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东道国创新系统的影响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试图解释各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结构和制度框架,这些差异影响到一国从事创新活动的速度与类型,从而导致国家间经济表现的不同。但是,几乎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产生的同时,它就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R&D全球化与国家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东道国创新系统的影响,以便客观理解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作用,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区经济融合等问题。
  关键词:R&D;跨国公司;国家创新系统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7-0041-03
  
  20世纪80年代,以Freeman、Lundvall、Nelson和Edquist为代表的学者们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来考察创新的动态交互反馈过程,从而开辟了国家创新系统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试图解释各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结构和制度框架,这些差异影响到一国从事创新活动的速度与类型,从而导致国家间经济表现的不同。但是,几乎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产生的同时。它就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根据不同的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从而促使跨国公司R&D活动日益朝着全球化、分散化的方向发展。作为全球R&D活动的主要投资者、R&D成果的重要持有者,新技术最积极的采用者和技术扩散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的行为变化直接导致了全球R&D资源的重组和各国创新力量相对地位的改变,影响技术知识在东道国的开发、改进、传播和应用,从而对东道国现有的国家创新系统造成一定冲击。
  
  一、R&D全球化与国家创新系统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全球化对世界范围内技术革命与创新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技术创新国际网络的形成,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比如Ohmae在《无边界世界》中坚持国界正在三极地区“消失”。但是,大多数学者仍然主张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在经济和政治分析中是必不可少的,
  Porter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当地的经济结构、社会准则、历史文化等因素,全球化使国家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他指出,国家创新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运转状况势必受到国家间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考察国家创新系统。
  Niosi和Bellon的研究表明,全球创新网络是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国创新系统的开放程度和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通过技术模仿、扩散和转移可能会实现创新系统的趋同。但是,不同的国家资源察赋、不同的知识存量、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其最大的障碍。事实上,制度和机构对创新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至关重要,它们的一些特性阻碍了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形成。首先,每个国家的教育系统都有其独特性,即使高级科研人员与博士研究生在海外工作和学习,这种国际流动也不会在本质上影响国内学生的数量。其次,基础研究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公共部门。国际研究项目资金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的科研方向。最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金融政策、货币和贸易政策、法律及其他制度的改变是渐进的。基于上述原因,Gregersen和Johnson的研究发现,欧洲一体化进程并未减少国家创新系统之间的差异性,只有很少部分的创新系统在狭义上实现了融合。
  Freeman主张,尽管创新活动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加,国家和地区创新系统还是不可缺少的,任何公司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它们的创新网络。在外部的国际联系变得日趋重要的同时,国内教育系统、工业联系、科研机构、政府政策和其他制度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学者同意他的观点,并在研究中得出相似的结论。Mowery和Oxley在讨论战后东亚国家吸引内向技术转移时发现,国家创新系统通过培养技术熟练工人,提供优惠的经济贸易政策,保障并促进了技术转移的进行。Chang发现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系统构建国家创新系统,有效利用美国和日本的技术。使其半导体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Archibugi和Michie分析了技术全球主义和技术国家主义。他们认为在全球市场一体化中。国家经济行为的差异依然存在,旨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政府行为变得更加重要,全球化不会导致国家的终结。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国家创新系统的某些特点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但其他特点不那么容易转移,在短期内尤其如此。换言之,各国技术能力的建立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性。
  
  二、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东道国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跨国公司海外R&D活动对东道国的影响。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R&D机构不同,这些机构带给东道国的影响也不同。Ronstadt根据创新区位和海外技术创新的目标市场,将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分为技术转让单位、本地技术单位、全球技术单位和公司技术单位。每一种R&D机构与当地生产机构、科学和技术系统以及公司总部都有着不同的联系。技术转移单位主要与母公司保持技术联系。它们与当地基本上不存在技术联系。本地技术单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当地的科学和技术系统,用来设计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这种类型的R&D机构更注重同当地市场营销业务保持紧密的联系。全球技术单位和公司技术单位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科学和技术资源,由于这些资源只能在东道国内部获得,它们与当地保持着很强的技术联系。
  相类似地,Pearce认为,技术支撑型试验室带给东道国的影响是短期的和静态的。它的运行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使消费者获益。但由于技术支撑型实验室基本上依赖于母公司来获取技术,它不可能为当地生产部门提供学习更多专门技术的机会。当地一体化实验室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新产品,并且可能开辟新的出口机会,与母公司的技术联系有助于技术人员对整个创新系统知识的掌握。国际互联型实验室从事更多的基础研究,但东道国的生产和市场营销运行可能不会获益于这些创新活动。
  根据Dunning的研究,关于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东道国的影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跨国公司R&D投资通常有利于增加东道国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增加东道国的技术创新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东道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东道国技术的出口等等。另一种观点认为,跨国公司R&D活动主要是为了接近当地的R&D资源,造成人才等科技资源流向跨国公司,减少了东道国企业R&D资源的使用,从而对东道国的创新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Reddy结合跨国公司在印度R&D投资的具体情况,认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R&D活动通过某些途径增加了东道国的创新能力。这些途径包 括:为东道国带来新的设备和全球知识网络:为当地大学新增了研究设备;给东道国的科学家带来“商业文化”的理念;增强了东道国科研人员的应用能力。跨国公司R&D活动也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跨国公司高薪诱导及激励政策下,大批优秀技术人员流向外资企业,造成国内企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另外,跨国公司R&D投资可能会制造一些所谓的“高科技孤岛”。这些领域一般很少有知识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不过Reddy认为,由于知识和技能不会长时间孤立。随着人才的流动和在本地材料的采购,这些知识最终会扩散到当地经济中。因此。跨国公司R&D活动给发展中的东道国带来的有利影响大于其不利影响。
  
  三、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东道国创新系统的影响
  
  Caves将跨国公司的进入对东道国产生的外溢效应区分为生产率外溢和技术外溢。生产率外溢是指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引起当地市场竞争的加剧,而竞争的加剧必然使一部分效率比较低下的企业被淘汰,从而使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所改善。技术外溢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R&D行为,导致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产品技术、管理技术和研发能力非自愿地向东道国企业扩散,进而促使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通常,技术外溢与生产率外溢是并存的。Caves根据技术扩散对当地企业的不同影响,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将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分为3类:一是在本来存在强大进入壁垒的行业,由于跨国公司的强行进入,使东道国资源配置的垄断性扭曲得到纠正,从而改善其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跨国公司的进入给当地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和示范效应,刺激本地企业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技术与研发投资,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三是由于竞争、反复模仿或其他原因,跨国公司的进入将加快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速度,
  Blomstrom等人指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生产率外溢效应。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学习和模仿跨国公司的技术、雇佣被跨国公司培训过的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二是竞争压力效应。跨国公司的进入会给当地企业带来很多压力,迫使它们引进、采用和开发新技术,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三是市场开拓效应。与跨国公司有联系的当地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国际市场。另外,跨国公司拥有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其所收集的国际市场信息等,也可以为当地市场所利用。此外,Wang和Blomstrom、Perez对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形式做了更加详细的分类。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东道国创新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6个途径:
  第一。示范或模仿效应。这两种外溢效应非常接近,前者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运作与活动所产生的示范或演示效应,后者是当地企业主动学习或模仿所产生的效应。学习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跨国公司的R&D机构进入后,当地企业和科研机构多了一条学习渠道,并通过与跨国公司的技术交流学习先进的科研管理手段,推动本国创新系统的发展。
  第二。竞争效应。这一效应多发生于同一产业内各厂商之间,一些效率不高的当地企业迫于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不断投资新技术来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跨国公司为了维持对当地企业的技术比较优势。持续引入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导致新一轮的技术溢出。由于本国企业是东道国创新系统的主体,这样,东道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将得以改进。
  第三,合作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与东道国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可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竞争力。例如,跨国公司在一些科技实力和人才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从事面向本地或全球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对跨国公司而言,能够利用当地较高水平和相对较低成本的科技人才,并近距离地观察当地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进行针对性研发:对东道国而言,引进了跨国公司的研发模式,培养了国内的研发人才,提高了研发能力。
  第四,关联效应。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的活动中,必然与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发生后向关联,而与销售商等下游企业发生前向关联,这种关联效应客观上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例如,跨国公司对为其提供零配件的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咨询,从而提高它们的技术水平。
  第五,集聚效应。某一产业的R&D机构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信息,就能形成一个创新网络,比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都是软件行业技术创新的集聚地。一般说来,跨国公司选择在东道国科技基础较好的区位设立R&D机构。如果东道国加强引导,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国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地方设立R&D机构,有可能形成区域性的产业技术中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此进行R&D活动,从而提高本国创新系统的效率,并对其他区域的创新系统产生示范作用。
  第六,人才资本外溢效应。跨国公司具有的竞争优势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到设备和技术上,因此,跨国公司要有效运转东道国的投资项目,必定要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随着东道国经济发展和当地企业的成长,人才在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的流动成为必然。这些人员将在跨国公司学习到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带回本国的企业或研究机构中,提高了本国的创新能力。另外,跨国公司对其内部雇员的培训内容和方法,也可为东道国提供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郭士琪)
  [1]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2] NIOSI J, BELLON B. The global interdepende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evidence, limits, and implications [J]. Technology in society,1994,16(2): 173-197.
  [3] FREEMAN C.The '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 in histori- cal perspective [J].Cambfidge journal of economies,1995,19 (1): 5-24.
  [4] ARCHIBUGI D, MICHIE J. Technological globalisation or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J].Futures, 1997,29 (2): 121- 137.
  [5] RONSTADT R. Researoh and development abroad by U.S. mtddnationals[M].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7.
  [6] CAVES R E. Muitinadonal firms,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 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J].Eeonomiea,1974,41 (162):176-19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企业贷款市场和农户贷款市场不同的竞争类型,分析了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农村合作机构不同的定价行为;提出了放开农村合作机构利率上限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贷款利率;上限;农村合作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50-02    2004年10月28日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通知》(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董事长和CEO两职合一、董事长和董事会持股比例、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是否合一对公司绩效无显著影响。董事会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董事长持股比例、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总和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关键词:董事会;股份比例;公司绩效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03~2008年间发生大宗股权交易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事件124起作为样本,就我国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等因素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获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成负相关关系;两权分离度越高控制权私有收益也越高,终极控制权对私有收益的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丰富了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现金流权;终极控制权;两权分离度  
期刊
摘要:近年来,保税物流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化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保税物流企业的重视,而货主更是把是否支持信息化管理做为选择物流服务提供者的一项基本要求。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保税体系基本形成,但保税物流信息化建设尚处于空白状态。为此,必须加快电子口岸、保税物流信息化平台、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保税物流监管体系信息化、保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保税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期刊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会推动或制约经济发展,本文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views5.1计量软件,对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低。因此,调整兵团产业结构时,首先,充分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其次,通过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动工业化,加快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最后,在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
期刊
摘要:用单一的人口指标衡量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性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本文采用数量方法对河南省城市用地规模发展做了一些探索,综合考虑到城市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社会条件三方面的发展,并对其用地规模效果做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动态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1-0016-03    一直以来,我国的土地调控政策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然会占用一部分土地,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来提高耕地质量及数量,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以保证建设的同时又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耕地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1-00
期刊
摘要:现阶段,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家宏观调控的环境,如何采取有效对策,达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的目的,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企业对策的运用,是建立在综合分析我国宏观调控经济形势和格局的基础上,以便达到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宏观调控;流动性过剩;企业文化体系;内部控制  作者简介: 彭勇(1971-),男,中国石油广东中山销售分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
期刊
摘要:我国入境旅游需求近年来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明显波动。最近国外学者开始借助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其波动进行定量分析,这对于我国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及措施,提高旅游预测的精确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建立单变量ARIMA-C;ARCH、ARIMA-EGARCH以及多变量CCC-GARcH模型对我国8个国际旅游主要客源国1990年1月-2006年12月入境客流量及其增长率序列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期刊
摘要:当代世界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新语言进入千家万户,而国际品牌则超越了民族文化障碍,以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吸引着全球的消费者。开放和竞争的世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品牌的世界。品牌是公司宝贵的资产,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的多,而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以品牌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机制;市场营销战略重心已转向品牌的管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