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后进生,也就是不能达到规定的学业进度、从学习的行列中掉下队来的学生。既然是掉了队,自然还是有赶上的可能的,但是正如“滴水之冰非一日之寒”,掉队的局面往往也是长期的,这种滞后性不是一句“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可以一朝逆转的。面对后进生,首先得承认这个事实,接下来就要教师拿出一万两千分的耐心,做一项水磨工程——改造后进生。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并不愿在这样的学生身上花费太多气力,因为,教出优等生的老师可以名利双收,而改造一个后进生可能花费更多的气力,却不会给我们的老师带来社会效益。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充满希望和理想。”也许我们的教育还在屈从世俗的评估,羁绊于漂亮的升学率、优秀率而裹足不前。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之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说那些心存理想的孩子正展翅高飞,那么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就是在学海中折了翅膀。孩子身上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应是句空话。要放慢进程,降低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使这些本来就对学习有敌对情绪的学生喘口气再努力跟上,不致对自己失去信心。在对后进的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时,我发现善用语文对人的熏陶作用,在怡情养性的同时,还是可以激发后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为他们重新插上翅膀的。
具体思考如下:
一、边玩边学,兴趣优先
后进生之所以落在后面,很多时候是因为无足够的学习动力,缺少必要的学习毅力,视完成学习目标如登天。诚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还在不断探寻更能适合学生发展的通途,但更大程度上是为考试服务的课堂教学使得不少后进生从小学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厌恶字词句的讲解,拒绝单纯的读写背。要把这些厌恶课堂程式化学习的学生争取回来,就要在调动兴趣上下功夫——姑且称之为“玩转课堂”。
首先要改变常用的教师讲读为主的模式。虽然我和不少老师的看法相同:作为承载语言艺术的语文学科,最能体现语言魅力的还是当属讲授法,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教师用简约或隽永的语言,引领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但当回应教师反复启发的是一片死寂时,教师就应该考虑学生的精神状态。如果学生的耳朵已经习惯对授课语言呈半封闭状态,他们对外在刺激的感知更多表现为随机和无意识,那么就应该换一种方式刺激一下。所以对那些学生感到艰深的说明文,我喜欢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让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画,使学生精神稍稍振奋。多媒体教学不仅仅简化了教学环节、节约了时间,重要的是它吸引了学生哪怕三四秒的注意。学生在获得感官愉悦的时候,能多少注意到这里所要求的知识点;而且即便他们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在多媒体课件上获得相应的答案。答不出,读一读也是好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篇目都适用多媒体教学。对于需要在文笔和思想性上多作研讨的篇目,我更喜欢用讨论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小组讨论尤其可以让后进生在小范围的学习交流中动起来。
此外在课堂的控制上,针对后进学生易走神的现象,设计一些小插曲来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也很有必要。比如针对刚上课时班上很难迅速安静、进入状态的现象,可先用指名背诵、分类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很快紧张起来,避免
还沉浸在刚刚课间的嬉笑打闹中,借助集体活动的一致性使学生面貌一新。
二、借助各类活动,正确引导
不少后进学生虽然在学习方面逊色一些,但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尊心善加保护,更要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以自己的长处赢得尊重、重拾自信。日本女作家黑彻柳子在她的著作《窗边的小豆豆》里,就展示了这样一个事例:巴学园里每年都要搞一个特殊运动会,那些特别的比赛项目能巧妙地使身有残疾的孩子发挥出优势,赢得冠军。在后进班的教学中如果明知这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孱弱,还用同等严格的教学目标来衡量他们,显然是缺乏人情味的。如果能让那些对自己长久失望的孩子体会做好一件事的不易,让他知道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去坚持虽苦尤甘,那么对于健全他们的人格将是极重要的。涵盖在大语文这个命题下的很多语文活动,如书法、手抄报、模拟语言交际活动,都可以巧妙用来成为激发后进生那一点点自信的平台。
而且即便是后进生也有聪明伶俐的。他们基础差、习惯差,但反应和应变能力却不差,如果不加引导,聪明劲会用在不当的地方。为了给后进生正确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我常常挤出课堂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表现一下。比如针对学生怕背诵的心理,我喜欢要求在课堂上当场背诵,激励学生在同样课堂情境引导、同等熟悉程度下,争当“记忆王”。这就让后进生有了可以尝试公平竞争一下的愿望。此外对后进生一点点的突出表现,我都会郑重其事地予以放大表扬。比如一次仿写“A是一座金字塔……”,我要求三分钟时间当场“秀”一下个人的聪明才思。有几个后进生表现不俗,引得同学们投以赞叹的目光。我趁机要求其中一人将此次精彩发言摘录下来,粘贴到墙报上。这对少有表扬机会的学生是怎样的一种荣耀啊。
三、辨是非,轻松传道
语文好像从古开始,就把传道这副重担揽了过来。选录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从培养美好感情,到立志报国,也确实在力行这一点。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后进生由于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甚至奚落的位置,心理往往更易偏激。在语文学习中,一些明显带有传教意味的文章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学习时也就常带着挑毛病的心理。比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就有学生认定船长放弃求生是犯傻,是惺惺作态,班上立刻有怪笑应和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辨别美丑的能力。我安排学生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看那些自私的人们为了逃命使出的种种手段,看船长的指挥和殉职过程,看最后男主人公的自我牺牲……看完后再请学生思考喜欢谁、鄙视谁,道理不言自明。
对于后进的学生,我认为情感上应该怜爱,毕竟他们是走了弯路、迷茫中的孩子;而道义上我们应该促使他们辨是非,纠正他们的陋习应毫不含糊,当然方法上应当有策略。比如在讲读保护野生动物的专题前,就有学生提出:这种类型的作文写得太多,不想再写有关的活动练习,立即有人附和。我认同了他们的怨言,同意他们实在不想写可以不写。课堂上,我展示了精心准备的一系列图片和文字材料: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或憨态可掬或英姿矫健的形象,卢氏野马等野外放养的艰难历程,珍稀动物被捕杀还有被烹食的新闻图片,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特别是当最后出现法国小姑娘蒂米和她的野生朋友嬉戏的画面时,全班惊呼,艳羡不已。然后我问学生:对自己目前生活的环境还满意吗?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像蒂米那样的生活?一片静穆,那几个提议不写的也在思考。最后我布置学生可以写倡议书或出手抄报,也可以说出或画出自己理想的生活图景。因为是可以说出、画出,学生也不觉得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保护野生动物专题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四、表扬为主,要求不妨一降再降
后进生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没有明确的动力,个别学生更有“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不做作业不背诵”之意。对这样的学生,批评指责毫无效用。既然批评起不了作用,那就表扬吧,只要他有一点可取之处就大加表扬,千万别担心表扬坏了孩子,当然前提是他努力了。记得一次检查背书,一个上课从不认真的学生,拖到差不多最后才到我面前来背。糊里糊涂的他居然把还没学完的一课结结巴巴地背给我听!我耐心地听完了,然后避而不谈他的马虎,而是专门安排让他当着全班同学背了一遍。在同学们,尤其那些在班上还算拔尖的同学惊诧的目光中,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结果,他在第二天不但主动找我把背错的课文补背出来,还提出可以课堂背诵即将要学的新课文。
对于实在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我认为要求不妨一降再降。同样是背书,人家背三首古诗,你不行就背一首吧,实在不行就背你认为重要的那一句吧。这样再差的学生都可以做到,而且他也算对自己有了交代,这对学生完善自我人格也是不无意义的。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孔老夫子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殷殷期待。对学业暂时滞后的学生的语文教学,少一些对考分的苛责,多一些对人格的关注,发挥语文怡情养性的作用也许更有价值。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让所有的学生因教育插上自信的翅膀、创造的翅膀,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去追寻的。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充满希望和理想。”也许我们的教育还在屈从世俗的评估,羁绊于漂亮的升学率、优秀率而裹足不前。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之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说那些心存理想的孩子正展翅高飞,那么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就是在学海中折了翅膀。孩子身上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应是句空话。要放慢进程,降低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使这些本来就对学习有敌对情绪的学生喘口气再努力跟上,不致对自己失去信心。在对后进的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时,我发现善用语文对人的熏陶作用,在怡情养性的同时,还是可以激发后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为他们重新插上翅膀的。
具体思考如下:
一、边玩边学,兴趣优先
后进生之所以落在后面,很多时候是因为无足够的学习动力,缺少必要的学习毅力,视完成学习目标如登天。诚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还在不断探寻更能适合学生发展的通途,但更大程度上是为考试服务的课堂教学使得不少后进生从小学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厌恶字词句的讲解,拒绝单纯的读写背。要把这些厌恶课堂程式化学习的学生争取回来,就要在调动兴趣上下功夫——姑且称之为“玩转课堂”。
首先要改变常用的教师讲读为主的模式。虽然我和不少老师的看法相同:作为承载语言艺术的语文学科,最能体现语言魅力的还是当属讲授法,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教师用简约或隽永的语言,引领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但当回应教师反复启发的是一片死寂时,教师就应该考虑学生的精神状态。如果学生的耳朵已经习惯对授课语言呈半封闭状态,他们对外在刺激的感知更多表现为随机和无意识,那么就应该换一种方式刺激一下。所以对那些学生感到艰深的说明文,我喜欢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让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画,使学生精神稍稍振奋。多媒体教学不仅仅简化了教学环节、节约了时间,重要的是它吸引了学生哪怕三四秒的注意。学生在获得感官愉悦的时候,能多少注意到这里所要求的知识点;而且即便他们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在多媒体课件上获得相应的答案。答不出,读一读也是好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篇目都适用多媒体教学。对于需要在文笔和思想性上多作研讨的篇目,我更喜欢用讨论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小组讨论尤其可以让后进生在小范围的学习交流中动起来。
此外在课堂的控制上,针对后进学生易走神的现象,设计一些小插曲来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也很有必要。比如针对刚上课时班上很难迅速安静、进入状态的现象,可先用指名背诵、分类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很快紧张起来,避免
还沉浸在刚刚课间的嬉笑打闹中,借助集体活动的一致性使学生面貌一新。
二、借助各类活动,正确引导
不少后进学生虽然在学习方面逊色一些,但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尊心善加保护,更要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以自己的长处赢得尊重、重拾自信。日本女作家黑彻柳子在她的著作《窗边的小豆豆》里,就展示了这样一个事例:巴学园里每年都要搞一个特殊运动会,那些特别的比赛项目能巧妙地使身有残疾的孩子发挥出优势,赢得冠军。在后进班的教学中如果明知这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孱弱,还用同等严格的教学目标来衡量他们,显然是缺乏人情味的。如果能让那些对自己长久失望的孩子体会做好一件事的不易,让他知道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去坚持虽苦尤甘,那么对于健全他们的人格将是极重要的。涵盖在大语文这个命题下的很多语文活动,如书法、手抄报、模拟语言交际活动,都可以巧妙用来成为激发后进生那一点点自信的平台。
而且即便是后进生也有聪明伶俐的。他们基础差、习惯差,但反应和应变能力却不差,如果不加引导,聪明劲会用在不当的地方。为了给后进生正确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我常常挤出课堂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表现一下。比如针对学生怕背诵的心理,我喜欢要求在课堂上当场背诵,激励学生在同样课堂情境引导、同等熟悉程度下,争当“记忆王”。这就让后进生有了可以尝试公平竞争一下的愿望。此外对后进生一点点的突出表现,我都会郑重其事地予以放大表扬。比如一次仿写“A是一座金字塔……”,我要求三分钟时间当场“秀”一下个人的聪明才思。有几个后进生表现不俗,引得同学们投以赞叹的目光。我趁机要求其中一人将此次精彩发言摘录下来,粘贴到墙报上。这对少有表扬机会的学生是怎样的一种荣耀啊。
三、辨是非,轻松传道
语文好像从古开始,就把传道这副重担揽了过来。选录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从培养美好感情,到立志报国,也确实在力行这一点。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后进生由于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甚至奚落的位置,心理往往更易偏激。在语文学习中,一些明显带有传教意味的文章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学习时也就常带着挑毛病的心理。比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就有学生认定船长放弃求生是犯傻,是惺惺作态,班上立刻有怪笑应和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辨别美丑的能力。我安排学生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看那些自私的人们为了逃命使出的种种手段,看船长的指挥和殉职过程,看最后男主人公的自我牺牲……看完后再请学生思考喜欢谁、鄙视谁,道理不言自明。
对于后进的学生,我认为情感上应该怜爱,毕竟他们是走了弯路、迷茫中的孩子;而道义上我们应该促使他们辨是非,纠正他们的陋习应毫不含糊,当然方法上应当有策略。比如在讲读保护野生动物的专题前,就有学生提出:这种类型的作文写得太多,不想再写有关的活动练习,立即有人附和。我认同了他们的怨言,同意他们实在不想写可以不写。课堂上,我展示了精心准备的一系列图片和文字材料: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或憨态可掬或英姿矫健的形象,卢氏野马等野外放养的艰难历程,珍稀动物被捕杀还有被烹食的新闻图片,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特别是当最后出现法国小姑娘蒂米和她的野生朋友嬉戏的画面时,全班惊呼,艳羡不已。然后我问学生:对自己目前生活的环境还满意吗?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像蒂米那样的生活?一片静穆,那几个提议不写的也在思考。最后我布置学生可以写倡议书或出手抄报,也可以说出或画出自己理想的生活图景。因为是可以说出、画出,学生也不觉得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保护野生动物专题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四、表扬为主,要求不妨一降再降
后进生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没有明确的动力,个别学生更有“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不做作业不背诵”之意。对这样的学生,批评指责毫无效用。既然批评起不了作用,那就表扬吧,只要他有一点可取之处就大加表扬,千万别担心表扬坏了孩子,当然前提是他努力了。记得一次检查背书,一个上课从不认真的学生,拖到差不多最后才到我面前来背。糊里糊涂的他居然把还没学完的一课结结巴巴地背给我听!我耐心地听完了,然后避而不谈他的马虎,而是专门安排让他当着全班同学背了一遍。在同学们,尤其那些在班上还算拔尖的同学惊诧的目光中,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结果,他在第二天不但主动找我把背错的课文补背出来,还提出可以课堂背诵即将要学的新课文。
对于实在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我认为要求不妨一降再降。同样是背书,人家背三首古诗,你不行就背一首吧,实在不行就背你认为重要的那一句吧。这样再差的学生都可以做到,而且他也算对自己有了交代,这对学生完善自我人格也是不无意义的。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孔老夫子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殷殷期待。对学业暂时滞后的学生的语文教学,少一些对考分的苛责,多一些对人格的关注,发挥语文怡情养性的作用也许更有价值。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让所有的学生因教育插上自信的翅膀、创造的翅膀,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去追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