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名 伦 和:先秦儒家治世伦理的逻辑谱系——兼评陈继红著《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yjmhcaihio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基于《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一书,从先伦理学路径出发阐释先秦儒家治世之道的逻辑谱系,其基本要义在于:“分名伦和”作为先秦儒家治世伦理文化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儒家理论形态的知识理性。具体来说,“分”是生活世界的本体界定,治世之道的逻辑起点;“名”是价值世界的实践诉求,治世之理的德性归依;“伦”关注现实世界的普遍生活,治世之政的身份定位;“和”构成了理想世界的绝对精神,承载治世之道的知识传承。 Based on the book “ethics of pre-Qin Confucianism ” points “,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logical pedigree of pre-Qin Confucianism governing the world from its pre-ethics path. The basic meaning of it is: As a pre-Qin Confucian ethical and cultural design, with a rigorous logic system,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intellectual rationality. In particular, ”points “ is the logical definition of the noumenon of the life world and the path of governing the world; ”name “ is the practical appeal of the world of value, The universal life of the world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rule of governance of the world, ”“ and ”constitute the absolute spirit of the ideal world, bearing the knowledge inheritance of the rule of the world.
其他文献
以“不可能的应该”和“必要的恶”为核心要义的“肮脏之手”历来被视为政治和道德领域的经典难题。它集对错于一身的悖论特征以及述行不一致的特征都成为批评者诟病的对象。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伦理观所倡导的理性与伦理的异位和由此导致的种种危机的基础上,克服了后现代主义对“伦理”的单向度拒斥,认为必须以生态伦理转向实现对以往伦理
20世纪以来,西方伦理学方法发生了转向,一改近代以来理性主义伦理学方法,走向直觉主义、情感主义。当代美国齐名的道德哲学家罗尔斯与德沃金对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情感主义
美国当代女作家玛丽琳·罗宾逊的最新小说《家园》取材圣经的浪子回头故事,将家园模式书写为信仰与传统价值的物质载体,展现与现代理念的冲突与斗争,反映"流动的现代性"对固
按照结构主义的开创者阿当斯的观点,科学理论具有集合论谓词刻画的数学化结构,该结构可分为特征集合与预期理解的集合两部分。所谓理论还原就是两个理论“同构”。史尼德与斯
以赛亚.伯林的消极/积极自由二分法建立在一系列误解之上。一方面,即使我们接受伯林指派的观点,把自由价值当作一种具有内在善性的东西,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像伯林所希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全面运用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重塑了我们的文化形态。阿兰·科比认为,数字现代主义这一新的文化范式已取代后现代主义,成为新的
将信息论中熵的概念引入语言学,借助数学模型,通过对来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金庸、古龙小说语料的分析,对熵在语言本体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阐述和探索,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一
伽达默尔认为某个传承下来的文本成为要解释的对象,这意味着该文本对解释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理解一个文本就是理解文本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既不是古典哲学家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通过对建基于无政府主义的绿色政治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指出了绿色政治的缺陷和弊端,建议绿色政治采用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