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杂文小辑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t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
  周伟民
   防,最早的古义,是防水的堤坝,左边是个“阜”字,原义为土坡,右边一个“方”字,不仅取音,还缘于土坝多为方形,比较稳定,扎实之故。后来,古人为了抵御敌人的侵犯,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用土垒成城墙,为了抵御东南西北四方来敌,城郭一般都是四方形的,防的含义有了拓展,城市的防卫,又称为“城防”。对敌人的抵抗,又称为“防御”。预先做好防御的准备,就叫做“预防”。四面高墙,城门紧闭,应该是“固若金汤”吧!但是,守城的人,斗志垮了,人心散了,城池就难免被攻破!难怪人们经常感叹:“防不胜防”啊!
  管住月亮
  晨曦
   晚唐时期,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割据一方。在他管辖之内,灯油实行官府专卖。这样一来,其垄断收入自然全都流入李茂贞的腰包。油价居高不下,百姓连灯油都买不起了,于是就找来松明子,靠点这个东西来照明。
   时间一长,导致李茂贞专卖的灯油大量滞销。看着好端端的生意做不了了,李茂贞大怒,立即让人草拟法令,禁止人们使用松明子,违者严惩。他想这么一来,灯油的生意肯定会有所好转。
   有个叫张廷范的官员听闻此事,找到了李茂贞,他建议道:“光禁止百姓点松明子,恐怕还不完全管用,如果不把这个东西给禁止了,百姓照样不买灯油。”李茂贞忙问这是什么东西。张廷范表情严肃的指了指天说:“月亮!”李茂贞听罢自觉无趣,只得将禁令取消了。
   张廷范原本就是个艺人,被朱温看中,官至太常卿,史書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但他给李茂贞提的这个另类建议,却被时人记录了下来,并传诵至今。
  万物皆春人独老
  冉学鸿
   唐开元中,宫中有进献白鹦鹉,颇聪慧,洞晓言词,深为明皇贵妃所爱,皆呼为雪衣女。此鸟能背近臣诗,明皇下棋势颓,能受命替明皇乱棋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颇具人性。平日得在宫中饮啄飞鸣,不离屏帏间。一日,明皇校猎于殿下,贵妃置雪衣娘于步辇竿上,鹦鹉方戏于殿上,忽有鹰搏之而毙。二人叹息久之,瘗于苑中,立鹦鹉冢。吴伟业读史曾诗:“巧舌能言金锁爱,赐绯妒杀雪衣娘。”
   无独有偶,宋人《醴泉笔录》也有一则纪闻。唐末昭宗为傀儡皇帝,须看朱温眼色行事,身边少有亲信,后寡淡至以豢养猴子聊以度日。或因身边皆为耳目,可怜的昭宗皇帝只把此猴当作心腹,不仅给它穿以华服,更是加官进爵,还赐以封号。后来朱温杀害昭宗自己做皇帝,接见前朝臣子以示尊荣,学昭宗也将此猴引至坐侧,岂知此猴见龙椅上不是旧主,即刻弹起扑向朱温,撕其衣冠。朱温大惊,遂将此猴扑杀,在场唐之旧臣,无不愧怍。
   知堂书中曾有“踏青须带小鸡钱”的谚语,大意是说暮春田家伏卵哺雏,巷陌皆满,举步稍不慎,或伤微禽,便须给钱以偿。一幅春日闲长光景,物我两融,思之饶多情趣。万物皆有灵,草木亦知春,鹦鹉殒于能言,猴子伤在聪慧,然悲剧根源仍在于人。庚子春迟,生灵多艰,因此我们聊几则动物的事儿。
  理聊师
  陈菡
   网络新词语“理聊师”与“理疗师”谐音。有不少朋友将之误以为是在理发时为了让你办卡而一直跟你尬聊的理发师,实则不然。“理聊师”中的“理”不是理发的理,而是理会的理。
   该词形容的是,在社交聊天时秉持着一套以“理”为聊天原则的人群,主要表现有:你不理我时,我也不理你;你一旦理我了,那我就一直理你;我一直理你而你忽然又不理我了,那我就也不理你了。这段话有点像绕口令,但其中也包含着一点伤感和委屈。在聊天这件事上,“理聊师”们有着自己固执的小脾气。简而言之,理我就聊,不理就不聊。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这回事上变得越来越被动,人人渴望交流,人人又害怕失了那份“体面”,于是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理聊师”。
  寄人篱下
  冯磊
   在《随园食单》中,袁枚写道:“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这里,作者以物比人,把海参、燕窝比作庸陋之人。
   为什么说海参、燕窝是庸陋的呢?源于它们没有性情。海参、燕窝自身没有什么味道,吃到嘴里感觉还不如啃烤地瓜。所以,袁枚对它们评价很低。袁枚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袁枚,是以文人的眼光看待厨房里的一切啊。海参、燕窝不如豆腐,不如鸡鸭鱼肉——不知道那些口味刁钻的食神们听说了袁枚的观点,该作何等感想?
   借别人的渲染,成就自己的名声,是典型的欺世盗名。人,应该习惯站着,应该有自己的拿手本事。如果能站着并且把钱挣了,当然是一种本事。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精神独立,才是活着的第一要义。
  网红枷锁
  李雪琪
   有一些人,不会在奶茶店排两个小时队买一杯网红奶茶,也绝不会去网红景点来一趟“邂逅之旅”,他们对一切网红概念都敬而远之,甚至嗤之以鼻。但实际上,在某些时候他们也会下意识地随大流,这种行为被称为“隐形从众”。
   禁锢住现代人日常喜好的枷锁就是“网红枷锁”。人虽生而自由,却往往逃不脱这种“网红枷锁”,喜欢小猫小狗,但挑选的种类也永远限制在柯基和萨摩中;酷爱看书,挑选书的依据是各种流行书单;就连选购的产品,也是那些网红在直播里反复推荐的……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真正想特立独行的你,何不放下世俗的眼光,打破“网红枷锁”,实现真正的品位自由呢?
其他文献
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   “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郝铭鉴先生曾这样解释刊名的由来。今天,在我们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牢记他的谆谆箴言,多些“咬文嚼
期刊
近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假新闻也随情境变化衍生出新的变种。其中,有旅游博主发现自己的照片被移接成“广州女毒王”,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也有营销号被曝为吸引流量炮制数百篇“疫情下的××太难了”雷同文章。假新闻制造者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和信息不对称,贩卖、触发社会焦虑和恐慌,给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仔细分析疫情期间的假新闻,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以受众情绪为“杠杆”,通过触发情绪进行病毒
期刊
大学上古代文学课,是从先秦讲到清朝,然后讲时代背景、社会思潮、诗人诗作和文学史贡献。可是一般的读者不关心这些,他们想知道的是,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古人有没有遇到过,他们是怎么想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科技在变,但是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变,它们有关于人类的永恒,作为生命的背景始终存在,被一代代的文学作品描述、追问,供几千年后的我们阅读、欣赏。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我非常喜欢陶渊明。陶渊明可能是
期刊
工作室前年搬到现在这个地方,觉生寺旁边一个小楼的三层,正对着窗外一片玉兰的树梢,风景不错。   搬来后不久,也请了保洁的阿姨,早晚各来一次,收拾收拾办公室。时间久了,她和大家熟悉起来,小同事都叫她阿姨。我岁数太大,叫不出口,便称张老师或者张姐。   张姐很和善,也很热心,比如问她:“阿姨看到我手机了吗?”“哦,手机壳后面写着‘心忒累’的那个吧?在乒乓球桌上。”   “阿姨我茶杯找不到了……”
期刊
能睡也让人羡慕嫉妒恨死人。蘇轼被贬岭南瘴疠地,搁您,数羊,羊掉了几只;数钱,五十年前,有人借了你一毛钱;按头往墙壁上砸,砸没昏,砸更醒。经理骂了你一句,你一夜白头;领导将你一贬十八层,阁下不是一夜无眠,是一生无眠,夜夜数羊数钱,数不清世界欠你多少,空数牛羊到天明。   苏轼却睡得了: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心胸不阔达,睡觉都不行,欠你一升米,碎骂到六更。您
期刊
截至4月2日12时01分,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森林火灾明火终于被扑灭,转入清烟点、守余火、严防死灰复燃等工作。此次火灾共造成19名人员牺牲,其中包括18名扑火队队员和1名向导。目前,相关单位已为19名牺牲人员启动烈士申报程序。   2019年3月31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31名森林消防队员和地方干部群众在扑火行动中牺牲;一年后的同一天、同一个地方,又有18名地方扑火队员和1名当地向导不幸
期刊
“淡黄色长裙,蓬松的头发”,这是朋友用来形容我的微信头像的话。我的微信头像不是自己,而是我家泰迪犬的照片。它穿着衣服站在墙边,很像一个小女孩,尤其是眼神,流露出一种被惩罚时的哀怨。   上面的描写多少让人感到不适,因为对狗进行了过度的拟人化。但是,农业农村部一份新公布的文件,却多少支持了我这种做法。4月8日,该部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公开征求意见。在“说明”中专门提到: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
期刊
那时赵简子追得正紧,中山狼狂奔逃命,扑倒在东郭先生脚下。   “先生救我!”中山狼连磕三个响头,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   善人东郭先生恻隐之心一动,就像史书所载那样,把狼装在书袋里,蹲在路旁假装看书,直到把赵简子支吾向远方。狼先生伸个懒腰,首先感谢了老先生救命之恩,然后望着东郭咯咯笑起来,口水比断了线的珍珠流得还猛。   “你要……吃我?”   “不错!”   “我救了你的命,你竟恩将仇
期刊
默海利是我的房东。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儿子在巴黎成家立业。退休之后,为了便于和儿子一家相聚,他买下这套房子,和妻子住在这里。妻子去世了,他一个人在巴黎待不下去,于是出租了房子,回到佛罗伦萨。不过每年他都会来巴黎两三次,看他的孙女。每次来巴黎,他都提前跟我约好时间,到房子里来看一看。   他每次来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在沙发上坐一坐。我给他煮一杯咖啡,他就端着杯子沉默地坐着,眼睛里慢慢噙满了泪水。 
期刊
最早听到“门可罗雀”一词,是在十多年前,我去拜访一位任上时曾炙手可热、掌有实权的老人。我上门大大出乎他的意外,“门可罗雀”一词在他的谈话中反复出现。终而,问我有何事要帮忙,我忙摇手:没有,没有,仅是来看看。   我记下了这词,以及拜访时老人失落的神态。权为一时,人为一世,失落也正常。   弃去成语的本意,我突然想到门可罗雀的生态意义。门前如真能张网逮雀,不是件美好的事吗?雀多而趋于门前,才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