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一是食品产业基础薄弱,二是诚信环境尚需进一步规范,三是重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四是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然后对我国食品安全监走出困境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对策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2008年发生了令全世界广大民众倍感震惊的“三聚氰氨”毒奶粉事件后,将食品安全指认为社会生活中最差一环的社会公众高达65.7%之多,在社会事务安全感排名中排在倒数第一。类似事件不断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对食品信心锐减。《2011—2012中國饮食安全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已有九成民众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八成民众对食品没有安全感。正是鉴于这一现实,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其他领导同志到中国农业大学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时明确强调,要“遏制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面对我国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进行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1.食品安全监管的含义
狭义上的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国家职能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对食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餐饮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广义上的食品安全监管是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单位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对食品链条进行监督治理。在此种含义中,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法律、文化、科技、管理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必须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全面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不断消除食品药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本文主要采用狭义上的食品安全监管概念。
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食品产业基础薄弱
从产业层次看,受生产力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量大面广,特别是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三小”单位所占比重较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食品产业层次不高,既不利于监督管理,也不利于培育品牌、提升竞争力。特别是随着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由于发展水平低、管理粗放、恶性竞争所导致的假冒伪劣问题屡禁不止,前整后乱、重复反弹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事故,轻则毁掉一个企业,重则毁掉一个行业。
2.2诚信环境尚需进一步规范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缺乏对产品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自律意识,面对市场诱惑和利益驱动,不讲诚信、见利忘义、蓄意造假、逃避监管,甚至少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违背法制和道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2.3重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根据实际工作掌握的情况,一些领域仍然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一是非法添加。如在辣椒粉、辣椒油、花椒等调味料制品中,用非食用物质“罗丹明B”染色;在畜禽饲养时添加“瘦肉精”类药物,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二是制假售假。一些农村集贸市场、边远地区、城乡结合部等地区,一些黑窝点、黑作坊制假售假、“山寨食品”屡禁不止。三是私屠滥宰。少数屠宰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私屠滥宰和违法添加现象屡禁不止,“注水肉”、“病害肉”、“未经检疫检验肉”、“假冒牛羊肉”等问题屡清不绝;某些特种动物养殖区域,特种养殖动物非食用肉品的流向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四是区域隐患。一些相对集中的食品加工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区,不仅“潜规则”作祟,而且生产设施简陋、卫生不达标、原料无保障、成品不检验,区域性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这些都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2.4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多头管理、衔接不畅、职责体系不完善、基层基础薄弱等问题;执法队伍、执法装备、经费投入、技术支撑体系等严重不适应实际需要,法律、标准、制度相对滞后,亟需完善;实际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监管责任不落实、执法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的问题尤为突出。食品安全监管权因长期分散在农业、质检、商务、工商、食药监等系统中,责任不明且没有统一监管的体制饱受诟病。
3. 我国食品安全监走出困境的路径
3.1 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中国特色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要建设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因而,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就是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以人为本为核心,通过统筹兼顾之根本方法的科学运用,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就是要做到如下几点:坚持执政兴国的发展要义,确保人们食品数量安全;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确保人们食品质量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核心,确保食品安全人民共享。
3.2建立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参与机制
根据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一种社会事业,食品安全监管自然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必须借助于广大食品消费者的广泛参与。第一,培养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意识;第二,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第三,健全举报奖励以及维权保障机制;第四,建立公众意见建议受理专门机构。
3.3建立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体系
要建立特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首要而基本的任务就在于建立健全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体系。鉴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在论及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问题是,明确地将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作为健全公共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优化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配置,确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其次,明晰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加强监管机构之间沟通与协调;最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机构的监管效能。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对策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2008年发生了令全世界广大民众倍感震惊的“三聚氰氨”毒奶粉事件后,将食品安全指认为社会生活中最差一环的社会公众高达65.7%之多,在社会事务安全感排名中排在倒数第一。类似事件不断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对食品信心锐减。《2011—2012中國饮食安全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已有九成民众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八成民众对食品没有安全感。正是鉴于这一现实,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其他领导同志到中国农业大学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时明确强调,要“遏制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面对我国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进行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1.食品安全监管的含义
狭义上的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国家职能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对食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餐饮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广义上的食品安全监管是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单位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对食品链条进行监督治理。在此种含义中,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法律、文化、科技、管理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必须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全面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不断消除食品药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本文主要采用狭义上的食品安全监管概念。
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食品产业基础薄弱
从产业层次看,受生产力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量大面广,特别是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三小”单位所占比重较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食品产业层次不高,既不利于监督管理,也不利于培育品牌、提升竞争力。特别是随着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由于发展水平低、管理粗放、恶性竞争所导致的假冒伪劣问题屡禁不止,前整后乱、重复反弹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事故,轻则毁掉一个企业,重则毁掉一个行业。
2.2诚信环境尚需进一步规范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缺乏对产品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自律意识,面对市场诱惑和利益驱动,不讲诚信、见利忘义、蓄意造假、逃避监管,甚至少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违背法制和道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2.3重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根据实际工作掌握的情况,一些领域仍然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一是非法添加。如在辣椒粉、辣椒油、花椒等调味料制品中,用非食用物质“罗丹明B”染色;在畜禽饲养时添加“瘦肉精”类药物,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二是制假售假。一些农村集贸市场、边远地区、城乡结合部等地区,一些黑窝点、黑作坊制假售假、“山寨食品”屡禁不止。三是私屠滥宰。少数屠宰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私屠滥宰和违法添加现象屡禁不止,“注水肉”、“病害肉”、“未经检疫检验肉”、“假冒牛羊肉”等问题屡清不绝;某些特种动物养殖区域,特种养殖动物非食用肉品的流向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四是区域隐患。一些相对集中的食品加工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区,不仅“潜规则”作祟,而且生产设施简陋、卫生不达标、原料无保障、成品不检验,区域性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这些都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2.4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多头管理、衔接不畅、职责体系不完善、基层基础薄弱等问题;执法队伍、执法装备、经费投入、技术支撑体系等严重不适应实际需要,法律、标准、制度相对滞后,亟需完善;实际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监管责任不落实、执法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的问题尤为突出。食品安全监管权因长期分散在农业、质检、商务、工商、食药监等系统中,责任不明且没有统一监管的体制饱受诟病。
3. 我国食品安全监走出困境的路径
3.1 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中国特色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要建设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因而,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就是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以人为本为核心,通过统筹兼顾之根本方法的科学运用,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就是要做到如下几点:坚持执政兴国的发展要义,确保人们食品数量安全;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确保人们食品质量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核心,确保食品安全人民共享。
3.2建立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参与机制
根据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一种社会事业,食品安全监管自然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必须借助于广大食品消费者的广泛参与。第一,培养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意识;第二,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第三,健全举报奖励以及维权保障机制;第四,建立公众意见建议受理专门机构。
3.3建立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体系
要建立特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首要而基本的任务就在于建立健全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体系。鉴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在论及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问题是,明确地将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作为健全公共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优化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配置,确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其次,明晰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加强监管机构之间沟通与协调;最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机构的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