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网络普及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所涉及,人们对其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微型视频的使用对教学有很大影响。 它以其灵活的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的氛围,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79
微视频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工具,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可操作性强,受众广泛。同时,微视频和信息技术之间也存在共性,即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它。当教师使用微视频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以教材的内容为基础,挖掘教学中内容与微视频的契合点,使用微视频为学生呈现生动的内容。微视频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学生及时学到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而且生动的教学内容,更方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一步补充了信息技术教学知识。
1.微视频运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性
将微视频纳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微视频教学方法可以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微视频可以将信息技术教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记录为微视频课件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微视频各步骤的具体应用顺序和含义。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1]。其次,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要求之一。积极运用微视频教学指导,动员学生分析教学资源,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策略
2.1借助微视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纵观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先采用先講解后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与实践之间常常脱节。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实践学习中不同阶段实践操作的理论内涵,可以积极运用微视频实践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例如,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使用微视频通过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将书本的关键知识整合,并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使知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在学习“word插入图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插入图片边框”,“插入图片效果”和“插入图片板式”,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边框,不同的效果以及不同板式的word制作步骤与成品,借助微型视频将全面显展示给学生观看。通过丰富多样的word形式,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以掌握不同word作品的制作过程,从而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和word作品独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和文字。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添了色彩。
2.2借助微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客观地说,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主要基于教师的授课和传授知识。通常,教师会更加注意教材的讲解与演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小。教师单一的知识讲解,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将微视频的内容整合到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视频播放和讲解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在研究“信息的定义”时,教师可以避免传统的无聊教学方法,并积极地向学生提供“跟着贝尔的冒险”中走出“热带雨林中的必需品”的视频给学生看,并要求学生选择与外界联系的物品。通过视频显示,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通过有趣的微视频教学方法,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面对枯燥的教材内容时,也能更加形象生动理解,并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
2.3借助微视频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主观状态的表现,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下降。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微视频技术相结合,以在微视频教学中穿插信息技术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4]。如,在学习“ photoshop仿制图章”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消除海滩上多余的人?”任务是利用小组学习使学生能够解决小组中的问题并使用微视频技术展现“ photoshop仿制图章”的操作方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同时学生掌握知识,更能激发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灵感,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总之,微视频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率,促进初中教学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在使用微型视频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分析微型视频技术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展示微型视频的实际效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婉莹.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35(10):45-49.
[2]陈健平.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微视频的合理应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3):233-235.
[3]石靓. 基于微课教学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沈阳大学,2019.
[4]吴兴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视频的运用小议[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7):248.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79
微视频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工具,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可操作性强,受众广泛。同时,微视频和信息技术之间也存在共性,即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它。当教师使用微视频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以教材的内容为基础,挖掘教学中内容与微视频的契合点,使用微视频为学生呈现生动的内容。微视频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学生及时学到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而且生动的教学内容,更方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一步补充了信息技术教学知识。
1.微视频运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性
将微视频纳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微视频教学方法可以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微视频可以将信息技术教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记录为微视频课件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微视频各步骤的具体应用顺序和含义。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1]。其次,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要求之一。积极运用微视频教学指导,动员学生分析教学资源,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策略
2.1借助微视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纵观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先采用先講解后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与实践之间常常脱节。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实践学习中不同阶段实践操作的理论内涵,可以积极运用微视频实践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例如,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使用微视频通过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将书本的关键知识整合,并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使知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在学习“word插入图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插入图片边框”,“插入图片效果”和“插入图片板式”,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边框,不同的效果以及不同板式的word制作步骤与成品,借助微型视频将全面显展示给学生观看。通过丰富多样的word形式,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以掌握不同word作品的制作过程,从而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和word作品独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和文字。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添了色彩。
2.2借助微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客观地说,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主要基于教师的授课和传授知识。通常,教师会更加注意教材的讲解与演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小。教师单一的知识讲解,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将微视频的内容整合到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视频播放和讲解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在研究“信息的定义”时,教师可以避免传统的无聊教学方法,并积极地向学生提供“跟着贝尔的冒险”中走出“热带雨林中的必需品”的视频给学生看,并要求学生选择与外界联系的物品。通过视频显示,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通过有趣的微视频教学方法,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面对枯燥的教材内容时,也能更加形象生动理解,并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
2.3借助微视频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主观状态的表现,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下降。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微视频技术相结合,以在微视频教学中穿插信息技术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4]。如,在学习“ photoshop仿制图章”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消除海滩上多余的人?”任务是利用小组学习使学生能够解决小组中的问题并使用微视频技术展现“ photoshop仿制图章”的操作方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同时学生掌握知识,更能激发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灵感,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总之,微视频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率,促进初中教学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在使用微型视频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分析微型视频技术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展示微型视频的实际效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婉莹.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35(10):45-49.
[2]陈健平.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微视频的合理应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3):233-235.
[3]石靓. 基于微课教学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沈阳大学,2019.
[4]吴兴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视频的运用小议[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