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属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课题。利用课文人文主义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主义教育思考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属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一、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这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以及进取精神。
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具备独立学习、独立思维和自我确定人生取向的价值观念。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语文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爱国主义的理想、人格的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的思想、社会的责任观念”(张岱年语)。因此,作为“传导、授业、解惑”的教师,他自身是否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
教师是师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以及“十八大”、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论述。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
教师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积极而慎重地规划、开设选修课,用好用足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只有置身于宏大的文化历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感受来自民族文化的强烈震撼。博览群书,方能如百川汇海。承认中国文化,方能积淀先进理念。只有具有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必然在教学中追求对学生赋予人性化的关怀;才能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崇高人格的感染而形成良好人格。
三、以人为本,联系实际,营造氛围
《规划纲要》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围绕育人为本这一核心的两大工作重点。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保护环境培育适合人类生存的发展的生活空间,是目前乃至以后的工作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是新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又一新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与学生主体意识相结合,才能产生激情的火花。这种教与学的合作关系,人格互重,教学相长,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在受尊重及“理解与爱”的氛围中积极进取,从而发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人文意识,促进价值的实现。
四、融入社会贴近生活,构建大语文教育
社会生活是本大书。语文教学要是离开社会,离开生活的运用和实践,囿于沉淀、封闭的语文话语系统,就会割断与现实的映照递换关系,致使知识无法内化。
创立大语文教育,要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让语文走进生活,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进行社会调查、采访、参加义务劳动等,使学生更好地思考社会,了解现实世界,增加理性认识。更好地感受真、善、美,从而实现人文主义的教育。实现学习迁移,从而融入社会,解读生活,使语文这门“文化精粹聚会的学科”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总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从而走出一条广阔而自由的弘扬人文精神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主义教育思考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属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一、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这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以及进取精神。
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具备独立学习、独立思维和自我确定人生取向的价值观念。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语文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爱国主义的理想、人格的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的思想、社会的责任观念”(张岱年语)。因此,作为“传导、授业、解惑”的教师,他自身是否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
教师是师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以及“十八大”、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论述。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
教师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积极而慎重地规划、开设选修课,用好用足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只有置身于宏大的文化历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感受来自民族文化的强烈震撼。博览群书,方能如百川汇海。承认中国文化,方能积淀先进理念。只有具有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必然在教学中追求对学生赋予人性化的关怀;才能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崇高人格的感染而形成良好人格。
三、以人为本,联系实际,营造氛围
《规划纲要》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围绕育人为本这一核心的两大工作重点。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保护环境培育适合人类生存的发展的生活空间,是目前乃至以后的工作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是新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又一新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与学生主体意识相结合,才能产生激情的火花。这种教与学的合作关系,人格互重,教学相长,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在受尊重及“理解与爱”的氛围中积极进取,从而发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人文意识,促进价值的实现。
四、融入社会贴近生活,构建大语文教育
社会生活是本大书。语文教学要是离开社会,离开生活的运用和实践,囿于沉淀、封闭的语文话语系统,就会割断与现实的映照递换关系,致使知识无法内化。
创立大语文教育,要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让语文走进生活,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进行社会调查、采访、参加义务劳动等,使学生更好地思考社会,了解现实世界,增加理性认识。更好地感受真、善、美,从而实现人文主义的教育。实现学习迁移,从而融入社会,解读生活,使语文这门“文化精粹聚会的学科”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总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从而走出一条广阔而自由的弘扬人文精神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