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知识、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因而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组”或“问题链”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成知识、能力、情感三唯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怎么样的课可以称之为一堂好的政治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最基本的,整堂课应该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过渡自然,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课堂教学要环环相扣,怎样使作为“环”的课堂提问没有“缺口”,彼此相合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步:
一、首问激趣,注重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显然,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起始课中教师的开场白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到对这门课、对这位老师所上的课的兴趣;所以选择以什么样的背景作为设问的切入点,设问的角度、要求、层次如何适合教材和本课的特点,适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我们是需要花一些心思的。而这样的设问往往是具体的、直观的,或是学生有切身感受的,或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或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学生尚未关注到的。
在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的教学中,我考虑围绕近一段时间猪肉涨价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设计第一个问题,但是问题具体怎么问,从什么角度去设问,分几个层次?我都作了充分考虑。我把问题设置成两个环节。首先,从日常生活大家看到的感受到的“菜场上猪肉涨价”引起学生的注意:“我昨天去买菜,发现猪肉又涨价了,你们发现了吗?”学生一下子热闹开了:“我妈妈最近也经常抱怨猪肉贵”,“不仅猪肉涨价,鸡蛋也涨价了”,“政府已经出台政策了”。接着,以“猪肉涨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过渡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知识的迁移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认识水平的角度考虑应该是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中,主要揭示了商品、货币、价值、价格几个概念,尚未涉及到对于彼此之间关系的理解,所以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中再来回顾前面的知识,并试图引导学生建立某种关系,才会产生比较积极的效果,也为后面学习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
二、问有所思,关注生成
问题的设置要有思考的价值,不能一提就明,一问就清,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的空间,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价值,一旦问题提出,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不需要经过合作探究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样虽然也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问题脱口而出,异口同声地回答),但就其实际效果而言,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会给学生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切入,注意到问题的层次性、扩展性、迁移性以开启学生思维的窗户。
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又是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强大内驱力。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导引学生去思考、去发问,教学中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应加以点拨。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应当积极的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促进学习过程:“为什么?”“你的意见是什么?”“你怎么知道那是对的?”“如果……会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仔细地思考他们的每一个质疑。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主要注重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前面我们探讨的是教师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问题——最后得出某个认为满意的结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转换为:教师引起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共同探讨问题(教师发挥指导、导引作用)——最后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可能性,不一定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我们的关注点应该从“重视寻找答案”到“重视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发展评价,积极导引
在课堂上,对能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应予以肯定,特别是主动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要予以表扬。姑且不论对错,说出自己的观点是第一步,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也是学生愿意参与学习,对所学知识表现出兴趣的积极信号。如果我们第一次不予以肯定甚至是带有批评的倾向,那么以后再要这位同学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可能就很难了,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应该特别需要注意——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倾向教师都要注意观察,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只是对能够得出教师所认为的“正确答案”给予积极评价。当然对于学生回答中的错误部分也要及时地以比较合适方式指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就是在教学评价中的积极导引。
怎么样的课可以称之为一堂好的政治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最基本的,整堂课应该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过渡自然,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课堂教学要环环相扣,怎样使作为“环”的课堂提问没有“缺口”,彼此相合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步:
一、首问激趣,注重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显然,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起始课中教师的开场白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到对这门课、对这位老师所上的课的兴趣;所以选择以什么样的背景作为设问的切入点,设问的角度、要求、层次如何适合教材和本课的特点,适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我们是需要花一些心思的。而这样的设问往往是具体的、直观的,或是学生有切身感受的,或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或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学生尚未关注到的。
在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的教学中,我考虑围绕近一段时间猪肉涨价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设计第一个问题,但是问题具体怎么问,从什么角度去设问,分几个层次?我都作了充分考虑。我把问题设置成两个环节。首先,从日常生活大家看到的感受到的“菜场上猪肉涨价”引起学生的注意:“我昨天去买菜,发现猪肉又涨价了,你们发现了吗?”学生一下子热闹开了:“我妈妈最近也经常抱怨猪肉贵”,“不仅猪肉涨价,鸡蛋也涨价了”,“政府已经出台政策了”。接着,以“猪肉涨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过渡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知识的迁移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认识水平的角度考虑应该是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中,主要揭示了商品、货币、价值、价格几个概念,尚未涉及到对于彼此之间关系的理解,所以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中再来回顾前面的知识,并试图引导学生建立某种关系,才会产生比较积极的效果,也为后面学习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
二、问有所思,关注生成
问题的设置要有思考的价值,不能一提就明,一问就清,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的空间,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价值,一旦问题提出,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不需要经过合作探究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样虽然也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问题脱口而出,异口同声地回答),但就其实际效果而言,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会给学生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切入,注意到问题的层次性、扩展性、迁移性以开启学生思维的窗户。
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又是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强大内驱力。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导引学生去思考、去发问,教学中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应加以点拨。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应当积极的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促进学习过程:“为什么?”“你的意见是什么?”“你怎么知道那是对的?”“如果……会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仔细地思考他们的每一个质疑。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主要注重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前面我们探讨的是教师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问题——最后得出某个认为满意的结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转换为:教师引起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共同探讨问题(教师发挥指导、导引作用)——最后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可能性,不一定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我们的关注点应该从“重视寻找答案”到“重视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发展评价,积极导引
在课堂上,对能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应予以肯定,特别是主动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要予以表扬。姑且不论对错,说出自己的观点是第一步,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也是学生愿意参与学习,对所学知识表现出兴趣的积极信号。如果我们第一次不予以肯定甚至是带有批评的倾向,那么以后再要这位同学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可能就很难了,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应该特别需要注意——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倾向教师都要注意观察,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只是对能够得出教师所认为的“正确答案”给予积极评价。当然对于学生回答中的错误部分也要及时地以比较合适方式指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就是在教学评价中的积极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