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教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时期,其思想来源“杂而多端”,受到巫术之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墨家中的鬼神之学、黄老之学,以及儒学、道学和佛教等的影响,杂取九流百家形成了道教。中国道教的思想与教义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本文将简要分析道教的天道承负思想的来源、在道教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从中看到天道承负思想是在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形成的,其形成之后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
关键词:天道承负;宗法制;驱恶扬善;长生求仙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19-03
人们总是习惯说中国有三教:儒家、道教、佛教。但是,这其中实则有很大的误解,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到:“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流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有两种宗教道教和佛教,而佛教是从印度传人中国,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之宗教,吸收各家思想而成之,适应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对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人都有巨大影响。
在道教教义中,天道承负思想影响深远,且一直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处事。承负思想用民间通俗话语可解释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这里就体现了“承”和“负”即“因”与“果”,在道教早期的经典《太平经》多处对承负思想进行解说,其卷三十九《太平经·解师策书诀》里解释了“承”与“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真人问天师:‘不知承与负,同邪异邪’答日:‘然。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在《太平经·解承负诀》中:“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常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这两处都论及祖先的善恶行为,会有对子孙后代有相应恶影响,积善者福泽后人,作恶者危及后代。在第三十七卷《太平经·五事解承负法》中通过天师与弟子的问答,阐释了承负之道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人无德而伤物、邪伪不实之说、谎言欺世、山川草木造成的自然灾害以及四时五行造成的承负之灾。如“天地生凡物,无德而伤之,天下云乱,家贫不足,老弱饥寒,县官无收,仓库更空。此过乃本在地伤物,而人反承负之。”中,因为人的无德而对自然万物造成了损害,也使得自己饥寒贫穷。这里将承负思想由人扩展到天地以及自然万物,人不仅承负祖先之德过,还要承负自然。
由《太平经》中的记载可以看到,承负意为先人的善恶报应又后人来承担。先人犯有过失积累的多了,就会报应于后人,而后人无辜承受先人之过,就叫“承负”,同理,若先人行善积德,后人就会报应受福。同时,“承负”也适用于人与自然,先人毁坏自然、土地、森林等,后人就会受难,经历天灾等。
一、天道承负观的思想来源
道教发源于中国,其思想教义的形成渊源也十分复杂,其中承负思想作为早期道教的重要教义,其来源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的宗法血缘:二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三是墨家的赏善罚恶与交利。
中国的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中血缘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制的代代相传都是依靠父系氏族的血脉联系的,虽然后来分封制取代了宗法制,后又发展为封建制度,但是对于帝位的传承依旧是以血缘为纽带,在整个中国的各个朝代与家族中,血脉成为了维系国家和家族的重要因素,道教的承负思想的形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承负主要是在一个家族中产生的,是祖先对后代的影响,一般不会牵扯到别的家族。在中国的传统中,家族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卫子夫封后,其卫氏一族都加官进爵,韩信因谋反而夷三族。自古以来中国的家族观念、家族荣誉、家族传承的思想都十分浓厚,作为一个家族中的一份子往往要为了家族兴旺而努力,男子一般以拜相封侯为家族增光,女子一般通过与豪门贵族联姻而增强家族势力。因为有这样的家族观念的影响,以血脉相连的家族,先辈的积德行善将会造福子孙后代,家族也将兴旺发达,因此道教的承负思想得已为大众所接受,获得了成长的土壤。
章太炎先生很早就指出道教思想“本诸墨氏,源远流长。”墨家强调天的意志和赏善罚恶。墨家是民间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主张反映了自由农民、商贾的利益和要求,提倡劳动、互助、兼爱、交利的思想,因此墨家学派十分注重赏善罚恶,这体现了商人的追求利益的主张。“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墨家讲究的善恶赏罚必须分明,就连天子也是不能例外的,同时敬天地鬼神,让人有敬畏之心,这也是为了便于商人们在经商中有正确的态度,不相互欺瞒,货物交易诚实守信,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同时,中国先民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发展起来的,一直都有勤劳务实的传统,讲究实用性,与墨家的交利思想相契合。道教的承负思想在家族宗族之间产生作用,祖先的驱恶向善将会福泽后人,这里也是对家族有利,受墨家影响其承负思想也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道教思想渊源“多而杂端”,各家各派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对其有所影响。就天道承负思想而言,主要是受到了宗法制、儒家伦理道德、墨家的赏善罚恶与交利思想的影响,集各派思想而成的。
二、天道承负观在道教中的作用 天道承负观并非道教思想的核心,“道”才是其信仰的核心,是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教一切教义与修炼法术的发端。“道”最早源于先秦道家,老庄都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是宇宙的根本。道教将“道”纳入其教理,同时不断深化其内涵:从东汉道教兴起,大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虚无之系,造化之根”;道教的神仙信仰认为,“至真之道”,无死无生,更古长存;隋唐,许多道教学者又把“道”解释为虚无之道:北宋以来,道教内丹家汇通三教之理讲性命双修之道;王重阳声言三教合一之道,批判了神仙不死学说……虽然,“道”内涵在发生着变化,但长生成仙始终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道教的教义和修炼的法术都是为了长生成仙,因此道教极重视现世利益。并且在道教的教义中,人只有现世没有来生,因而他们重生恶死,《太平经》中:“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堡土”,宣扬生的可贵和死的可怖。追求长生,生命无限是道教徒比较低层次的追求,而成为不死的神仙,可以“通神”才他们的终极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行善积德。承负思想中的善恶观就是其修炼长生成仙的重要途径,先人的行善积德不仅能帮助福泽后代,还能在修炼中飞身成仙,而成仙之后就更能保佑自己的家族和后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太平经》中罗列了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今善师学人也,乃使下愚贱之人成善人,善善而不止,更贤;贤而不止,乃得次圣;圣而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而不止,乃得仙不死;仙而不止,乃得成真;真而不止,乃得成神;神而不止,乃得与天比其德;天比不止,乃得与元气比其德。”从善人→贤人→圣人→知真道→仙不死→成真→成神→与“天”比其德→与“元气”比其德。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修行法则和要求,但就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而言,道教徒们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平民百姓为代表的社会底层道教徒,一类是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上层道教徒,第三类是以张三丰为代表的潜心修道的真人、真君等。这三类人他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平民百姓主要通过积德行善来减少避免灾祸,也求助于下层道士的符水和祭祀等:帝王诸侯则总是通过修炼仙丹以求长寿不老,在唐代尤其盛行(唐穆宗李恒、唐宣宗李忱皆因服用含有重金属的“仙丹”的暴毙);道观中的道教修行者一般学习道教经典,按照教义、道术、斋戒等修行。其中,不论那一类人的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行善积德,不能作恶,因果报应,天道循环的观念已深人人心。承负思想正是契合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被吸收进道教之中成为重要的教义之一。
三、天道承负观的传承与影响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天道承负观实则就是“善恶报应”思想在道教的理论化,虽然在后世的道教经籍中不再提及,但其思想内涵却一直传承了下来,如宋代出现的《劝善书》就是承负思想的很好体现。而且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也深受其影响,甚至当今社会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劝善书》的导言中写道;“道教劝善书的基调就是,发挥其固有的承负思想,宣传善恶报应。报应赏罚的执行者就是民间广泛信仰的也是道教供奉的各种神灵,上有天庭的思过之神,下有家家必在的灶神,人身必具的三尸神,这些无处不在的监察者,对一个普遍信仰他们的民族来说,的确有督促人‘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的作用。”可以看到,《劝善书》是对承负思想的继承,以报应思想为中介,将道教的伦理道德同长生求仙等教义联系起来,将为善去恶作为人生寿夭存亡的寄托。《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注译》中讲到人修养需要做的事和积善之人获得的庇佑:“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从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里讲到了人们具体行善之事,也谈到了不能做的恶事,多人们行为处事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劝善书问世不久就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亲自撰写《世德碑》,宣扬朱家成为皇家就是因为祖先积功行善而得到天赐的结果,《劝善书》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得到大力宣传普及,拓宽了其影响范围。
道教的承负思想在整个古代的中国文化思想在不同的朝代影响各不相同,但都在传播发展。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唯物主义思想等开始在中国爆发式的传播,道教的求仙思想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受到批判。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给予了道教重视与关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宣布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的发展迎来了新生。21世纪,人们的思想已经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但道教的思想文化依旧存在于中国,其中承负的思想不只是道教的教义,而且影响着更多的中国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舊会有积德行善、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世俗生活中规训着人们的行为,但是对于长生不老、飞身成仙这样的追求已经很少了,这要归功于科学的发展。存其精华,去其糟粕,道教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承负思想中的驱恶扬善的思想依旧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天道承负作为道教重要的教义之一,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形成的,而承负思想也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丰富,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鲁迅先生曾说道教文化是“中国的根柢”,对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形成有重要影响,道教文化中的许多思想都有传承的价值。当今社会面临着的诸多的问题,如高铁霸座,这些都是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丧失的后果,使人们的道德素养面临严峻的考验,承负的驱恶扬善的思想是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要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天道承负;宗法制;驱恶扬善;长生求仙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19-03
人们总是习惯说中国有三教:儒家、道教、佛教。但是,这其中实则有很大的误解,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到:“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流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有两种宗教道教和佛教,而佛教是从印度传人中国,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之宗教,吸收各家思想而成之,适应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对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人都有巨大影响。
在道教教义中,天道承负思想影响深远,且一直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处事。承负思想用民间通俗话语可解释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这里就体现了“承”和“负”即“因”与“果”,在道教早期的经典《太平经》多处对承负思想进行解说,其卷三十九《太平经·解师策书诀》里解释了“承”与“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真人问天师:‘不知承与负,同邪异邪’答日:‘然。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在《太平经·解承负诀》中:“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常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这两处都论及祖先的善恶行为,会有对子孙后代有相应恶影响,积善者福泽后人,作恶者危及后代。在第三十七卷《太平经·五事解承负法》中通过天师与弟子的问答,阐释了承负之道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人无德而伤物、邪伪不实之说、谎言欺世、山川草木造成的自然灾害以及四时五行造成的承负之灾。如“天地生凡物,无德而伤之,天下云乱,家贫不足,老弱饥寒,县官无收,仓库更空。此过乃本在地伤物,而人反承负之。”中,因为人的无德而对自然万物造成了损害,也使得自己饥寒贫穷。这里将承负思想由人扩展到天地以及自然万物,人不仅承负祖先之德过,还要承负自然。
由《太平经》中的记载可以看到,承负意为先人的善恶报应又后人来承担。先人犯有过失积累的多了,就会报应于后人,而后人无辜承受先人之过,就叫“承负”,同理,若先人行善积德,后人就会报应受福。同时,“承负”也适用于人与自然,先人毁坏自然、土地、森林等,后人就会受难,经历天灾等。
一、天道承负观的思想来源
道教发源于中国,其思想教义的形成渊源也十分复杂,其中承负思想作为早期道教的重要教义,其来源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的宗法血缘:二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三是墨家的赏善罚恶与交利。
中国的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中血缘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制的代代相传都是依靠父系氏族的血脉联系的,虽然后来分封制取代了宗法制,后又发展为封建制度,但是对于帝位的传承依旧是以血缘为纽带,在整个中国的各个朝代与家族中,血脉成为了维系国家和家族的重要因素,道教的承负思想的形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承负主要是在一个家族中产生的,是祖先对后代的影响,一般不会牵扯到别的家族。在中国的传统中,家族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卫子夫封后,其卫氏一族都加官进爵,韩信因谋反而夷三族。自古以来中国的家族观念、家族荣誉、家族传承的思想都十分浓厚,作为一个家族中的一份子往往要为了家族兴旺而努力,男子一般以拜相封侯为家族增光,女子一般通过与豪门贵族联姻而增强家族势力。因为有这样的家族观念的影响,以血脉相连的家族,先辈的积德行善将会造福子孙后代,家族也将兴旺发达,因此道教的承负思想得已为大众所接受,获得了成长的土壤。
章太炎先生很早就指出道教思想“本诸墨氏,源远流长。”墨家强调天的意志和赏善罚恶。墨家是民间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主张反映了自由农民、商贾的利益和要求,提倡劳动、互助、兼爱、交利的思想,因此墨家学派十分注重赏善罚恶,这体现了商人的追求利益的主张。“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墨家讲究的善恶赏罚必须分明,就连天子也是不能例外的,同时敬天地鬼神,让人有敬畏之心,这也是为了便于商人们在经商中有正确的态度,不相互欺瞒,货物交易诚实守信,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同时,中国先民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发展起来的,一直都有勤劳务实的传统,讲究实用性,与墨家的交利思想相契合。道教的承负思想在家族宗族之间产生作用,祖先的驱恶向善将会福泽后人,这里也是对家族有利,受墨家影响其承负思想也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道教思想渊源“多而杂端”,各家各派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对其有所影响。就天道承负思想而言,主要是受到了宗法制、儒家伦理道德、墨家的赏善罚恶与交利思想的影响,集各派思想而成的。
二、天道承负观在道教中的作用 天道承负观并非道教思想的核心,“道”才是其信仰的核心,是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教一切教义与修炼法术的发端。“道”最早源于先秦道家,老庄都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是宇宙的根本。道教将“道”纳入其教理,同时不断深化其内涵:从东汉道教兴起,大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虚无之系,造化之根”;道教的神仙信仰认为,“至真之道”,无死无生,更古长存;隋唐,许多道教学者又把“道”解释为虚无之道:北宋以来,道教内丹家汇通三教之理讲性命双修之道;王重阳声言三教合一之道,批判了神仙不死学说……虽然,“道”内涵在发生着变化,但长生成仙始终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道教的教义和修炼的法术都是为了长生成仙,因此道教极重视现世利益。并且在道教的教义中,人只有现世没有来生,因而他们重生恶死,《太平经》中:“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堡土”,宣扬生的可贵和死的可怖。追求长生,生命无限是道教徒比较低层次的追求,而成为不死的神仙,可以“通神”才他们的终极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行善积德。承负思想中的善恶观就是其修炼长生成仙的重要途径,先人的行善积德不仅能帮助福泽后代,还能在修炼中飞身成仙,而成仙之后就更能保佑自己的家族和后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太平经》中罗列了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今善师学人也,乃使下愚贱之人成善人,善善而不止,更贤;贤而不止,乃得次圣;圣而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而不止,乃得仙不死;仙而不止,乃得成真;真而不止,乃得成神;神而不止,乃得与天比其德;天比不止,乃得与元气比其德。”从善人→贤人→圣人→知真道→仙不死→成真→成神→与“天”比其德→与“元气”比其德。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修行法则和要求,但就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而言,道教徒们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平民百姓为代表的社会底层道教徒,一类是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上层道教徒,第三类是以张三丰为代表的潜心修道的真人、真君等。这三类人他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平民百姓主要通过积德行善来减少避免灾祸,也求助于下层道士的符水和祭祀等:帝王诸侯则总是通过修炼仙丹以求长寿不老,在唐代尤其盛行(唐穆宗李恒、唐宣宗李忱皆因服用含有重金属的“仙丹”的暴毙);道观中的道教修行者一般学习道教经典,按照教义、道术、斋戒等修行。其中,不论那一类人的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行善积德,不能作恶,因果报应,天道循环的观念已深人人心。承负思想正是契合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被吸收进道教之中成为重要的教义之一。
三、天道承负观的传承与影响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天道承负观实则就是“善恶报应”思想在道教的理论化,虽然在后世的道教经籍中不再提及,但其思想内涵却一直传承了下来,如宋代出现的《劝善书》就是承负思想的很好体现。而且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也深受其影响,甚至当今社会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劝善书》的导言中写道;“道教劝善书的基调就是,发挥其固有的承负思想,宣传善恶报应。报应赏罚的执行者就是民间广泛信仰的也是道教供奉的各种神灵,上有天庭的思过之神,下有家家必在的灶神,人身必具的三尸神,这些无处不在的监察者,对一个普遍信仰他们的民族来说,的确有督促人‘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的作用。”可以看到,《劝善书》是对承负思想的继承,以报应思想为中介,将道教的伦理道德同长生求仙等教义联系起来,将为善去恶作为人生寿夭存亡的寄托。《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注译》中讲到人修养需要做的事和积善之人获得的庇佑:“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从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里讲到了人们具体行善之事,也谈到了不能做的恶事,多人们行为处事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劝善书问世不久就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亲自撰写《世德碑》,宣扬朱家成为皇家就是因为祖先积功行善而得到天赐的结果,《劝善书》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得到大力宣传普及,拓宽了其影响范围。
道教的承负思想在整个古代的中国文化思想在不同的朝代影响各不相同,但都在传播发展。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唯物主义思想等开始在中国爆发式的传播,道教的求仙思想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受到批判。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给予了道教重视与关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宣布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的发展迎来了新生。21世纪,人们的思想已经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但道教的思想文化依旧存在于中国,其中承负的思想不只是道教的教义,而且影响着更多的中国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舊会有积德行善、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世俗生活中规训着人们的行为,但是对于长生不老、飞身成仙这样的追求已经很少了,这要归功于科学的发展。存其精华,去其糟粕,道教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承负思想中的驱恶扬善的思想依旧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天道承负作为道教重要的教义之一,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形成的,而承负思想也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丰富,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鲁迅先生曾说道教文化是“中国的根柢”,对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形成有重要影响,道教文化中的许多思想都有传承的价值。当今社会面临着的诸多的问题,如高铁霸座,这些都是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丧失的后果,使人们的道德素养面临严峻的考验,承负的驱恶扬善的思想是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要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