,打造出多个省级特色小镇和省4A级乡村旅游点等荣誉景区聘请专业人员入驻龙头培训机构进行教育培训。当地持续关注农民增收,坚持乡村农业旅游和景区旅游相结合,农户参股或自主经营乡村旅游项目,并将贫困农户纳入农家乐产业中,实行统一改造、统一管理,确保扶贫项目落实到户。 三、井冈山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井冈山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发展转型起到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仍有上升的空间。当地在坚持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转型的同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经济建设方面
井冈山现今的发展中,经济结构主要以旅游业为主,产业较为单一,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有所不足。故井冈山在脱贫后的发展中应当注重丰富产业结构,在坚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引进科技含量较高且污染较少的高新产业,注重科技人才培养,提高科研实力,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增加财政收入。
2.政治建设方面
纵观井冈山的发展,政府的整体规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脱贫后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制定符合现状的发展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对于收入较低和生活困难的人群,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防止返贫。另外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当地的餐饮住宿等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旅游业的管理,提升旅游业的档次增加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3.文化建设方面
就红色景区而言,由于其红色文化的性质,景区应当培训更多了解历史背景的导游给游客讲解历史故事,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井冈山文化,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在红色培训方面,目前当地的培训机构打出的主题较为相似,没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应当引导培训机构推陈出新,形成各具特色的项目,避免出现严重的同行竞争,学员也可以根据自身文化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
4.社会建设方面
井冈山在脱贫后的发展中,应当适应其旅游城市的定位,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给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现今当地虽然完成了城市道路建设,但在社会建设规划中应该效仿大型旅游城市,开题旅游巴士,设法加强各个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解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出行问题。
5.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井冈山的旅游业发展以红绿结合为特色,在未来的发展中,景区建设时应当注重加强红色景区的植被、绿化建设,凸显生态环境特色。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加大对绿化的投入,丰富公园、道路的绿化带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另外当地还应该增加环境整治方面的资金投入,对已有的景点、山区、河流等定期维护,确保当地绿色资源持续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参考文獻:
[1]马超骏. 井冈山旅游扶贫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2]周媛. 全域旅游视角下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17.
[3]骆伟琼.红色旅游的绿色之路[J].环境与生活,2007(01):94-97.
[4]黄斌.井冈山市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J].老区建设,2019(1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