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是人们从文本中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领悟教材内容的得力助手。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出新理念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肤浅做法。
1 巧设思维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很复杂,情绪变化也很不稳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莫名的尴尬,如课下侃侃而谈的学生,课上却启而不发;十分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却对课文无动于衷。原因何在?他们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培养各种能力从何谈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巧设思维情境,激起学生产生疑惑、惊奇、诧异的动机,进而产生一种积极阅读的愿望。比如讲授散文《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一边在优美音乐声中朗诵,一边播放“雪夜景色图”,设计“听了这篇散文,你想说点什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入“雪夜”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打开学生话匣,触发情感,积极地去欣赏作品。
2 注重读说,珍视感受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本语言。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要通过阅读来完成。但现在的阅读课堂,因为学生读得太少而产生对课文印象不深,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时有发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给学生读。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必有顿悟,这样才可以解决教的问题。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律诗就可采用“吟读→译读→背读→说读”的教学方法,将“读”作为古代诗词教学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韵律中感悟古诗词的真谛。
学生充分阅读文章后,心中肯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感触,比如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诗句、段落等急于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抓住时机把发言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如教读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后放手让他们谈谈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结合生活实例谈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便驾驭课堂,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质疑解惑,增强自信心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人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质疑的个性。语文阅读教学应本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的理念,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并且要会质疑,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既是“麻烦”的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去收集和整理信息”。在问题浮出水面后,不能由教师包办解决,仍要放手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知信息去分析和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推动学生智慧活动的深入进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对自己学习的信心。
比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作者背景的了解是深刻领会诗文内涵的基础,学生应学会质疑:为什么那个时代,那种背景下作者会创作那样的作品?这样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相互探索,解决疑难,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授人以渔,实现自主学习
叶圣陶有句名言叫“教是为了不教”,导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最终达到不教。首先,教师要“导读”,即明确学习目标,揭示重难点,使学生在阅读时不至于偏离轨道。其次,教师要“导疑”。对初中的学生来说,自己去探究并提出问题,有时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阅读文章,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指导学生会疑。最后是“导思”。“导思”就是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以恰当的语言将文中隐含的东西揭示出来,使其明朗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5 拓展延伸,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文阅读课堂仅仅处理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为学生学习开辟更广阔的道路。拓展延伸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针对课文想象点,让学生对其合理补充。如新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说明文有关知识的解释,而是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恐龙”,通过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了解许多关于“恐龙”的知识,并深刻认识恐龙灭绝的原因,这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扩展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6 研究型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研究性阅读是把研究性学习和网络阅读结合起来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目前,这种阅读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比较阅读题经常出现,并且呈上升趋势。笔者相信,研究性阅读仅仅出现在考题中,却被语文教学所忽视的局面将很快结束,因为对于适应未来社会来说,研究性阅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阅读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好的阅读方式。
6.1 课题导入,明确方向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好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如今网上中文交流方式各有不同,在遣词造句以及行文方面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对这些网络词汇该怎么看待?该怎么规范?笔者选定课题“研究网络语言对现代语言的影响”,让学生以此作为阅读的方向进行研究性阅读,并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索的动机。
6.2 搜集资料,个体研究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搜集资料的过程,要有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的习惯,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可以贯穿学习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活动类型。学生的理解感悟都以文字的形式放在微博上,教师即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密切关注学生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给他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互相之间也可以在微博上交换意见。
6.3 归类整理,交流提升
搜集的资料必须经过整理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归类、整理的能力。课堂交流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理念背景下的语文阅读课堂应呈现“新、活、宽”的局面。广大语文教师要共同努力,谱写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蔡园镇蔡园初级中学)
1 巧设思维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很复杂,情绪变化也很不稳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莫名的尴尬,如课下侃侃而谈的学生,课上却启而不发;十分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却对课文无动于衷。原因何在?他们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培养各种能力从何谈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巧设思维情境,激起学生产生疑惑、惊奇、诧异的动机,进而产生一种积极阅读的愿望。比如讲授散文《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一边在优美音乐声中朗诵,一边播放“雪夜景色图”,设计“听了这篇散文,你想说点什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入“雪夜”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打开学生话匣,触发情感,积极地去欣赏作品。
2 注重读说,珍视感受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本语言。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要通过阅读来完成。但现在的阅读课堂,因为学生读得太少而产生对课文印象不深,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时有发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给学生读。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必有顿悟,这样才可以解决教的问题。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律诗就可采用“吟读→译读→背读→说读”的教学方法,将“读”作为古代诗词教学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韵律中感悟古诗词的真谛。
学生充分阅读文章后,心中肯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感触,比如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诗句、段落等急于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抓住时机把发言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如教读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后放手让他们谈谈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结合生活实例谈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便驾驭课堂,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质疑解惑,增强自信心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人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质疑的个性。语文阅读教学应本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的理念,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并且要会质疑,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既是“麻烦”的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去收集和整理信息”。在问题浮出水面后,不能由教师包办解决,仍要放手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知信息去分析和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推动学生智慧活动的深入进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对自己学习的信心。
比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作者背景的了解是深刻领会诗文内涵的基础,学生应学会质疑:为什么那个时代,那种背景下作者会创作那样的作品?这样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相互探索,解决疑难,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授人以渔,实现自主学习
叶圣陶有句名言叫“教是为了不教”,导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最终达到不教。首先,教师要“导读”,即明确学习目标,揭示重难点,使学生在阅读时不至于偏离轨道。其次,教师要“导疑”。对初中的学生来说,自己去探究并提出问题,有时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阅读文章,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指导学生会疑。最后是“导思”。“导思”就是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以恰当的语言将文中隐含的东西揭示出来,使其明朗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5 拓展延伸,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文阅读课堂仅仅处理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为学生学习开辟更广阔的道路。拓展延伸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针对课文想象点,让学生对其合理补充。如新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说明文有关知识的解释,而是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恐龙”,通过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了解许多关于“恐龙”的知识,并深刻认识恐龙灭绝的原因,这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扩展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6 研究型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研究性阅读是把研究性学习和网络阅读结合起来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目前,这种阅读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比较阅读题经常出现,并且呈上升趋势。笔者相信,研究性阅读仅仅出现在考题中,却被语文教学所忽视的局面将很快结束,因为对于适应未来社会来说,研究性阅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阅读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好的阅读方式。
6.1 课题导入,明确方向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好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如今网上中文交流方式各有不同,在遣词造句以及行文方面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对这些网络词汇该怎么看待?该怎么规范?笔者选定课题“研究网络语言对现代语言的影响”,让学生以此作为阅读的方向进行研究性阅读,并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索的动机。
6.2 搜集资料,个体研究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搜集资料的过程,要有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的习惯,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可以贯穿学习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活动类型。学生的理解感悟都以文字的形式放在微博上,教师即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密切关注学生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给他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互相之间也可以在微博上交换意见。
6.3 归类整理,交流提升
搜集的资料必须经过整理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归类、整理的能力。课堂交流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理念背景下的语文阅读课堂应呈现“新、活、宽”的局面。广大语文教师要共同努力,谱写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蔡园镇蔡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