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情境表现性,适合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开展生动的课堂教学。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 问题情境 小学语文 有效性教学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是素质教育在小学实行中最重要一环。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体味的思维习惯。我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应以“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来引导,也就是有教师设问引导转变为学生主动提问。
问题情境是前苏联的问题教学理论的核心,它的具体含义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新的、主体所尚未具备的知识或动作的作业的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我的理解就是,问题情境的产生要有相关的催生条件,要求师生共同创造这样一种求之的情境,接下去的过程便应该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这些问题,以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已有的经验解决这些问题。简言之,问题情境在先,而问题体验在后,它们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步骤,只有先创设了这种情境,问题才能产生,有了问题,便要解决问题,于是就有了体验的过程。
那么,如何创设这种问题情境?如何完成这种体验呢?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具有独立审美能力的初级阶段,问题的引导是语文感受力提高的关键。
凡事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一定不会让自己的课堂死气沉沉、波澜不惊,他知道如何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它们的学习热情,他知道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的身心的极大满足和愉悦。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需要老师的智慧。上文说了,这种情境的产生需要有相应的催生条件,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急于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或想要解决别人难于解决的问题,于是这种情境相应产生。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就像章回体小说,只有当学生学生急于求知,他才能全身心投入,这就需要老师适当的渲染铺垫。比如在《两小儿辩日》中我们可以这样说:
你知道太阳离我们的距离么?谁告诉老师?
连孔子对这个问题都解释不清楚,同学们是不是比孔子还有学问?
对于这个问题,我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有没有同学能在两小儿的问题之上提出新的问题呢?
……
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学生有更高的期待。爱表现是人的天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课堂上要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心中有心潮,我们的任务是让它澎湃。
产生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加进去个人情感和经历的体验过程。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就是体验。学生体验着别人的体验,生成着自己的体验。学生的体验千差万别,就有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体验引领学生的体验,也许这个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问题,产生新的体验,在这种螺旋式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提升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积极的体验往往能让师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问题情境和问题体验不是油和水的关系,他们互相联系、互相推进,只要平时我们的头脑中有这样的观念和暗示,有意识地处理每个环节,那么一节好课的目标就不会离我们太远。记得在某个班的墙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条幅:“今天你问问题了吗?”当时看到感触颇多,觉得这个条幅中的“你”不单指学生,还应该包括授课的老师在内。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必须问问题,能问出问题,说明他们开动脑筋了,认真思考了,仔细专研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而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到学习没有兴趣,枯燥乏味,因此,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适当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同事给予适当地启发,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开展自由讨论,目的在于达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么做不但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在教学《太阳》这堂课时,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地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列尔耐尔曾经说过:“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谈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过程,由此他们就会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出性活动的经验”,可见这个“问”是多么的重要。拿课文理解来说,学生在读课文之前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杜克问题的兴趣更浓,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也会自然地产生一些疑问。例如,单词的发音和含义,文中句子的断句是如何划分的等。如果学生的头脑里有问题,那就说明学生已经动脑思考了,已经从被动的汲取知识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那么师生之间的这个“问”与“答”也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同时,老师单独给某个学生讲解与给全体学生进行讲解相比,单独讲解效果要更好,原因在于单独讲解更有针对性,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的疑问所在,快捷地切中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这个“问”不但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相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英姿.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
[2]王玉琼,钱月珍.巧设语文问题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育科研论坛,2009,(6).
[关键词] 问题情境 小学语文 有效性教学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是素质教育在小学实行中最重要一环。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体味的思维习惯。我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应以“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来引导,也就是有教师设问引导转变为学生主动提问。
问题情境是前苏联的问题教学理论的核心,它的具体含义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新的、主体所尚未具备的知识或动作的作业的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我的理解就是,问题情境的产生要有相关的催生条件,要求师生共同创造这样一种求之的情境,接下去的过程便应该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这些问题,以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已有的经验解决这些问题。简言之,问题情境在先,而问题体验在后,它们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步骤,只有先创设了这种情境,问题才能产生,有了问题,便要解决问题,于是就有了体验的过程。
那么,如何创设这种问题情境?如何完成这种体验呢?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具有独立审美能力的初级阶段,问题的引导是语文感受力提高的关键。
凡事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一定不会让自己的课堂死气沉沉、波澜不惊,他知道如何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它们的学习热情,他知道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的身心的极大满足和愉悦。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需要老师的智慧。上文说了,这种情境的产生需要有相应的催生条件,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急于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或想要解决别人难于解决的问题,于是这种情境相应产生。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就像章回体小说,只有当学生学生急于求知,他才能全身心投入,这就需要老师适当的渲染铺垫。比如在《两小儿辩日》中我们可以这样说:
你知道太阳离我们的距离么?谁告诉老师?
连孔子对这个问题都解释不清楚,同学们是不是比孔子还有学问?
对于这个问题,我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有没有同学能在两小儿的问题之上提出新的问题呢?
……
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学生有更高的期待。爱表现是人的天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课堂上要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心中有心潮,我们的任务是让它澎湃。
产生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加进去个人情感和经历的体验过程。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就是体验。学生体验着别人的体验,生成着自己的体验。学生的体验千差万别,就有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体验引领学生的体验,也许这个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问题,产生新的体验,在这种螺旋式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提升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积极的体验往往能让师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问题情境和问题体验不是油和水的关系,他们互相联系、互相推进,只要平时我们的头脑中有这样的观念和暗示,有意识地处理每个环节,那么一节好课的目标就不会离我们太远。记得在某个班的墙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条幅:“今天你问问题了吗?”当时看到感触颇多,觉得这个条幅中的“你”不单指学生,还应该包括授课的老师在内。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必须问问题,能问出问题,说明他们开动脑筋了,认真思考了,仔细专研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而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到学习没有兴趣,枯燥乏味,因此,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适当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同事给予适当地启发,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开展自由讨论,目的在于达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么做不但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在教学《太阳》这堂课时,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地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列尔耐尔曾经说过:“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谈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过程,由此他们就会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出性活动的经验”,可见这个“问”是多么的重要。拿课文理解来说,学生在读课文之前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杜克问题的兴趣更浓,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也会自然地产生一些疑问。例如,单词的发音和含义,文中句子的断句是如何划分的等。如果学生的头脑里有问题,那就说明学生已经动脑思考了,已经从被动的汲取知识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那么师生之间的这个“问”与“答”也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同时,老师单独给某个学生讲解与给全体学生进行讲解相比,单独讲解效果要更好,原因在于单独讲解更有针对性,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的疑问所在,快捷地切中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这个“问”不但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相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英姿.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
[2]王玉琼,钱月珍.巧设语文问题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育科研论坛,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