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流转机制的探索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本,是农民财产的基础,也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权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流转机制,我们就此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针对我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就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流转机制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耕地面积40.62万亩,其中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39.09万亩,涉及承包农户17.87万户。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7.59万亩,涉及流出农户8.6万户,通过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面积15.31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87%。土地流转总面积持续扩大,至2017年底,预计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19万亩,通过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5.91万亩。
  (一)流转方式多样化。按土地流转形式分类,我市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四种形式。据统计,转包面积96358亩,占总流转面积的54.8%,是流转的主要方式;出租面积78843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4.8%;转让和互换面积666亩,占总流转面积的0.4%。
  (二)流轉主体多元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中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成了租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经营农业的一股新生力量。全市农户承包耕地流转中,流入农户及家庭农场的有115278亩,占总流转面积的65.6%;流入农业企业的有20351亩;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7443亩;其它流入的有12796亩。
  (三)流转期限有长有短。流转1年以下面积有25052亩,占14.2%;流转1-5年面积77759亩,占44.2%;流转5-10年面积34100亩,占19.4%;流转10年以上面积38956亩,占22.2%。可见,我市的土地流转期限多数处于短、中期,而长期(10年以上)的流转面积不到总流转面积的三分之一。
  二、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市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的提高,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农业区域特色进一步凸现。我市各地从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产业结构开始向粮经并重、多业并举的多元产业结构转变,按照布局区域化、产业特色化的要求,积极鼓励农村能人领办规模经营基地成为产业大户,兴办家庭农场,促进了农业自然人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催生了一大批规模经营业主,目前,全市已有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561家,覆盖蔬菜、茶叶、竹笋、果品、水产、畜禽、花卉苗木等特色主导产业。
  (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流转不但较好地满足了一些从事非农产业农户既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又不愿经营土地的要求,解决了土地季节性抛荒的难题,而且又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全市通过土地流转,形成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有8.8万亩。
  (三)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了增收渠道。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2016年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5.7万人,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4%,非农化率达到90%以上,33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就业,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至2016年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的2.86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流转主体缺位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加大。土地流转主体包括流出户和流入户。就流出农户而言,一方面,由于农民长期受农村传统思想及小农意识与恋土情绪影响,不愿流出。另一方面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低且定价机制不完善,受流转收益低的影响,不屑流出。就流入主体而言,一方面受经营分散性与规模化相矛盾的影响,难以流入。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受经营条件、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资本和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谨慎流入。
  (二)政策激励不够导致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我市政策上虽然对流出农户、委托流转的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行一定的奖补,但与临近的慈溪市相比,政策扶持力度差距甚大。就流出农户而言,政策激励较弱。农户承流转期限5年及以上,给予流出农户每亩200元补助;在流转期限内,以后每满五年,再给予流出农户每亩200元补助。就流入主体而言,辐射面过小。对流入主体没有具体补助,只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进行评选奖励。就委托流转的村而言,政策门槛过高。当年通过村签订流转合同,委托流转农户承包土地连片面积100亩(山区50亩)及以上,并及时调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的,给予委托流转的村每亩100元的一次性补助。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流转纠纷时有发生。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契约意识不强。尽管我市开发了土地流转网络系统,建立了余姚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管理平台,成立产权交易中心,把土地流转项目纳入其交易范畴,但在不少地方,仍有农民在亲戚、熟人、同村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往往通过口头协议、或私自订立的简单协议为主,容易引发纠纷。另一方面由乡镇政府引导推动的土地流转,通过村流转出租,尽管按照相关规定,参照相应格式,签订协议合同,但合同的某些细节还不够详尽,存在一些可能引起纠纷的潜在问题。
  四、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流转机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信号对稳定农民预期,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培育以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更多人才、资金、技术流入农村和农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已经不只是看流转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产生的多方面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土地稳定、有序、长远的流转。   (一)保障合法权益,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1.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土地流转的基础是农地产权必须清晰,确权登记颁证就是为了清晰产权。建议加速推进我市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通过权属调查、出台村级处置意见、测绘、核对签字确认、第一轮公示、第二轮公示、签订合同、颁证等一系列程序,全面完成全市260个村(社)的农村土地确权。只有完整的承包经营权,才能让农民放心地把土地流转出来,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2.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农民不愿流出土地除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外,更担心的是长久的保障,想要逐步改变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和保守的乡土观念,就要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离土”之后的顾虑,建议对流出土地的农民视同失地农民享受被征地农民的相关社保优惠政策。
  3.拓宽农民就业途径。土地流转之后,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建议积极利用自身的技能,合理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对仍愿意从事农业的农民来讲,建议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农民;对愿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来讲,加强技能培训及就业服务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二)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议在实施新科技、开发新产品、完善新工艺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对申报农业科技项目进行奖励;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等相关优惠措施,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等土地治理项目完善农田的沟、渠、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对那些相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信誉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贷款贴息补助。此外,探索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用地、用水、用电、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全方位扶持。
  2.优化金融信贷环境。推动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对接,建立融资协作长效机制,逐年增加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授信额度。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建议推进农合联实体化运作,积极推进承包经营权权能的实現,开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担保权能试点,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显化。
  3.拓展农业保险范畴。建议在我市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28个种类70个品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保险范围,增加保险品种,进一步拓宽农业保险的服务领域。同时建议在单独保险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三)规范流转行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1.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严格按照《农村产权交易操作手册》规范操作,凡是进行土地流转的双方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鉴证。对随意改变土地性质、破坏土地结构的行为不仅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进行赔偿,更要对照相关法律对责任人予以追究。
  2.提升中介服务能力。中介服务组织除目前的登记、咨询等常规职能之外,还需提升经营服务能力,逐步从简单的第三方中介角色转变成土地流转经营的角色。如中介组织直接与有意向流出土地的农户签约,支付流转费,再由中介组织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较高的村,根据需要可设立土地合作社,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
  3.健全流转调处机制。在建立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组织网络的基础上,加强与法院、信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起多部门协调解决流转重大问题的工作联动机制,并推动包括协商、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多渠道调处流转纠纷的调处机制不断健全。加强人员培训,实行调解员(仲裁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调解员(仲裁员)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的能力。(作者单位为余姚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其他文献
现代新型科技应用者的大量缺乏,也从侧面说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任务任重道远。就目前来说,高校的教育水平尚未达到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改革和创新是必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坚持“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教育理念。由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理论知识汲取和科研水平相较名牌大学学生差,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相较职业类学生也很差,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所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英语作为最常用的沟通交流工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大学英语是语言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具有十分積极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的成长,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文学渗透,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相关背景知识进行理解。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文学教育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苏州具有众多优秀的旅游资源,在旅游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开设高职导游专业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满足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对导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6年中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11%和13.6%,而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
期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如何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职业指导概念,对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工作现状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如何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期刊
在新的反腐败形势下,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整合,特别是从管理机制、实施机制以及资源等各个方面,进行更进一步协调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纪检监察和审计协同治理,将会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将进一步强化国家的治理体系。  一、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在腐败治理中的权责分析  政府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包括国务院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各个层级的部门,以及国有企业等。政府审计的内容主要是监督上述组织的财政收入和
期刊
为提升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率,通常会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定期对合作的酒店企业进行相关实习及了解,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然而效果仍旧不太明显,本文通过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完成多方共赢的目标;构建大型共享平台,有效促使校区合作的长期协作;改变传统的合作支持方式,为校企合作带来更为科学化的规范准则;优化校内教学建设场所的设施,提升酒店管理教学质量;创新教学课程,深化企业合
期刊
“城中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地域现象,是城市建设发展急剧扩张和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协调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障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由于其特殊性,改造困难重重,但只要能结合国情和相关实际,制定合理的法规与政策,保障村民利益,采用恰当的改造模式,一定能解决“城中村”问题,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健
期刊
目前,高校校园危机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工作者,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的紧密性,使得危机事件的发生前,往往是辅导员最先预感,发生后,辅导员通常为最先知情人,同时也是事件处理和善后的关键人物。因此,辅导员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对辅导员工作效率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危机事件概述  所谓危机事件,定义在高校校园内是指事件主体为学生,
期刊
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全市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基层党建创新,要求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繁荣“红色文化”。通过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新洲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本文拟论述武汉市新洲区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利用的解决对策,从而为形成新洲“红色城市”的新发展格局打下基础。  一、新洲红色文化的基本特点  我们传统的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发展了五千余年,可谓博大精深。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很多传统观念一直以来都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对人们日常生活与行为影响很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精神基础,能够为民族的发展与延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并且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传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也随之形成与发展而成,是一种有着稳定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