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一直没有终止过,但现实效果并不明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师对创新的认识、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课堂管理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端正创新认识;培养创新兴趣;区别创新行为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学校教育必须跟上这一时代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对这一课题作出自己的思考。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独立思考,我对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端正自我创新认识,实现正确引导
创新教育的培养需要正确的引导、示范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体、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勵学生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表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有关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新教材商榷余地较大,更要质疑。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其次是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加以解决,或用辩论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感性,发表独有的见解。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有意识地让学生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这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证的正、反意见等。
二、培养学生创新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学习要求严密的思维过程,这是很多学生不擅长的。所以,在许多学生的意识中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从而对数学学习抱以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我们有意识地把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可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生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区别课堂创新行为,注重有效管理
创新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多了。这本来是符合新课程计划的要求的,但是许多一线教师也发现一旦课堂实现“放开”,课堂管理就出现问题了。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可用一些表扬的语气词:“很好”“不错”……表示关注和赞许的字眼,学生获得老师的认可、支持、赞许可更加激发思维活动而产生兴趣从而维护和升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也要细心呵护。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冲动,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老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数学教育是引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大舞台,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我们才会真正地在学科教学中贯彻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端正创新认识;培养创新兴趣;区别创新行为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学校教育必须跟上这一时代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对这一课题作出自己的思考。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独立思考,我对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端正自我创新认识,实现正确引导
创新教育的培养需要正确的引导、示范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体、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勵学生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表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有关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新教材商榷余地较大,更要质疑。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其次是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加以解决,或用辩论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感性,发表独有的见解。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有意识地让学生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这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证的正、反意见等。
二、培养学生创新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学习要求严密的思维过程,这是很多学生不擅长的。所以,在许多学生的意识中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从而对数学学习抱以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我们有意识地把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可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生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区别课堂创新行为,注重有效管理
创新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多了。这本来是符合新课程计划的要求的,但是许多一线教师也发现一旦课堂实现“放开”,课堂管理就出现问题了。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可用一些表扬的语气词:“很好”“不错”……表示关注和赞许的字眼,学生获得老师的认可、支持、赞许可更加激发思维活动而产生兴趣从而维护和升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也要细心呵护。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冲动,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老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数学教育是引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大舞台,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我们才会真正地在学科教学中贯彻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