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入 思辨 品评 拓引
语文课程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但常常发现课堂上的一些讨论、合作等方式还流于形式,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很少。在有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号令下被动地、机械地讨论、交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导入要求“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学语文。
如教学《小镇的早晨》一文,我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导入:“每天早晨,同学们都从不同的地方,或步行、或骑车、或乘车来校学习,谁能用简练的一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早晨如何?”学生稍作思考,有的说:“早晨的空气是多么新鲜!”有的说:“勤劳的人们在早晨真忙碌啊!”还有的说:“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它是多么的美好!”……我随即导入:“是呀,同学们心中的早晨都是非常美的,那么,《小镇的早晨》一文描述的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后肯定会有新的收获。”这样的导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学习《黄河的主人》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汹涌、浊浪排空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用讲述达尔文故事的方式导入,激趣、设悬……这样的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思辨要求“异”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的意义、情感和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及理解水平等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像的构建、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辨,各抒己见。在思辨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和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两小儿对太阳的认识不同发生争辩: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于是,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让学生就两小儿争论的问题充分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思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的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品评要求“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美妙,语言运用精妙,思想表达深邃,见解阐述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不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如在《黄河的主人》的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学生充分表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战心惊’这几个词就把黄河的气势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她不愧为我国的母亲河,我为此深感骄傲。”有的说:“文中的‘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了羊皮筏子漂浮在黄河上小而轻,让我们更感受到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面临的是怎样的危险,读后耐人寻味。”还有的说:“从坐在破浪前进的羊皮筏子上谈笑的乘客,我体会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理解了把艄公称作‘黄河的主人’的涵义。”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四、拓引要求“广”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可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改实践中,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
1.重视拓展延伸。如在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时,我把课堂变成《实话实说》的节目现场,通过采访由学生扮演的方博士、地质学家、水利局局长等,就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建设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以及引起水污染的原因,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使人文性与思想性得到统一。
2.注重课内外结合。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我让学生精读名著《水浒传》;学习《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搜集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阅读关于达尔文的故事集。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3.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我组织学生去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4.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我让学生在科学课上了解地球;在语文课上感悟:地球——我们人类母亲的美丽可爱,但又太容易破碎的特点;利用音乐课学唱《地球妈妈》,体会“妈妈”之意;通过开展班队主题中队活动,就怎样保护地球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这样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研究.
[2]小学语文教师.
[3]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入 思辨 品评 拓引
语文课程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但常常发现课堂上的一些讨论、合作等方式还流于形式,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很少。在有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号令下被动地、机械地讨论、交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导入要求“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学语文。
如教学《小镇的早晨》一文,我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导入:“每天早晨,同学们都从不同的地方,或步行、或骑车、或乘车来校学习,谁能用简练的一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早晨如何?”学生稍作思考,有的说:“早晨的空气是多么新鲜!”有的说:“勤劳的人们在早晨真忙碌啊!”还有的说:“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它是多么的美好!”……我随即导入:“是呀,同学们心中的早晨都是非常美的,那么,《小镇的早晨》一文描述的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后肯定会有新的收获。”这样的导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学习《黄河的主人》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汹涌、浊浪排空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用讲述达尔文故事的方式导入,激趣、设悬……这样的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思辨要求“异”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的意义、情感和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及理解水平等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像的构建、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辨,各抒己见。在思辨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和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两小儿对太阳的认识不同发生争辩: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于是,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让学生就两小儿争论的问题充分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思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的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品评要求“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美妙,语言运用精妙,思想表达深邃,见解阐述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不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如在《黄河的主人》的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学生充分表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战心惊’这几个词就把黄河的气势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她不愧为我国的母亲河,我为此深感骄傲。”有的说:“文中的‘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了羊皮筏子漂浮在黄河上小而轻,让我们更感受到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面临的是怎样的危险,读后耐人寻味。”还有的说:“从坐在破浪前进的羊皮筏子上谈笑的乘客,我体会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理解了把艄公称作‘黄河的主人’的涵义。”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四、拓引要求“广”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可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改实践中,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
1.重视拓展延伸。如在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时,我把课堂变成《实话实说》的节目现场,通过采访由学生扮演的方博士、地质学家、水利局局长等,就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与建设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以及引起水污染的原因,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使人文性与思想性得到统一。
2.注重课内外结合。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我让学生精读名著《水浒传》;学习《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搜集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阅读关于达尔文的故事集。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3.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我组织学生去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4.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我让学生在科学课上了解地球;在语文课上感悟:地球——我们人类母亲的美丽可爱,但又太容易破碎的特点;利用音乐课学唱《地球妈妈》,体会“妈妈”之意;通过开展班队主题中队活动,就怎样保护地球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这样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研究.
[2]小学语文教师.
[3]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