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其深刻的根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有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建构知识,并可以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再次,汉字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源生语境媒介。
【关键词】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认知特点;教学情境
一、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体性
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以学生记住汉字、背诵课文等要求为指导,学生的教学目标则以此为依据。在此情况之下,学生对汉字意义的理解,词语传达的含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等内容知之甚少。因此,学生汉语学习的成绩表现出明显落后的趋势。因此,学生对汉字本身的理解完全处于空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明显不足,因为新学习的汉字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和思维方式无法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2.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在考察期间发现,某小学三年级汉语言课上,教师在教授新汉字的过程选择的教学方法是:首先,将拼音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照着书本在黑板上将要学的汉字写出来;最后,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所要学习的汉字,重复朗读几遍之后就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后练习或者家庭作业,让学生自行完成。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较少获得“体验”
各民族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而民族地区文字的创造过程与汉字不同,汉字是表意文字,民族文字是表音文字,故民族地区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起点,不能简单的照搬汉族地区的教学模式。
4.汉语教学效果低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及由此萌发出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人的情感相联系,它表现在学习方面,使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以优先的关心注意,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和调动学习潜力,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定的满足和愉悦感。
二、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路径探究
当前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显示,汉语教学观念的改变与建构主义学习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汉语教学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性
为了提高汉语教学的效果,改善学生汉语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需要改变。汉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在强调工具性、兼顾人文性的同时,还要求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我们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陈旧、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要在理解和把握课标的基础上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汉语教学过程应创设真实情境,让民族地区学生获得“体验”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三)应充分利用媒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再现汉字原生语境
同时,建构主义者也认为,建构不仅仅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用这种种建构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他们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用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四)汉语教学应关照民族地区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习惯
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数千年的渊源。用汉字记载的浩瀚的典籍,为我们记录和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字不仅是历史文记载的工具,而且它本身为我们提供了大大早于历史文献的远古历史文化信息。汉字具有以下优势特征:一方面,汉字的象形象声象意之构造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它真实而又客观的反映当时代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成果;另一方面,汉字作为汉民族思维和焦距的书面语言符号系统,它包罗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映射社会文化的每一个细节,展示社会文化的多位层面。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汉字成为中国历史的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字能解读一部分文化史。
参考文献
[1][瑞典]让·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5]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6]Jonassen,D.H.A model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A]Proceedings of ICCE 97,1997
【关键词】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认知特点;教学情境
一、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体性
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以学生记住汉字、背诵课文等要求为指导,学生的教学目标则以此为依据。在此情况之下,学生对汉字意义的理解,词语传达的含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等内容知之甚少。因此,学生汉语学习的成绩表现出明显落后的趋势。因此,学生对汉字本身的理解完全处于空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明显不足,因为新学习的汉字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和思维方式无法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2.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在考察期间发现,某小学三年级汉语言课上,教师在教授新汉字的过程选择的教学方法是:首先,将拼音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照着书本在黑板上将要学的汉字写出来;最后,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所要学习的汉字,重复朗读几遍之后就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后练习或者家庭作业,让学生自行完成。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较少获得“体验”
各民族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而民族地区文字的创造过程与汉字不同,汉字是表意文字,民族文字是表音文字,故民族地区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起点,不能简单的照搬汉族地区的教学模式。
4.汉语教学效果低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及由此萌发出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人的情感相联系,它表现在学习方面,使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以优先的关心注意,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和调动学习潜力,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定的满足和愉悦感。
二、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路径探究
当前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显示,汉语教学观念的改变与建构主义学习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汉语教学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性
为了提高汉语教学的效果,改善学生汉语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需要改变。汉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在强调工具性、兼顾人文性的同时,还要求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我们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陈旧、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要在理解和把握课标的基础上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汉语教学过程应创设真实情境,让民族地区学生获得“体验”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三)应充分利用媒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再现汉字原生语境
同时,建构主义者也认为,建构不仅仅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用这种种建构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他们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用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四)汉语教学应关照民族地区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习惯
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数千年的渊源。用汉字记载的浩瀚的典籍,为我们记录和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字不仅是历史文记载的工具,而且它本身为我们提供了大大早于历史文献的远古历史文化信息。汉字具有以下优势特征:一方面,汉字的象形象声象意之构造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它真实而又客观的反映当时代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成果;另一方面,汉字作为汉民族思维和焦距的书面语言符号系统,它包罗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映射社会文化的每一个细节,展示社会文化的多位层面。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汉字成为中国历史的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字能解读一部分文化史。
参考文献
[1][瑞典]让·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5]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6]Jonassen,D.H.A model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A]Proceedings of ICCE 97,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