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触《教育新理念》,我体会到“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等一系列关于创设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新理念,引起了我的共鸣,使我深受启发。
启示一:课堂提问应由封闭性提问向开放性提问过渡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技能之一。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如果不进行改变,封闭性提问泛滥成灾,提问的形式和内容简单化、固定化、陈旧化,必然会导致学生课堂答题的参与度每况愈下,本该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座,变成了我们教师的独角戏。
封闭性问题是指要求学生朝某一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方向单一,结论明确,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重在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
开放性问题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问题答案的开放性,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第二层含义是提问对象的开放性,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差不大,有时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回答更新颖、更独特。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开拓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高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理论上讲,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各有所长,封闭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开放性问题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参与。然而如今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此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潜能,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启示二:课堂提问应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过渡
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这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不仅对学生有难度,对教师来说也是挑战,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发现,如今课堂上学生不能提问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不敢问,不会问,不善问。只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我们的课堂就成功了一半。
要学生敢问,教师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生疑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都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使学生学会发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最初教师必须加以引导,不仅教给他们问“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多角度、有顺序地提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长期训练,就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学得扎实灵活,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在“问”的实践中历练,就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深入探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善问”。有了一定时间的历练,学生由不问到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甚至问得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解决。但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不应该以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自己动手,相互讨论等自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解答不能按标准答案要求他们,而是要注意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并自觉解决这些问题。就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强化其问题意识,从而具备了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读完全书,我掩卷长思。于漪老师说:“我不能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我的课堂。”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抓住教育新理念这个金钥匙,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真正“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那《教育新理念》不仅能改变课堂,也一定能改变世界。
启示一:课堂提问应由封闭性提问向开放性提问过渡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技能之一。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如果不进行改变,封闭性提问泛滥成灾,提问的形式和内容简单化、固定化、陈旧化,必然会导致学生课堂答题的参与度每况愈下,本该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座,变成了我们教师的独角戏。
封闭性问题是指要求学生朝某一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方向单一,结论明确,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重在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
开放性问题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问题答案的开放性,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第二层含义是提问对象的开放性,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差不大,有时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回答更新颖、更独特。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开拓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高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理论上讲,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各有所长,封闭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开放性问题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参与。然而如今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此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潜能,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启示二:课堂提问应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过渡
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这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不仅对学生有难度,对教师来说也是挑战,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发现,如今课堂上学生不能提问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不敢问,不会问,不善问。只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我们的课堂就成功了一半。
要学生敢问,教师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生疑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都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使学生学会发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最初教师必须加以引导,不仅教给他们问“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多角度、有顺序地提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长期训练,就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学得扎实灵活,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在“问”的实践中历练,就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深入探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善问”。有了一定时间的历练,学生由不问到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甚至问得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解决。但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不应该以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自己动手,相互讨论等自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解答不能按标准答案要求他们,而是要注意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并自觉解决这些问题。就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强化其问题意识,从而具备了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读完全书,我掩卷长思。于漪老师说:“我不能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我的课堂。”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抓住教育新理念这个金钥匙,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真正“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那《教育新理念》不仅能改变课堂,也一定能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