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要依靠多种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相互作用。教师在实施课文教学的同时,应学会适当拓展,采用跨学科乃至跨领域的方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作整体性的思考,做好学科内部的统整、学科之间的统整、不同形式学习资源之间的统整。以期让学生在不同学习内容的互相融合中、在各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统整;跨学科;跨领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仅仅立足于语文学科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显然是不够的。核心素养是综合的素养,它的形成需要依靠多种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活动。
基于此,笔者以为,当下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既要注重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统整。最终让学生在不同学习内容的互相融合中开阔视野,在不同学习方法的交叉使用中提高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语文素养。为此,笔者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学好一篇课文:学科内部的统整
有学者提出,语文学科内部的统整,即听说读写的统整,是知识与技能的统整。那学科内部的统整要如何落实到课堂当中呢?笔者在《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以问题作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习活动1】以疑导学
师:阅读需要思考,需要发现。请大家默读课文,提出一个自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和同伴交流,排除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最有思考价值的那个问题。
生:“鸟的天堂”指什么?
生:为什么称这个地方为“鸟的天堂”?
……
生:为什么课文有的地方在“鸟的天堂”这四个字上加上了引号,有的地方却没有加?
聚焦核心问题:为什么称这个地方为“鸟的天堂”?
【学习活动2】聚焦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读后想一想,在你的眼中,这是一个“鸟的天堂”吗?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从交流中感受到大树的勃勃生机,感受到它充满生命力的美,并在交流中体会文章先整体后部分的描写方法,体会由远及近的细节描写的妙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朗读等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理由,将课文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考。
【学习活动3】聚焦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师:合作学习第10~14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感受“鸟的天堂”之美,小组内讨论为什么称其为“鸟的天堂”。
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人和鸟儿和谐相处的美好,感受到作者先面后点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双重描写,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南国景象。
【学习活动4】对比原文,感受文字特点
师:(出示原文节选片段)这是巴金写的原文中的片段。读一读,你有哪些发现?
生:都写出了“鸟的天堂”的美。
生:文字的风格都是一样的轻松、优美。
生:有些词语改动了,原文中的词语似乎不太恰当。
师:作者当时为什么要用这些词呢?
小结:巴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1933年。当时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语言文字刚刚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可能许多用词还没有像现在这么规范。所以,编者把这些文章选入到课本时,都会对其进行修改。
没有深入的思考,便不会有高质量的听说读写。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最尴尬的莫过于忽视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应用,导致听说读写的训练被烦琐的内容分析分割成碎片。教师基于问题进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大块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从而发现未知,探索未知。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训练、语言实践、问题探讨的界限被打通,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点,在学习实践中展现思想的独立性、辩证性、深刻性。其核心素养自然也提升了。
二、认识一位作家:学科之间的统整
课堂教学至此,应当说比较到位了。但是,站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我们是否还可以再向前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统整,让学生更全面地获得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呢?于是,笔者将目光落在了文章的作者——巴金身上。怎样带领学生去认识这位文坛巨匠,去品味他的文字特点,去领略他的人格魅力呢?当然,仅仅停留在语文学科知識的层面来认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笔者在上完《鸟的天堂》一课后,布置了两项任务:(1)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巴金的生平事迹。(2)课外阅读《小学生巴金读本》。在之后的课上安排了以“走近巴金”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让巴金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丰满起来。
【学习活动5】画出巴金的“人生地图”
师:我们来看一张地图。对,世界地图。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文字材料,在地图上画出这位活了101岁的世纪老人所走过的路。
师生合作,完成图1。
根据地图,教师简要介绍巴金的身世、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与语文的整合,将作者置身于他所处的时代,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他的漂泊、他的激流勇进、他的抗争精神给学生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学生对于处在那样年代还能写出这么多作品的巴金,内心多了几分敬重。
【学习活动6】走进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文字(选自《小学生巴金读本》)
1.对生命的怜惜。
重组《鸡的军队》《要杀鸡了!》《“痴儿”救鸡》。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人物概念图(见图2)。
巴金爱鸡、养鸡、救鸡。这些鲜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和巴金的距离。虽然时代不同,但童心都是相似的。从这些文字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巴金心地善良、热爱生命、勇敢抗争的品格。学生对巴金的初步印象,为其理解巴金的其他作品做好了铺垫。
2.对下人的尊重。
师:默读《和“下人”的友谊》,梳理故事情节,思考为什么小巴金会和“下人”产生如此深厚的友谊。
生:同情弱小、追求平等、心地善良、勇敢抗争……
对于《和“下人”的友谊》一文,我们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里来学习。何为“下人”?这个具有特定时代特色的称谓包含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代表封建社会对底层穷苦人民的剥削和欺凌。巴金作为富贵少爷,却跟下人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教师让学生回到文章中,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相关词句,并做好批注。融合历史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巴金具有一颗为生命平等、为自由抗争的火热的心。他同情弱小,具有反抗精神,富有正义感……这些值得铭记和钦佩的品格由此深入人心!
【学习活动7】感悟巴金的人格魅力
出示两项任务。
任务1:为巴金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
任务2:为巴金纪念馆的展厅写一篇前言。
上述两项任务,考量的是学生对巴金其人其文的了解以及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前期的学习经验,考虑巴金所处的历史时代特点并反复阅读文本提供的信息。通过整理、加工前期搜集的信息,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充分运用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输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巴金所处的历史時代引发学生思考,巴金高尚的人格魅力、伟大的思想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可见,跨学科、有意义的主题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欣赏一个片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之间的统整
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和环境,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文学作品的内涵。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无疑是促使学习内容和生活联结的最好的方式。影视作品浅显易懂,往往保留了原著中的艺术魅力。优美的主旋律,精心设置的人物对白,各种镜头的转换,声、像、光、电的强烈刺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基于此,根据教学内容,笔者节选了电视剧《家》中的片段——《鸣凤之死》,在课上进行播放。联系故事发生的前后背景,学生明白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一群年轻人饱受煎熬,甚至为此失去生命。故事带着血和泪,带着控诉和不满,这些情感直击他们的心灵。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赏析,学生走近了巴金,也走进了巴金的文学作品。
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由作品到作家,学生在其中走了几个来回。在这几个来回之中,巴金的赤子之心、纯真热情一览无余!为什么称巴金是历经百年沧桑的“世纪老人”、青春不老的“五四之子”“20世纪中国的良心”?教师不教,学生自明。
综上所述,教师要学会打开视野,融合更多更广的知识,在落实课文教学的同时,适当拓展,采用跨学科乃至跨领域的方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作整体性的思考,去追寻核心素养落地。
参考文献:
[1]潘燕虹.台湾“国语文领域”课程统整实施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曹梦扬.巴金作品教材编选情况分析及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王乐芬.纯真巴金 赤子童心——例谈小学生如何阅读巴金作品[J].小学语文教学,2017(19).
(浙江省温州市锦江路小学 325000)
【关键词】核心素养;统整;跨学科;跨领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仅仅立足于语文学科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显然是不够的。核心素养是综合的素养,它的形成需要依靠多种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活动。
基于此,笔者以为,当下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既要注重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统整。最终让学生在不同学习内容的互相融合中开阔视野,在不同学习方法的交叉使用中提高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语文素养。为此,笔者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学好一篇课文:学科内部的统整
有学者提出,语文学科内部的统整,即听说读写的统整,是知识与技能的统整。那学科内部的统整要如何落实到课堂当中呢?笔者在《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以问题作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习活动1】以疑导学
师:阅读需要思考,需要发现。请大家默读课文,提出一个自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和同伴交流,排除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最有思考价值的那个问题。
生:“鸟的天堂”指什么?
生:为什么称这个地方为“鸟的天堂”?
……
生:为什么课文有的地方在“鸟的天堂”这四个字上加上了引号,有的地方却没有加?
聚焦核心问题:为什么称这个地方为“鸟的天堂”?
【学习活动2】聚焦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读后想一想,在你的眼中,这是一个“鸟的天堂”吗?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从交流中感受到大树的勃勃生机,感受到它充满生命力的美,并在交流中体会文章先整体后部分的描写方法,体会由远及近的细节描写的妙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朗读等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理由,将课文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考。
【学习活动3】聚焦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师:合作学习第10~14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感受“鸟的天堂”之美,小组内讨论为什么称其为“鸟的天堂”。
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人和鸟儿和谐相处的美好,感受到作者先面后点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双重描写,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南国景象。
【学习活动4】对比原文,感受文字特点
师:(出示原文节选片段)这是巴金写的原文中的片段。读一读,你有哪些发现?
生:都写出了“鸟的天堂”的美。
生:文字的风格都是一样的轻松、优美。
生:有些词语改动了,原文中的词语似乎不太恰当。
师:作者当时为什么要用这些词呢?
小结:巴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1933年。当时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语言文字刚刚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可能许多用词还没有像现在这么规范。所以,编者把这些文章选入到课本时,都会对其进行修改。
没有深入的思考,便不会有高质量的听说读写。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最尴尬的莫过于忽视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应用,导致听说读写的训练被烦琐的内容分析分割成碎片。教师基于问题进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大块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从而发现未知,探索未知。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训练、语言实践、问题探讨的界限被打通,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点,在学习实践中展现思想的独立性、辩证性、深刻性。其核心素养自然也提升了。
二、认识一位作家:学科之间的统整
课堂教学至此,应当说比较到位了。但是,站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我们是否还可以再向前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统整,让学生更全面地获得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呢?于是,笔者将目光落在了文章的作者——巴金身上。怎样带领学生去认识这位文坛巨匠,去品味他的文字特点,去领略他的人格魅力呢?当然,仅仅停留在语文学科知識的层面来认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笔者在上完《鸟的天堂》一课后,布置了两项任务:(1)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巴金的生平事迹。(2)课外阅读《小学生巴金读本》。在之后的课上安排了以“走近巴金”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让巴金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丰满起来。
【学习活动5】画出巴金的“人生地图”
师:我们来看一张地图。对,世界地图。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文字材料,在地图上画出这位活了101岁的世纪老人所走过的路。
师生合作,完成图1。
根据地图,教师简要介绍巴金的身世、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与语文的整合,将作者置身于他所处的时代,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他的漂泊、他的激流勇进、他的抗争精神给学生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学生对于处在那样年代还能写出这么多作品的巴金,内心多了几分敬重。
【学习活动6】走进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文字(选自《小学生巴金读本》)
1.对生命的怜惜。
重组《鸡的军队》《要杀鸡了!》《“痴儿”救鸡》。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人物概念图(见图2)。
巴金爱鸡、养鸡、救鸡。这些鲜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和巴金的距离。虽然时代不同,但童心都是相似的。从这些文字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巴金心地善良、热爱生命、勇敢抗争的品格。学生对巴金的初步印象,为其理解巴金的其他作品做好了铺垫。
2.对下人的尊重。
师:默读《和“下人”的友谊》,梳理故事情节,思考为什么小巴金会和“下人”产生如此深厚的友谊。
生:同情弱小、追求平等、心地善良、勇敢抗争……
对于《和“下人”的友谊》一文,我们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里来学习。何为“下人”?这个具有特定时代特色的称谓包含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代表封建社会对底层穷苦人民的剥削和欺凌。巴金作为富贵少爷,却跟下人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教师让学生回到文章中,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相关词句,并做好批注。融合历史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巴金具有一颗为生命平等、为自由抗争的火热的心。他同情弱小,具有反抗精神,富有正义感……这些值得铭记和钦佩的品格由此深入人心!
【学习活动7】感悟巴金的人格魅力
出示两项任务。
任务1:为巴金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
任务2:为巴金纪念馆的展厅写一篇前言。
上述两项任务,考量的是学生对巴金其人其文的了解以及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前期的学习经验,考虑巴金所处的历史时代特点并反复阅读文本提供的信息。通过整理、加工前期搜集的信息,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充分运用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输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巴金所处的历史時代引发学生思考,巴金高尚的人格魅力、伟大的思想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可见,跨学科、有意义的主题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欣赏一个片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之间的统整
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和环境,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文学作品的内涵。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无疑是促使学习内容和生活联结的最好的方式。影视作品浅显易懂,往往保留了原著中的艺术魅力。优美的主旋律,精心设置的人物对白,各种镜头的转换,声、像、光、电的强烈刺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基于此,根据教学内容,笔者节选了电视剧《家》中的片段——《鸣凤之死》,在课上进行播放。联系故事发生的前后背景,学生明白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一群年轻人饱受煎熬,甚至为此失去生命。故事带着血和泪,带着控诉和不满,这些情感直击他们的心灵。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赏析,学生走近了巴金,也走进了巴金的文学作品。
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由作品到作家,学生在其中走了几个来回。在这几个来回之中,巴金的赤子之心、纯真热情一览无余!为什么称巴金是历经百年沧桑的“世纪老人”、青春不老的“五四之子”“20世纪中国的良心”?教师不教,学生自明。
综上所述,教师要学会打开视野,融合更多更广的知识,在落实课文教学的同时,适当拓展,采用跨学科乃至跨领域的方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作整体性的思考,去追寻核心素养落地。
参考文献:
[1]潘燕虹.台湾“国语文领域”课程统整实施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曹梦扬.巴金作品教材编选情况分析及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王乐芬.纯真巴金 赤子童心——例谈小学生如何阅读巴金作品[J].小学语文教学,2017(19).
(浙江省温州市锦江路小学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