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操”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的必学内容之一。《多种形式的爬行方法和游戏》是水平一阶段技巧单元内容标準之一,它的表现标准为“能说出所学的爬行动作的名称;能在游戏中,完成多种方式的爬行动作,如,模仿动物爬、不同身体姿势爬、不同方向的爬、合作爬等,至少会做4种以上爬行动作,并表现出动作的协调、快速、持久;练习积极、乐于尝试,表现出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说明:由于爬行是人的基本动作之一,是学生天生就会的技能,为此在本单元内容维度的构建中,没有设置“技术”维度的内容)。
一、“体能”维度游戏
游戏1:趣味爬。
游戏方法:用多种爬行方式沿图形爬行。
练习要求:以圆形为例,双手在圆内、双脚在圆外(图1-1)或同侧手脚在圆内、另一侧手脚在圆外(图1-2)爬行,膝关节不能触地。
设计意图:增强持续支撑的力量,发展动作的平衡性;学会利用图形、线条等环境进行不同形式的爬的游戏。
教学建议1:可用口令或音乐控制爬行速度。
教学建议2:可用字母、图形、线条等进行练习。
教学建议3:爬行距离可根据学生情况酌情选择。
教学建议4:可采用追逐、计时和比快等方法进行练习。
游戏2:“贪吃蛇”。
游戏方法:所有学生以仰卧的方式,用双手和双脚支撑,所有学生既是“蛇头”,也是“蛇身”,以仰卧爬行的方式进行游戏,“蛇头”用手触碰“蛇身”身体的任何部位,表示被“蛇头”吃掉,被“蛇头”吃掉的学生,就不能成为“蛇头”,就需跟随“蛇头”继续爬行,比比谁的“蛇身”长(图2)。
练习要求:被抓后要跟随“蛇头”一起爬行,“蛇身”不可断裂,不可相撞。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核心部位和上肢力量,提高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1:可用仰爬、俯爬的动作进行游戏。
教学建议2:爬行区域可逐渐增大,人数可逐渐增加。
教学建议3:“蛇头”可由多到少。
教学建议4:“蛇身”可从静止到移动。
游戏3:“聚宝盆”。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学生作为掷“宝”(羽毛球)者;1组学生作为收“宝”者。收“宝”者仰卧,双手双脚支撑于地面,身上放1个不容易掉落的容器,进行仰撑爬行,“收集”掷“宝”者投来的“宝”,收“宝”者以收的“宝”数最多者为胜,掷“宝”者以掷进容器的多者为胜(图3)。
练习要求:投“宝”距离不少于1m;掷“宝”者不能在同一个收“宝”者处重复掷“宝”;收“宝”者注意与其他收“宝”者的距离,如爬行相撞,2名收“宝”者分别减1分。
设计意图:提高爬行速度,发展动作的平衡性和灵敏性。
教学建议1:可在图形、字母、线条等区域内进行游戏.
教学建议2:爬行区域可逐渐增大,人数可逐渐增加。
游戏4:“打电话”。
游戏方法:划一个半径约3m的圆,圆上放有1~9的数字(可按顺序,也可打乱顺序),3~4名学生为1组,以爬行的姿势做好准备,待“开始”口令发出后,学生按照教师分别给出的数字顺序“拨”打电话,先“拨”完电话的学生为胜(图4)。
练习要求:不能相撞,如相撞,需返回原点重新出发;“拨”错号码需从第1位号码重新开始“拨”。
设计意图:提高爬行速度,增强爬行的持续性。
教学建议1:为减少错误,每名学生面前可放置电话号码卡片,方便学生查看。
教学建议2:电话号码的位数可逐渐增加,以拉长练习时间。
教学建议3:数字的摆放从有序到无序。
二、“运用”维度游戏
游戏1:“并驾齐驱”。
游戏方法:2名学生1组,相邻的腿固定在一起进行爬行,比哪组快(图5)。
练习要求:同组学生的节奏要统一。
设计意图:发展持续爬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起止点的距离逐渐加长,人数逐步增多。
游戏2:“兵来将挡”。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为2组进行比赛,通过爬行用手将球打进球门,进1个球得1分,最终得分多的组获胜(图6)。
练习要求:手拨球时,球不能离地;可用身体阻拦对手前进,不可冲撞对方;任何队员都不得进入球门前的白线内。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判断和反应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人数的多少可根据场地的大小确定,场地不宜过大。
游戏3:“前仆后继”。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为2组,每组以纵队的形式站位,听到口令后,各组第1名学生钻过“隧道”再绕过3个标志杆,返回与第2名学生击掌后到队尾,第2名学生再出发,以先完成的组为获胜组(图7)。
练习要求:不能碰倒标志杆、不能漏过标志杆。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强化规则意识。
教学建议:“隧道”的长度、标志杆的数量可逐渐增加。
游戏4:“你争我斗”。
游戏方法:2名学生腰间系同一跟橡皮带,背对背向前爬行,在规定时间内,先触及标志物者为胜(图8);都未触及标志物,为平手。
练习要求: 手、脚不能触碰橡皮带。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持续爬行和对抗能力。
教学建议:标志物间的距离可逐渐加长;爬行动作可手脚爬行、手膝爬行、肘膝爬行等。
一、“体能”维度游戏
游戏1:趣味爬。
游戏方法:用多种爬行方式沿图形爬行。
练习要求:以圆形为例,双手在圆内、双脚在圆外(图1-1)或同侧手脚在圆内、另一侧手脚在圆外(图1-2)爬行,膝关节不能触地。
设计意图:增强持续支撑的力量,发展动作的平衡性;学会利用图形、线条等环境进行不同形式的爬的游戏。
教学建议1:可用口令或音乐控制爬行速度。
教学建议2:可用字母、图形、线条等进行练习。
教学建议3:爬行距离可根据学生情况酌情选择。
教学建议4:可采用追逐、计时和比快等方法进行练习。
游戏2:“贪吃蛇”。
游戏方法:所有学生以仰卧的方式,用双手和双脚支撑,所有学生既是“蛇头”,也是“蛇身”,以仰卧爬行的方式进行游戏,“蛇头”用手触碰“蛇身”身体的任何部位,表示被“蛇头”吃掉,被“蛇头”吃掉的学生,就不能成为“蛇头”,就需跟随“蛇头”继续爬行,比比谁的“蛇身”长(图2)。
练习要求:被抓后要跟随“蛇头”一起爬行,“蛇身”不可断裂,不可相撞。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核心部位和上肢力量,提高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1:可用仰爬、俯爬的动作进行游戏。
教学建议2:爬行区域可逐渐增大,人数可逐渐增加。
教学建议3:“蛇头”可由多到少。
教学建议4:“蛇身”可从静止到移动。
游戏3:“聚宝盆”。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学生作为掷“宝”(羽毛球)者;1组学生作为收“宝”者。收“宝”者仰卧,双手双脚支撑于地面,身上放1个不容易掉落的容器,进行仰撑爬行,“收集”掷“宝”者投来的“宝”,收“宝”者以收的“宝”数最多者为胜,掷“宝”者以掷进容器的多者为胜(图3)。
练习要求:投“宝”距离不少于1m;掷“宝”者不能在同一个收“宝”者处重复掷“宝”;收“宝”者注意与其他收“宝”者的距离,如爬行相撞,2名收“宝”者分别减1分。
设计意图:提高爬行速度,发展动作的平衡性和灵敏性。
教学建议1:可在图形、字母、线条等区域内进行游戏.
教学建议2:爬行区域可逐渐增大,人数可逐渐增加。
游戏4:“打电话”。
游戏方法:划一个半径约3m的圆,圆上放有1~9的数字(可按顺序,也可打乱顺序),3~4名学生为1组,以爬行的姿势做好准备,待“开始”口令发出后,学生按照教师分别给出的数字顺序“拨”打电话,先“拨”完电话的学生为胜(图4)。
练习要求:不能相撞,如相撞,需返回原点重新出发;“拨”错号码需从第1位号码重新开始“拨”。
设计意图:提高爬行速度,增强爬行的持续性。
教学建议1:为减少错误,每名学生面前可放置电话号码卡片,方便学生查看。
教学建议2:电话号码的位数可逐渐增加,以拉长练习时间。
教学建议3:数字的摆放从有序到无序。
二、“运用”维度游戏
游戏1:“并驾齐驱”。
游戏方法:2名学生1组,相邻的腿固定在一起进行爬行,比哪组快(图5)。
练习要求:同组学生的节奏要统一。
设计意图:发展持续爬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起止点的距离逐渐加长,人数逐步增多。
游戏2:“兵来将挡”。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为2组进行比赛,通过爬行用手将球打进球门,进1个球得1分,最终得分多的组获胜(图6)。
练习要求:手拨球时,球不能离地;可用身体阻拦对手前进,不可冲撞对方;任何队员都不得进入球门前的白线内。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判断和反应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人数的多少可根据场地的大小确定,场地不宜过大。
游戏3:“前仆后继”。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为2组,每组以纵队的形式站位,听到口令后,各组第1名学生钻过“隧道”再绕过3个标志杆,返回与第2名学生击掌后到队尾,第2名学生再出发,以先完成的组为获胜组(图7)。
练习要求:不能碰倒标志杆、不能漏过标志杆。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强化规则意识。
教学建议:“隧道”的长度、标志杆的数量可逐渐增加。
游戏4:“你争我斗”。
游戏方法:2名学生腰间系同一跟橡皮带,背对背向前爬行,在规定时间内,先触及标志物者为胜(图8);都未触及标志物,为平手。
练习要求: 手、脚不能触碰橡皮带。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持续爬行和对抗能力。
教学建议:标志物间的距离可逐渐加长;爬行动作可手脚爬行、手膝爬行、肘膝爬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