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由于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以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鲜明、具体、生动,就愈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想象,产生创新的“灵感”。例如,一年级的课文《鹅》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他们对古诗的语言尚不熟悉,很难通过语言领略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上这课时,教师及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设计。碧波荡漾,杨柳翩翩,几只白鹅在池水中不时昂首鸣叫,白色的身体轻快地浮动在碧波上,在清澈的池水中红色的脚掌悠然拨动着……诗句的朗诵又随着画面同步出现,声音和图像的结合演示着一种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展示“曲项向天歌”的画面,并对鹅的颈部进行特写:一只鹅反复地伸缩脖颈,这样重点词语“曲项”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学完古诗后,有的学生认为鹅“向天歌”是在招呼它的同伙,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只鹅在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些看法表现了一年级小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表明了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高潮。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由于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以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鲜明、具体、生动,就愈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想象,产生创新的“灵感”。例如,一年级的课文《鹅》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他们对古诗的语言尚不熟悉,很难通过语言领略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上这课时,教师及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设计。碧波荡漾,杨柳翩翩,几只白鹅在池水中不时昂首鸣叫,白色的身体轻快地浮动在碧波上,在清澈的池水中红色的脚掌悠然拨动着……诗句的朗诵又随着画面同步出现,声音和图像的结合演示着一种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展示“曲项向天歌”的画面,并对鹅的颈部进行特写:一只鹅反复地伸缩脖颈,这样重点词语“曲项”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学完古诗后,有的学生认为鹅“向天歌”是在招呼它的同伙,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只鹅在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些看法表现了一年级小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表明了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