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为“中国好人榜”拍摄的蓝底免冠照上,86岁的方敬歪着脑袋,笑着露出一口补得横七竖八的牙,一头银发被打理得一丝不乱,身上的白色蓝条纹衬衣微微泛黄。
方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认真“打扮”过自己了。
26年前,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岗位退休后,方敬执意回到老家江蘇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宋庄镇,继续发挥余热,给当地的村里娃和乡镇公务员们免费上课。
方敬的家,有个雅致的别名——“景清书苑”,是用方敬恩师胡景清的名字命名的。“景清书苑”的门厅墙面上,挂着一排老照片,里面有胡景清、赵有权、沈尹默等人,他们都是方敬的老师。方敬说:“如果没遇到胡景清先生,我早就辍学了。”因此,尊师是他的家规。
高中时,因为家庭贫困,方敬只靠每天中午偷喝自来水充饥。胡景清发现后,让他每天陪自己吃中午饭,还包下了方敬的全部文具用品。高中生涯,他几乎都是靠老师这种无声的接济度过的。
胡景清对方敬的接济直接促成了方敬后来对260多名学子的资助。
1978年春,正在上海教书的方敬返乡,他被赣榆县宋庄镇乡村的贫困所震惊:宋庄仅有两间瓦房,没有门,多数人家用的都是芦苇编的席子。
从那年开始,他立志为家乡青少年教育尽力。为救助贫困学子,他多次往返于上海与赣榆。
上世纪80年代初,方敬以3万元成立奖学基金会。后来又在1993年于宋庄中学设立了“景清奖学金”,并陆续为学校赠书4000余册。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改变了宋庄镇很多渔业村盛行的“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短视观念,激发了四乡八邻重教尚学的热情,让这个1800人的村子走出了140多名大学生。
1998年初,67岁的方敬毅然返乡。除设立奖学基金外,他还通过多种形式救助了200多名贫困生。周围村民中,有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都会收到方敬送来的“贺礼”;谁家孩子面临因贫失学的困境,总能得到他的援助。
据不完全统计,方敬回乡定居的这些年里,用自己的积蓄资助贫困生、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已超200万元。
(摘自《中国青年报》)
【素材解读】
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方敬艰难的求学之路上有胡景清老师施以援手,更像是漫长的人生路上得到了恩师的言传身教。方敬继承了老师身上的师德,并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挥洒在教育事业上,尽己之力,穷己所能,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贫困学子接受教育。这是一种师德的传承,更是一种品德的弘扬。
【适用话题】
传承;感恩;教育;爱心;善良……
方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认真“打扮”过自己了。
26年前,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岗位退休后,方敬执意回到老家江蘇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宋庄镇,继续发挥余热,给当地的村里娃和乡镇公务员们免费上课。
方敬的家,有个雅致的别名——“景清书苑”,是用方敬恩师胡景清的名字命名的。“景清书苑”的门厅墙面上,挂着一排老照片,里面有胡景清、赵有权、沈尹默等人,他们都是方敬的老师。方敬说:“如果没遇到胡景清先生,我早就辍学了。”因此,尊师是他的家规。
高中时,因为家庭贫困,方敬只靠每天中午偷喝自来水充饥。胡景清发现后,让他每天陪自己吃中午饭,还包下了方敬的全部文具用品。高中生涯,他几乎都是靠老师这种无声的接济度过的。
胡景清对方敬的接济直接促成了方敬后来对260多名学子的资助。
1978年春,正在上海教书的方敬返乡,他被赣榆县宋庄镇乡村的贫困所震惊:宋庄仅有两间瓦房,没有门,多数人家用的都是芦苇编的席子。
从那年开始,他立志为家乡青少年教育尽力。为救助贫困学子,他多次往返于上海与赣榆。
上世纪80年代初,方敬以3万元成立奖学基金会。后来又在1993年于宋庄中学设立了“景清奖学金”,并陆续为学校赠书4000余册。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改变了宋庄镇很多渔业村盛行的“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短视观念,激发了四乡八邻重教尚学的热情,让这个1800人的村子走出了140多名大学生。
1998年初,67岁的方敬毅然返乡。除设立奖学基金外,他还通过多种形式救助了200多名贫困生。周围村民中,有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都会收到方敬送来的“贺礼”;谁家孩子面临因贫失学的困境,总能得到他的援助。
据不完全统计,方敬回乡定居的这些年里,用自己的积蓄资助贫困生、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已超200万元。
(摘自《中国青年报》)
【素材解读】
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方敬艰难的求学之路上有胡景清老师施以援手,更像是漫长的人生路上得到了恩师的言传身教。方敬继承了老师身上的师德,并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挥洒在教育事业上,尽己之力,穷己所能,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贫困学子接受教育。这是一种师德的传承,更是一种品德的弘扬。
【适用话题】
传承;感恩;教育;爱心;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