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中共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大力发展民族教育。高中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有效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使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这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抓紧抓好。通过高中思政课堂,在学校全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高中;思政课堂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族人民必须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对于大会上强调的精神,我们要用心领会,用力落实。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的新思路,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切实发挥好思政课在高中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创设情境,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堂
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高中政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是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经。
例如高一使用的《民族理论常识》,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关于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民族资料、了解民族风俗,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习内容转化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在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
对《民族理论常识》第一单元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各种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对民族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在课程刚开始,组织班级8名彝族同学穿着彝族服饰为我们表演了一段《七月火把节》的舞蹈,班级学生看得目不转睛,也逐渐融入了彝族人民的热情之中。紧接着班级里有10多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同学,分别让他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进行时装表演,台下热情高涨;最后,一名哈尼族同学还积极教其他同学学习哈尼语,整堂课笑声不断。
在课程教学中,善于结合学校及班级的实际情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乐读书,而且学生还能够在乐读的过程中对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得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步步深入人心。
在班级建设中,同一民族同学因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容易交流成为朋友,而班级中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同学,尤其是表现不太出色的同学,很容易孤立于群体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了一次民族风俗习惯大竞赛,要求说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看谁说的多,并要求说出形成原因。同学们积极查阅资料,甚至把自己不同民族的同学作为采访对象,盘根问底,同学们也通过这一活动增进了彼此了解,建立了友情,同时班级凝聚力也增强了。
二、整合资源,在综合实践体验中感悟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是由外化到内化的复杂过程,要把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民族团结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使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一些与民族团结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汉族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学生居住的地方,切身体会和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还可利用思政课自习时间,开展民族文化知识竞赛,通过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的开展,让学生在竞赛中收获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
三、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思路
为了能够进一步有效推进我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提高其实效性,我认为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组织开展教研组活动,提高民族团结融入課堂的实效性
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堂,需要创新和挖掘思政课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通过组织开展教研组教学研讨活动,最终形成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和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使得民族团结教育更加有效融入思政课堂。
(二)加强高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堂,其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重要性,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融入思政课,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一定程度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长期以来,国家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稳定,但客观地说,高中生们对一些政策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比如:与同学们关系密切的高考,对于少数民族同学给予加分优惠的政策,有些同学不太理解,就容易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同学认为不公平,甚至有些同学把少数民族同学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上也不愿意帮助;而部分少数民族同学则认为国家有优惠政策,在学习上不积极努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讲述民族政策内容时,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国家制定这些民族政策的初衷。同学们通过课后查阅书籍、上网调查、请教老师等途径,理解了“优惠政策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学之间的情谊。
我相信通过将民族团结教育知识融入思政课堂的方式,可以形成崭新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实践模式。立足学科教学,着力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会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高中;思政课堂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族人民必须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对于大会上强调的精神,我们要用心领会,用力落实。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的新思路,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切实发挥好思政课在高中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创设情境,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堂
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高中政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挖掘和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是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经。
例如高一使用的《民族理论常识》,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关于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民族资料、了解民族风俗,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习内容转化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在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
对《民族理论常识》第一单元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各种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对民族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在课程刚开始,组织班级8名彝族同学穿着彝族服饰为我们表演了一段《七月火把节》的舞蹈,班级学生看得目不转睛,也逐渐融入了彝族人民的热情之中。紧接着班级里有10多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同学,分别让他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进行时装表演,台下热情高涨;最后,一名哈尼族同学还积极教其他同学学习哈尼语,整堂课笑声不断。
在课程教学中,善于结合学校及班级的实际情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乐读书,而且学生还能够在乐读的过程中对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得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步步深入人心。
在班级建设中,同一民族同学因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容易交流成为朋友,而班级中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同学,尤其是表现不太出色的同学,很容易孤立于群体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了一次民族风俗习惯大竞赛,要求说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看谁说的多,并要求说出形成原因。同学们积极查阅资料,甚至把自己不同民族的同学作为采访对象,盘根问底,同学们也通过这一活动增进了彼此了解,建立了友情,同时班级凝聚力也增强了。
二、整合资源,在综合实践体验中感悟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是由外化到内化的复杂过程,要把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民族团结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使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一些与民族团结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汉族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学生居住的地方,切身体会和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还可利用思政课自习时间,开展民族文化知识竞赛,通过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的开展,让学生在竞赛中收获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
三、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思路
为了能够进一步有效推进我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提高其实效性,我认为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组织开展教研组活动,提高民族团结融入課堂的实效性
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堂,需要创新和挖掘思政课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通过组织开展教研组教学研讨活动,最终形成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和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使得民族团结教育更加有效融入思政课堂。
(二)加强高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堂,其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重要性,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融入思政课,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一定程度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长期以来,国家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稳定,但客观地说,高中生们对一些政策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比如:与同学们关系密切的高考,对于少数民族同学给予加分优惠的政策,有些同学不太理解,就容易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同学认为不公平,甚至有些同学把少数民族同学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上也不愿意帮助;而部分少数民族同学则认为国家有优惠政策,在学习上不积极努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讲述民族政策内容时,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国家制定这些民族政策的初衷。同学们通过课后查阅书籍、上网调查、请教老师等途径,理解了“优惠政策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学之间的情谊。
我相信通过将民族团结教育知识融入思政课堂的方式,可以形成崭新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实践模式。立足学科教学,着力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会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王伟.试论新形势下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7(4);
[2]周志华.怎样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的民族团结意识[J].今日民族,2019(3);
[3]龙成鹏.在德育课堂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初探[J].今日民族,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