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春节期间,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在山西平遥正式公演。此剧由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日前已完成试演,观众反映强烈。
晋商血脉情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与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沙俄,历时七年,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却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这是平遥城的仁德,也是山西人的仗义。
王潮歌认为,“剧本将着眼点放在了血脉的传承上,整个演出中,祖先的魂魄始终游荡在剧场里,让人不禁思考——这是真事,还是故事?平遥城告诉我们:这是真实的。而观众只看到了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情节都随着故人的离去,永远消失了。有时候,我们应该静下来想一想,我的祖先是做什么的?他们在哪里?他们会为了生下我殚精竭虑吗?在我的血脉里,也会流淌着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吗……您贵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姓氏,都有一个祖先。我们是否也想穿越回去,循着我们的根脉,看看我们生从何来。观众在看完演出、走出剧院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感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血脉感觉到光荣。”
剧场演出新形态——“情境体验剧”
“情境体验剧”是一个全新的剧种,表演方式非常奇特。王潮歌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这样去看一个演出,更像参观一个博物馆,或者说更像体验一回穿越。我们有时像—个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在一个又一个互不关联的场景中,我们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了故事倪端。”
“又见平遥”将观摩与表演的空间彻底击碎。剧场内部繁复和奇特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观众从不同的门进入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而表演者更深入观众中间,在观剧人群中往来穿梭,甚至与观众对话,让观众有机会成为戏剧的一部分。人们置身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会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新奇感受。“又见平遥”不同线路剧情展开次序不同,故事表现手法也不相同。也就是说,观众只看一次演出的话,并不能看完演出的全貌。
戏剧故事线索繁复、人物庞杂、场景多重,即使在固定舞台上,能将剧情叙述清楚,也需要相当的功力。而“又见平遥”却大胆的使用了“穿越”的手法。全剧使用大量的艺术语汇,戏剧、舞蹈、影像、音乐……制造奇特空间,希望观众能产生幻觉,穿越回100年前。的确,“又见平遥”剧场内部就像是一个“不确定”空间,此时与彼时、古代与今天、看见与想象、演员与观众……互相交织、彼此不分。观众似乎触碰到了一点,但却一直有一种“半悬空”的心态。慢慢的,似乎无法界定自己所处的空间。这里就像是一片混沌,一个被挤压、扭曲后的时间碎块。关在这个黑色的碎块里,什么都可能发生,“肯定”被不断模糊,“不确定”不断滋生。剧场中完全打破了你演我看的范畴,不单纯是与游客肢体上的互动,而是更重视心灵上的互动。王潮歌称:“这不仅仅是一次舞台演出的革命,更是艺术家的一次历险。诋毁不意味着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从诋毁开始的。”
演出新品牌——“又见”
十年来,王潮歌和她的搭档张艺谋、樊跃已共同打造了七个“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等,无一不是国内优秀的演出作品,仅印象丽江一个作品,2012年接待观众200万人,收入达4亿元以上,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不过,“又见平遥”没有再使用“印象”二字,主创人员中也不见张艺谋的名字。对此,王潮歌称:“张艺谋和我合作了10年。这次我们希望大家有一个具体的分工,比如这次是我王潮歌的主场,张艺谋不是导演了,也不是顾问了,而樊跃导演作为我的策划,跟我一起完成前期策划工作。但是导戏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这里。所以在未来,我们三个或许会有一个更明确的分工,他们叫‘体力分配’。这次他们俩‘轮空一回’,我也想轮空一回,10年了,每年一个戏,累得够呛。”面对和张艺谋“散伙”的质疑,王潮歌很干脆地回答:“当然不能了,还是一家子。”
而本次大型情境体验剧命名为“又见平遥”,而不再出现“印象”二字。对此,王潮歌解释说,“又见”是与“印象”并行的一个全新品牌,我们希望能够有不同的演出品种让大家欣赏,有一个是实景,叫“印象”;有一个是室内,叫“又见”!
王潮歌导演说:“做‘又见平遥’我挺害怕,因为步子有点大。人家说迈半步就叫胜利,迈一步就已经不错了,我觉得我迈了一步半,大了点。”让王潮歌如此忐忑的原因是,“又见平遥”与以往的“印象”系列有巨大的差别。此剧将传统剧场彻底解构,完全打破了观众席和演出区,也颠覆了观众的观剧心理。传统的戏剧是,每个人坐在那儿,演得好就鼓掌,演不好就不鼓掌。但是“又见平遥”,观众需要走着看,在行走的过程中,观众是自由的。这样创新的难度在于,导演能否把握观众的情绪,不仅看到,而且看懂;不仅看懂,而且被感动。这是一个巨大挑战。据悉,“印象平遥”已完成试演,观众反映强烈。有的观众含着眼泪看完整场演出,称这是近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作品。
再塑古城历史“印象”
山西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平遥古城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山西省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又见平遥”作为重大的文化项目,会在文化和旅游双方面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又见平遥”剧场是为这场大型情境体验剧专门设计、建造的,以黄土和瓦作为主要语汇,融传统与现代于—体,与2千多年的平遥古城遥相呼应,是“又见平遥”总策划樊跃与总导演王潮歌共同参与设计的。王潮歌导演形容剧场为:“就像是神仙吹了一口仙气,黄土下露出了房屋、人家。”为了保证平遥古城完整的美感,不抢古城的“风头”,“又见平遥”剧场地基下沉六米,采取了“下沉式”设计的原因,是为了从视觉上低于古城墙,表达了对这座千年古城的敬意。
“又见平遥”对于平遥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旅游的拉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一座2千多年的古城边上做这么一场演出,更有意义的在于,这样一个人人有着浮躁内心的年代,能够唤醒每个人对民族、对种族,对土地的眷恋。
“印象”系列演出是中国文化产业成功的范例。每个演出将给当地提供500到800入的就业机会,并有近10万人将从演出所产生的周际效益中获利。现在,“又见平遥”的成绩还是未知数,此剧将在这座剧场里循环上演,较之实景演出,会吸纳更多的观众观看。
晋商血脉情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与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沙俄,历时七年,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却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这是平遥城的仁德,也是山西人的仗义。
王潮歌认为,“剧本将着眼点放在了血脉的传承上,整个演出中,祖先的魂魄始终游荡在剧场里,让人不禁思考——这是真事,还是故事?平遥城告诉我们:这是真实的。而观众只看到了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情节都随着故人的离去,永远消失了。有时候,我们应该静下来想一想,我的祖先是做什么的?他们在哪里?他们会为了生下我殚精竭虑吗?在我的血脉里,也会流淌着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吗……您贵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姓氏,都有一个祖先。我们是否也想穿越回去,循着我们的根脉,看看我们生从何来。观众在看完演出、走出剧院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感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血脉感觉到光荣。”
剧场演出新形态——“情境体验剧”
“情境体验剧”是一个全新的剧种,表演方式非常奇特。王潮歌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这样去看一个演出,更像参观一个博物馆,或者说更像体验一回穿越。我们有时像—个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在一个又一个互不关联的场景中,我们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了故事倪端。”
“又见平遥”将观摩与表演的空间彻底击碎。剧场内部繁复和奇特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观众从不同的门进入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而表演者更深入观众中间,在观剧人群中往来穿梭,甚至与观众对话,让观众有机会成为戏剧的一部分。人们置身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会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新奇感受。“又见平遥”不同线路剧情展开次序不同,故事表现手法也不相同。也就是说,观众只看一次演出的话,并不能看完演出的全貌。
戏剧故事线索繁复、人物庞杂、场景多重,即使在固定舞台上,能将剧情叙述清楚,也需要相当的功力。而“又见平遥”却大胆的使用了“穿越”的手法。全剧使用大量的艺术语汇,戏剧、舞蹈、影像、音乐……制造奇特空间,希望观众能产生幻觉,穿越回100年前。的确,“又见平遥”剧场内部就像是一个“不确定”空间,此时与彼时、古代与今天、看见与想象、演员与观众……互相交织、彼此不分。观众似乎触碰到了一点,但却一直有一种“半悬空”的心态。慢慢的,似乎无法界定自己所处的空间。这里就像是一片混沌,一个被挤压、扭曲后的时间碎块。关在这个黑色的碎块里,什么都可能发生,“肯定”被不断模糊,“不确定”不断滋生。剧场中完全打破了你演我看的范畴,不单纯是与游客肢体上的互动,而是更重视心灵上的互动。王潮歌称:“这不仅仅是一次舞台演出的革命,更是艺术家的一次历险。诋毁不意味着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从诋毁开始的。”
演出新品牌——“又见”
十年来,王潮歌和她的搭档张艺谋、樊跃已共同打造了七个“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等,无一不是国内优秀的演出作品,仅印象丽江一个作品,2012年接待观众200万人,收入达4亿元以上,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不过,“又见平遥”没有再使用“印象”二字,主创人员中也不见张艺谋的名字。对此,王潮歌称:“张艺谋和我合作了10年。这次我们希望大家有一个具体的分工,比如这次是我王潮歌的主场,张艺谋不是导演了,也不是顾问了,而樊跃导演作为我的策划,跟我一起完成前期策划工作。但是导戏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这里。所以在未来,我们三个或许会有一个更明确的分工,他们叫‘体力分配’。这次他们俩‘轮空一回’,我也想轮空一回,10年了,每年一个戏,累得够呛。”面对和张艺谋“散伙”的质疑,王潮歌很干脆地回答:“当然不能了,还是一家子。”
而本次大型情境体验剧命名为“又见平遥”,而不再出现“印象”二字。对此,王潮歌解释说,“又见”是与“印象”并行的一个全新品牌,我们希望能够有不同的演出品种让大家欣赏,有一个是实景,叫“印象”;有一个是室内,叫“又见”!
王潮歌导演说:“做‘又见平遥’我挺害怕,因为步子有点大。人家说迈半步就叫胜利,迈一步就已经不错了,我觉得我迈了一步半,大了点。”让王潮歌如此忐忑的原因是,“又见平遥”与以往的“印象”系列有巨大的差别。此剧将传统剧场彻底解构,完全打破了观众席和演出区,也颠覆了观众的观剧心理。传统的戏剧是,每个人坐在那儿,演得好就鼓掌,演不好就不鼓掌。但是“又见平遥”,观众需要走着看,在行走的过程中,观众是自由的。这样创新的难度在于,导演能否把握观众的情绪,不仅看到,而且看懂;不仅看懂,而且被感动。这是一个巨大挑战。据悉,“印象平遥”已完成试演,观众反映强烈。有的观众含着眼泪看完整场演出,称这是近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作品。
再塑古城历史“印象”
山西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平遥古城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山西省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又见平遥”作为重大的文化项目,会在文化和旅游双方面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又见平遥”剧场是为这场大型情境体验剧专门设计、建造的,以黄土和瓦作为主要语汇,融传统与现代于—体,与2千多年的平遥古城遥相呼应,是“又见平遥”总策划樊跃与总导演王潮歌共同参与设计的。王潮歌导演形容剧场为:“就像是神仙吹了一口仙气,黄土下露出了房屋、人家。”为了保证平遥古城完整的美感,不抢古城的“风头”,“又见平遥”剧场地基下沉六米,采取了“下沉式”设计的原因,是为了从视觉上低于古城墙,表达了对这座千年古城的敬意。
“又见平遥”对于平遥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旅游的拉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一座2千多年的古城边上做这么一场演出,更有意义的在于,这样一个人人有着浮躁内心的年代,能够唤醒每个人对民族、对种族,对土地的眷恋。
“印象”系列演出是中国文化产业成功的范例。每个演出将给当地提供500到800入的就业机会,并有近10万人将从演出所产生的周际效益中获利。现在,“又见平遥”的成绩还是未知数,此剧将在这座剧场里循环上演,较之实景演出,会吸纳更多的观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