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已逐渐由仅仅为面向就业服务,转变为既是学生走向职业岗位的桥梁,又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台阶,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强调了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在一些教师的身上仍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独立发展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满足于自己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辩论的机会。这怎么能谈得上学生个性、独立性、创新性的充分发挥呢?因此结合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节:
一、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开始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创造性,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之奇效。
教学过程中的导课艺术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例如我在《机械基础》这门功课的教学时,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的时候,由于前面的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多,对于计算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致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门课失去信心,因此在讲授了关于螺纹的种类、参数和标记方法后,即将进入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这一节的学习时,我没有开门见山地讲述螺旋传动的特点和种类,而是将实习车间的台虎钳、螺旋千斤顶搬进教室,这些在车间里工作在大家伙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并没有将这些常用的机械设备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题进行联系,当大家木然地看着这些设备的时候,我请几名同学到讲台上为同学演示怎样夹紧工件、怎样支架重物,这下同学们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后我让学生在演示过程观察主动件与被动件的运动过程,推导出做螺旋传动是两种运动的组合即移动和转动,然后再分别讲述传动的各种形式,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整节课也上得有声有色。因此,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开场白”,能较快地激发起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能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境界,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他们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二、用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问——回答”是知识和信息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向交流为主。在新的教学时期,着力研究改革课堂问答方式是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精神、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教师由以提问为主,转变为以解答学生质疑为主。目前,许多课堂教学虽然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但学生被动学习的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却相反,教师总是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要按老师设计的提问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学习。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呢?首先要改变老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教师应该从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撰写很多问题,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教师从主宰的地位上退下来,树立一种为学生学习排忧解难的“服务意识”。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先预习提出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法。有数据表明,如果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交往行为划分为“回答”、“提问”、“异议”、和“其他”四种,那么各类行为的频率是93.8%、2.7%1.7%1.8%。这表明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实质性”、“主动性”参与率很低,创新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三、利用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教师授完新课后,学生的课堂知识已由深变为浅,由难变易,但这时学生的知识是肤浅的。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了绕,余味无穷。而且,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逐渐分散。为此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巧设疑问、推波助澜、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这一节时,没有难以理解的理论和公式推导,学生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而没有钻研深思的气氛,课堂顿时显得冷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我将单缸内燃机搬到课堂,让学生亲自摆弄,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真正体会了分别以活塞、曲轴为主动件时的运动状态,同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不是固定滑道而是固定了曲柄或是活塞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机械运动呢?正是这个疑问为新授课打下了铺垫,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激发了兴趣。平淡的一节课,由于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要想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创新型教师。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志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在日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每一名专业老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的改造自己的知识领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切实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将技校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一、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开始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创造性,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之奇效。
教学过程中的导课艺术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例如我在《机械基础》这门功课的教学时,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的时候,由于前面的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多,对于计算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致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门课失去信心,因此在讲授了关于螺纹的种类、参数和标记方法后,即将进入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这一节的学习时,我没有开门见山地讲述螺旋传动的特点和种类,而是将实习车间的台虎钳、螺旋千斤顶搬进教室,这些在车间里工作在大家伙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并没有将这些常用的机械设备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题进行联系,当大家木然地看着这些设备的时候,我请几名同学到讲台上为同学演示怎样夹紧工件、怎样支架重物,这下同学们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后我让学生在演示过程观察主动件与被动件的运动过程,推导出做螺旋传动是两种运动的组合即移动和转动,然后再分别讲述传动的各种形式,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整节课也上得有声有色。因此,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开场白”,能较快地激发起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能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境界,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他们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二、用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问——回答”是知识和信息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向交流为主。在新的教学时期,着力研究改革课堂问答方式是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精神、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教师由以提问为主,转变为以解答学生质疑为主。目前,许多课堂教学虽然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但学生被动学习的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却相反,教师总是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要按老师设计的提问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学习。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呢?首先要改变老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教师应该从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撰写很多问题,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教师从主宰的地位上退下来,树立一种为学生学习排忧解难的“服务意识”。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先预习提出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法。有数据表明,如果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交往行为划分为“回答”、“提问”、“异议”、和“其他”四种,那么各类行为的频率是93.8%、2.7%1.7%1.8%。这表明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实质性”、“主动性”参与率很低,创新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三、利用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教师授完新课后,学生的课堂知识已由深变为浅,由难变易,但这时学生的知识是肤浅的。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了绕,余味无穷。而且,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逐渐分散。为此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巧设疑问、推波助澜、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这一节时,没有难以理解的理论和公式推导,学生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而没有钻研深思的气氛,课堂顿时显得冷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我将单缸内燃机搬到课堂,让学生亲自摆弄,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真正体会了分别以活塞、曲轴为主动件时的运动状态,同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不是固定滑道而是固定了曲柄或是活塞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机械运动呢?正是这个疑问为新授课打下了铺垫,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激发了兴趣。平淡的一节课,由于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要想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创新型教师。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志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在日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每一名专业老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的改造自己的知识领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切实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将技校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