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视线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为此也付出了很多努力:送孩子去培训班,和孩子阅读书籍,带孩子出门旅游见世面……可是,家长却发现,经历了这些锻炼,有些孩子是变得聪颖了,而有些孩子却还是老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知名儿童教育专家、几代人的“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说,除去天赋这个因素,聪明的孩子是家长培养的结果,但家长培养孩子,不能只流于形式,而要懂得孩子的认知规律,才能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那些只做“表面功夫”的家长,就算帮孩子报了天价的补习班、给孩子买了数不清的书籍、带孩子游遍了全世界,孩子依然不会变得聪明。
人人都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是聪明孩子,比如学习好、情商高、会说话、多才多艺等。其实,这些只是聪明的表现方式。所谓聪明,就是孩子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去做事情,并能最终获得成功。那么,让孩子聪明起来,究竟要发展孩子的哪些能力呢?
对孩子来说,观察让他与这个世界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他的成长旅途中,他无数次通过观察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让自己变得强大而智慧。不过,孩子的观察力会随着他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逐渐增多而减弱。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可以用说话这种更简单的沟通方式与世界互动,他就会慢慢忽略“观察”。因此,强化孩子的观察力,让孩子拥有发现世界的敏锐眼光,就成了家长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呢?卢勤老师这样认为:
第一,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因为接触感性事物,是观察力发展的基本前提。北京有位年轻的妈妈很懂得培养孩子。她的女儿从小爱画画,可有一段时间觉得烦了,不想再画了。这位妈妈没有硬“逼”着孩子继续画画,而是带她去养鸡场、动物园观察小动物。女儿看得很仔细,回来后画了不少新画,其中的一幅《百鸡图》还获了奖。
第二,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节假日,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可以事先对孩子提出一些观察类问题:家门口增加了几栋楼?大街上增添了几家商店?动物园的猴子是怎么吃东西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留心周围的事物,逐渐改变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了。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爱因斯坦概括自己一生的科学实践,得出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正确结论。他提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卢勤说,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可以让思维超越前人“飞起来”。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取得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文学、音乐等富于想象空间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和孩子一起续编故事、看图说话,甚至可以边讲边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听音乐,让孩子讲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以让孩子去绘画,鼓励孩子自由描画喜爱的事物和人物,甚至可以鼓励他把曾经发生过的最美好、最难忘的事件描绘出来;等等。
其次,家长利用一些游戏道具,用实物或启发性的问题来刺激孩子想象。比如,为孩子提供一套几何图形的积木,让孩子自由联想,用积木组成自己喜爱的形状和物体;和孩子一起玩娃娃家,家长可以摸布娃娃的肚子,故作惊讶地说:“呀!这孩子怎么肚子疼啦?”这样,孩子就会围绕“布娃娃为什么肚子疼”这个问题展开无数的想象。
自制力——让孩子学会永不放弃
当一个人学会了观察,并通过想象为这个世界创造出新的价值,对他来说,这就是成功。这时,如果没有强大的自制力,他很有可能就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再前进。久而久之,以前的那一点点小成功便会被时间所消磨。所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低龄孩子还不能判断和评价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这时,家长就要制订一些必要的“家规”了。起初,孩子可能只是粗略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即使不理解为什么,但是习惯成自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规”也应被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要注意,规矩不能太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孩子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总而言之,通过强化观察力,让孩子充分感知世界;通过发展想象力,让孩子在感知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创造能力;通过培养自制力,使孩子能时时坚持、处处克制,不至于因懒惰、贪图享受而荒废了自己的才能。亲爱的家长们,聪明的孩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为此也付出了很多努力:送孩子去培训班,和孩子阅读书籍,带孩子出门旅游见世面……可是,家长却发现,经历了这些锻炼,有些孩子是变得聪颖了,而有些孩子却还是老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知名儿童教育专家、几代人的“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说,除去天赋这个因素,聪明的孩子是家长培养的结果,但家长培养孩子,不能只流于形式,而要懂得孩子的认知规律,才能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那些只做“表面功夫”的家长,就算帮孩子报了天价的补习班、给孩子买了数不清的书籍、带孩子游遍了全世界,孩子依然不会变得聪明。
人人都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是聪明孩子,比如学习好、情商高、会说话、多才多艺等。其实,这些只是聪明的表现方式。所谓聪明,就是孩子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去做事情,并能最终获得成功。那么,让孩子聪明起来,究竟要发展孩子的哪些能力呢?
对孩子来说,观察让他与这个世界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他的成长旅途中,他无数次通过观察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让自己变得强大而智慧。不过,孩子的观察力会随着他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逐渐增多而减弱。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可以用说话这种更简单的沟通方式与世界互动,他就会慢慢忽略“观察”。因此,强化孩子的观察力,让孩子拥有发现世界的敏锐眼光,就成了家长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呢?卢勤老师这样认为:
第一,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因为接触感性事物,是观察力发展的基本前提。北京有位年轻的妈妈很懂得培养孩子。她的女儿从小爱画画,可有一段时间觉得烦了,不想再画了。这位妈妈没有硬“逼”着孩子继续画画,而是带她去养鸡场、动物园观察小动物。女儿看得很仔细,回来后画了不少新画,其中的一幅《百鸡图》还获了奖。
第二,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节假日,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可以事先对孩子提出一些观察类问题:家门口增加了几栋楼?大街上增添了几家商店?动物园的猴子是怎么吃东西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留心周围的事物,逐渐改变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了。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爱因斯坦概括自己一生的科学实践,得出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正确结论。他提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卢勤说,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可以让思维超越前人“飞起来”。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取得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文学、音乐等富于想象空间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和孩子一起续编故事、看图说话,甚至可以边讲边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听音乐,让孩子讲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以让孩子去绘画,鼓励孩子自由描画喜爱的事物和人物,甚至可以鼓励他把曾经发生过的最美好、最难忘的事件描绘出来;等等。
其次,家长利用一些游戏道具,用实物或启发性的问题来刺激孩子想象。比如,为孩子提供一套几何图形的积木,让孩子自由联想,用积木组成自己喜爱的形状和物体;和孩子一起玩娃娃家,家长可以摸布娃娃的肚子,故作惊讶地说:“呀!这孩子怎么肚子疼啦?”这样,孩子就会围绕“布娃娃为什么肚子疼”这个问题展开无数的想象。
自制力——让孩子学会永不放弃
当一个人学会了观察,并通过想象为这个世界创造出新的价值,对他来说,这就是成功。这时,如果没有强大的自制力,他很有可能就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再前进。久而久之,以前的那一点点小成功便会被时间所消磨。所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低龄孩子还不能判断和评价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这时,家长就要制订一些必要的“家规”了。起初,孩子可能只是粗略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即使不理解为什么,但是习惯成自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规”也应被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要注意,规矩不能太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孩子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总而言之,通过强化观察力,让孩子充分感知世界;通过发展想象力,让孩子在感知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创造能力;通过培养自制力,使孩子能时时坚持、处处克制,不至于因懒惰、贪图享受而荒废了自己的才能。亲爱的家长们,聪明的孩子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