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权能分治”思想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xcatca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权能分治”思想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所提出来的关于国家政治权力的一种学说,它是对民权主义的又一大创造,其所构建的政治体制后来被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但随着“训政”的实施,“权能分治”思想中的“政权”与“治权”也已开始逐渐被国民党当局所控制,“权能分治”思想同样难以逃脱沦为南京国民政府实施一党专政工具的命运。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权能分治;政权;治权
  “权能分治”思想是孙中山先生国家政治权力学说中关于民权主义思想的又一创造。辛亥革命之后,1916年,孙中山在浙江省议会的演说中提出人民和政府的责任各有所属,“政府有政府之责任,人民有人民之责任”,这首次体现了区分政府和人民的责任的“权能分治”原则。孙中山在他192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文中提出:“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者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之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这是他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述“权能分治”的思想。
  孙中山先生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两部分,他认为:“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也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在我们的计划之中,想造成的新国家,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开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
  这样,国家的政治权力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政权”,或者称之为“民权”,简称“权”;一部分是“治权”,简称“能”。“权能分治”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万能政府,在人民掌握“政权”的前提下,把“治权”完全交给政府去行使,“如果政府是好的,我们四万万人便把他当诸葛亮,把国家的全权都交给他们;如果政府是不好的,我们四万万人便可以行使皇帝的职权,罢免他们,收回国家的大权”。
  孙中山将国家权力分为政权与治权两个部分,政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操之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罢免、创制、复决这四种程序,实现对于国家的政治权力。治权为政府处理公务的权力,亦即发挥“能”的必要条件。治权可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检察权。孙中山认为通过权能的分治,一方面使国家主权掌操在人民手中,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发挥高度的行政效率,同时又受到人民的制约。[1]权能分治的理论是后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制度的基础,但在实行中变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理论根据。
  1928年底,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北洋政府的在中国统治正式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按照孙中山在革命中所提出来的创建民主共和国的“三序方略”即按照军政、训政、宪政三步来完成建国大功的思想,此时的南京民国政府已经完成了“军政”这个阶段的任务,“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1928年底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自然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即训政阶段。
  1928年8月8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宣称依照孙中山遗教,颁布“训政”时期约法;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召开常务会议并通过了《训政纲领》,并由国民政府公布实施。该纲领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第二,国民党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国民政府总揽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第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并修正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2]
  国民党的《训政纲领》完全继承了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权能分治”的思想。其将政权与治权区分开来,国民行使政权即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以及复决权,而国民政府则总揽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以及监察权。然而由于当时国民自身的局限,国民需要在国民党的训练与引导之下逐渐实现自治,然后再实行“宪政”,国民党此时便需要将政权交还给人民,使人民的权力越来越大。
  从《训政纲领》中,我们可以发现国民党利用“权能分治”思想,将政权付托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将国民政府总揽执行的五种治权置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监督与指导之下。如此看来,《训政纲领》事实上已经将通过继承“权能分治”思想将政权与治权都最终集中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下,原来用于实施民主制度的“权能分治”思想现在已经被国民党的“继承者”们所利用与篡改,其已经开始成为国民党专政的一种工具。
  1931年5月5日,国民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训政时期约法》,并由国民政府明令公布。这部《约法》颁布了一些民主条文,如:“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依法享有平等、自由、财产等权利,在完全自治的县,还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除此之外,该《约法》还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3]此条规定与《训政纲领》中的规定相比,更是凸显出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意图与野心,因为《约法》在此处提到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而非“权能分治”之中的“政权”。从此处便可看出,虽然国民党在训政初期继承了孙中山的“权能分治”思想,但随着国民党一党专政局面的逐步形成,此时的国民党已经抛弃了“权能分治”思想的这一外壳,公然提出了所谓的“中央统治权”用来替代“政权”,原本只是领导国民行使“政权”的国民党现在已有一种反客为主的态势,开始直接行使中央统治权。
  除此之外,总揽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以及监察权这五种治权的国民政府也在训政时期逐渐沦为蒋介石装潢“民主”、粉饰独裁的点缀。国民政府委员会、国民政府主席以及行政院这些机关的职权都随着蒋介石个人的去留而变化,甚至是立法院也不过是作为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最高咨询机关而存在。由此可见,这种在“权能分治”思想之下所建立起来的五权分立体制最终也难以逃脱论为国民党专政工具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参见刘国新:《中国政治制度辞典》,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年,第412页。
  [2]参见张宪文、方庆秋等:《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03页。
  [3]参见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41页。
其他文献
【摘要】:《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是由理查德·科蒂斯担任编剧,迈克·纽厄尔担任导演,休·格兰特和安迪·麦克道尔出演男女主人公的一部小投入,大产出的英国喜剧电影。该电影在1994年上映后便在欧美票房中名列前茅,成为当时的卖座片。该电影的故事是发生在一连串的婚礼场面上,谈论人们的婚嫁与丧亡。本文将主要着眼点放在男女主人公的“性自由”观念上,通过描述男主人公查尔斯和女主人公卡里在初次见面后发生第一次性行为
期刊
【摘要】: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切入点。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本文将主要探讨微型实验在农村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型实验;农村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化学实验教
期刊
【摘要】: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
期刊
【摘要】: 英语学科作为高中必修课程的重点学科之一,学好英语课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国际化交际语言,对其日后的就业发展和深造学习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构建高效课堂,以获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果,是当前广大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大课题。文章通过对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以此为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尚书》《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经典的阅读品评,提炼总结出其中的“民本”思想。通过对“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辨析,得出二者是有本质差异的结论,进一步得出“中国自古以来具有民主思想”的观点是个伪命题。  【关键词】:民主;民本;君本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我国的权力结构、阶层结构等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旧的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的“一元化”的价值
期刊
【摘要】: 诗学与禅学的相互渗透,是千年之前佛种东传,并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糅合之后,所绽开的最绚丽多彩的花朵。不论是南禅宗的顿悟还是北禅宗的渐修,不论是机锋峻烈还是静默观照,禅宗对于中国古代诗歌都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唐朝重要的习禅诗人——王维为代表,试通过具体分析其诗歌中“云”与“月”的意象,进一步发现禅宗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的渗透,以及其具体表现为在艺术思维上对于
期刊
【摘要】: 建构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康德在哲学领域中发动了哥白尼革命,开创了建构主义传统,即主体所认识的是主体所建构的客体。随之经过黑格尔对康德进行了批判继承了建构主义理论,马克思赋予了建构主义的新的内涵即在马克思的视城中,主体的建构其实就是主体的生产劳动。皮亚杰进一步发展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
期刊
【摘要】: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变革中,党建工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贯穿整个过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拨乱反正,坚定的执行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道路,这样党建工作才能更加健康的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后,我国的党建工作从本质上产生了改变,这种变化的分析需要从内容与特征两方面进行总结。  【关键词】:新时期;党建工作;研究  党建工作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与
期刊
【摘要】: 秦及汉初的刑罚体系是文景刑制改革的基础,由主刑、辅刑构成,两种刑罚体系在社会不同层面,对维护秦汉统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秦及汉初刑罚体系主体的是主刑。  【关键词】:秦;汉初;主刑;死刑  在秦及汉初复杂的刑罚体系中,哪种刑罚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称为主刑,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比如“富谷至、韩树峰的观点,就会发现二者对于‘正刑’的特点的描述中,冨谷至强调独立性,而韩树峰强调刑名的‘正式’性,
期刊
【摘要】:本文重在探讨理学与宋代之前哲学思想的关系,以推理阐释的方式论证了理学是以孔孟的“人性伦理”为核心,参考老庄哲学的宇宙论与认识论为之作出了修正。  【关键词】:理学;孔孟儒学;老庄思想;融合;修正  宋明理学作为维护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在中国历史上粉墨登场并生生不息地演绎了七百多年绝非偶然。一切事物的发展皆有其运行规律,理学是在旧有思潮中孕育的,是“旧思想经全盛以后,如果之极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