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夏天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蔚蓝色的天空挂着火球似的太阳,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散地立在那里。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踩下去像在烤炉上行走。天气闷热得要命,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太阳刚一出来,整个城市像个蒸笼,使人喘不过气来。
  因为炎热让人们无不汗流浃背,喘息连连。夏天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因为闷热,便滋生出许多烦躁。每每热的难以忍耐之时,总会让我怀念起儿时的夏天来。
  小时候因为父母上班忙,我和弟弟便由乡下爷爷奶奶照顾,当时根本没有空调、电扇。天太热时,奶奶就用蒲扇给我们扇扇风。那时的农村虽然贫穷,却是山青水秀、风景怡人、水质纯净、香甜可口。
  儿时的盛夏,乡村的清晨,风儿带着微微凉意吹动着大门口的树枝,不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叫声,早上乘着凉爽,村里的大叔大婶们赶早出门干活了。
  从小我就像个男孩子的性格,每到夏天最喜欢的就是去河里捉鱼和到塘边玩水,所以夏天便成了奶奶最难熬且提心吊胆的季节。
  从六岁多开始,我就迷上到河里捉鱼,每次趁奶奶去田地干活或者不注意时,我便麻利地拿起捉鱼工具,偷偷从奶奶家跑到河边。河边青草茂盛,绿油油一大片,河水清澈见底,一个个形状怪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安安静静地躺在河底,一群群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时而停在水中,时而落在鹅卵石上,好不自在。见到此时此景,我再也按耐不住脱鞋下水,鱼儿一见到有人来,吓得纷纷躲进水草里,正是我捉鱼的好时机。我把捉鱼网推到水草中一提起来,网中就有许多活蹦乱跳的小鱼,赶紧倒在装有水的盆子里,防止鱼儿死去。就这样,用不了多久,我就能捉到一碗鱼,然后胜利收兵回家。
  每次满载而归的我等到的不是奶奶的表扬,而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我当时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宠爱我的奶奶总怕我捉鱼不小心掉河里淹死了,每次捉鱼回家后就非常严厉惩戒,而热衷于捉鱼的我,依然我行我素。
  奶奶家住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大坝下面,水库和大坝堤是我和小伙伴们夏天的天然游乐场。水库三面环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水库的水清澈明亮。水中山色倒影相映,形成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水库里常年有载人来往的机船,岸边还停靠着看守水库渔厂的小船,一到夏天孩子们就偷偷撑船去水中间玩,后来被渔厂负责人发现了就锁起来,为了安全,必须要大人陪伴才能撑船玩。在大坝堤下有一个圆形小蓄水池,蓄满水才1米左右,每到夏天,我总是和村里放牛的小伙伴们先去大坝旁边的山上采摘各种美味的野果吃个饱后,再一起去蓄水池玩水,我们脱掉了衬衣、长裤,只穿短袖、短裤,在水里舒臂踢腿,奔跑戏逐,别提多轻松了。男孩站在岸上往水里一跳,在水面上迸水花、睁开眼睛又扎猛子、我们一起打水仗,捉迷藏……那清凉的感觉让大家欢乐开怀。
  偶尔正中午时分,我们也会和大人们一起坐在门口的大柳树下乘凉,粗壮的树干,枝丫茂盛,像把张开的巨伞,树上的知了还在拼命地叫着,树下坐满大人孩子,大人们摇着蒲扇,聊聊天,孩子们则一點也不安分,蹦来蹦去。胆大的男孩子上树捉知了,掏鸟窝。一阵阵南风徐徐吹过,让人们说不出的润心。男孩子总是把捉到的知了或者在树上找到知了褪掉的外壳送给我们玩,那便是我们最早的玩具。
  傍晚前,成群结队的蜻蜓在夕阳下飞舞,红黄色的身子和透明的翅膀在夕阳余晖照射下,五光十色,分外耀眼。这时小伙伴们拿出自制的一个圆圈绑在长竹干上,再找到蜘蛛网,把圆圈上布满蜘蛛网后,对着满天飞舞的蜻蜓粘来粘去,总会粘到几个。然后把蜻蜓放入家里的蚊帐中,据说可以吃蚊虫。
  夏天乡村的晚上最迷人,吃过晚饭,只要没下雨,爷爷和左右邻居都把家里所有的木板床搬到大门口的场子摆成排,垫上铺盖。长长的湾子里每家每户门口摆满板床乘凉,孩子们都在床上打闹翻滚,场面温馨而壮观。夜幕降临时,天上是皎月明星,地下附近的农田里则是蛙声一片。萤火虫也出洞了,朦胧的夜色里,一盏盏绿色的小灯,悄没声息地在空中飞来飞去,这里的亮点刚熄,那里又亮了。放眼望去,闪闪烁烁,飘忽灵动,夜景在这些小精灵的配合下显得异常美丽。这时,还在床上玩耍的小伙伴们赶紧下床穿鞋捉萤火虫,大家把捉到的萤火虫放在一个提前准备好的玻璃瓶子里,瓶盖上钉了几个小洞,让萤火虫透透气。等捉到几只放入瓶子后,大家又回到木板床上,抱着聚满光亮的瓶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胆大的男孩子晚上会和几个男人一起去捉青蛙鳝鱼。借着月光,打着电筒,走在乡间田梗上,晚风吹来,丝丝凉快,寂静的夜晚,蛙声彼此起伏,格外刺耳。当它们一见到灯光就会扑过来,有经验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捉到一鱼篓青蛙,运气好时顺便还能钓几条黄鳝鱼。每次听到许多嘈杂声就知道他们回来了,这时在家的大人和孩子们都免不了前去看热闹。
  睡觉前,奶奶总会教我们观天象,认识北斗七星,牛郎织女星,还讲很多神话故事给我们听。她怕我和弟弟俩人热,总是不停地给我们扇着蒲扇,一直让我们安静入睡。记得有一次我半夜醒来,看见扇子还在摇动,以为奶奶还没睡。抬头看看奶奶的脸,已经睡着了,原来奶奶怕我们热,既便睡了还保持惯性动作动,几十年来这个场景永远印在我脑海里。
  记忆中的夏天总是那么美好,童年的记忆永远刻骨铭心!
  ——选自《西散南国文学》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梵高的向日葵好像开在花瓶里,就那样朦胧神秘地开了百年,美丽了百年,美丽了人们的想象;而山里丫头月儿的向日葵是鲜活活开在青稞地里的,美丽了远天远地的山嘴嘴。  月儿没多少文化,但悟性好。她唱《少年》能唱得人神迷魂乱,摹仿花儿皇后苏平像极。她的针线茶饭满庄子甩梢儿,比如,头天,有人发现她的花衫破了一个洞,第二天那里却开出了一朵红杏,灼灼耀人。爱美的女人们啧啧称道,看人家月儿这补丁打的……艳羡不已。还比
期刊
前阵子有本刊物报道了目前亚欧几个国家国民平均阅读时间的介绍情况,发现我们国家国民阅读时间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我们的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历久弥新,永远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两千多年的游牧文化和一直都在延续的耕读文明,在长达两千多年相互渗透、促进、磨合中形成了我们今天兼收并蓄、包容至鉴,美美与共的独特中华文明。历史曾就有“十年寒窗苦,
期刊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北陀镇,位于潇贺古道的西侧,今昭平县的中部,中间是丘陵地带,四面环山,形状似陀螺,素有小盆地之称。位于桂江北面,故名北陀。全镇总面积为四百一十七平方公里。下辖十三个村委,总人口为3.78万。  这样的小镇在贺州有很多个。北陀镇,它不像黄姚古镇一样,山可以入画,水可以入诗。北陀的山水,给人的印象是,它不显山,不露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说北陀是藏着的,掖着的
期刊
诗意的绿春  踏上春天的汽车,绿春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一一呼啸而过,公路上粉红的樱花排列齐整,在一片片树荫的衬托下似千余名新娘子羞羞答答绽放最美丽的辉煌与灿烂。连日的阴雨在我们到来之际嘎然而止,阳光穿透乌云,绿春县城宛如刚出浴的少妇晶莹剔透。  翌日清晨,县城对面的哀牢山上云遮雾绕,错落有致的哈尼山寨披上婚纱,云海包围了树林和山腰,山峰与树尖若隐若现、若即若离。霎时,太阳光拨开云层,独独照射在山洼的
期刊
深秋的一个机会,踏上老家的山路,连绵起伏的山丘到处一片枯黄,天空灰白,四周一片死气沉沉,偶尔有山雀飞过,间或留下几声哀鸣,在山頂就看到了奶奶老屋门前的那棵挺拔的老榆树,那棵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老榆树。儿时每到春天,上树打榆钱的情景再浮眼前,此时仿佛看到奶奶(娘娘)正迈着蹒跚的脚步,怀里抱着柴火,走在门前的小路上。  奶奶是北方农村一位极其平凡的妇女,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16岁就随父母命嫁到梁外地区生
期刊
洮河,这条河流为黄河上游支河流,很早以前旧社会落后,科技不发达,过河只有水浆、木船,在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这条河流,家住在河边的老百姓们经常在河边上玩水,从少年时期就学游泳,刚开始在水浅的地方玩水学游泳,一旦出门就能见到河,天天玩水,长期以来,越玩越会玩,学会游泳浮出水面后,慢慢地游到河水水面中间,可以水面上正常游泳了,特别是夏天,河边上的人为了方便洗澡和锻炼身体,洮河一带的人都在水上游泳,看起来
期刊
少年时不懂父爱,蓦然回首,依旧存在。  我不知道如何去用简单的、朴实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描述我对父亲的爱,天生对父亲的畏惧感,天生对父亲的懦弱感,这不是从外表所延伸的,而是真实的源自内心的不安,也许早已深深地给予了内心的枷锁。对父爱的迷茫程度超出了我的认知能力,常说到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可是这人世间最大的爱却懂得迟了,慢了,没有赶上车站的那最后一列班车,汽笛声久久回绕,刺破了寂静的漫漫长夜,我不能安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影《红高粱》演出之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红高粱”热,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红高粱,给亿万中国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此,我想到了生长在青藏高原的一种农作物——青稞。  青稞属于禾本科大麦属,在植物的谱系里,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土著。青稞产于西藏、青海,以及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正好和青藏高原的地域吻合。据资料介绍,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在3500~4000年,这个时间几乎
期刊
多年前的一个八月,难忘的“行路难”。  那年,我从大漠深处的茫崖到省会西宁参加一个省摄影界的会议。会议结束后,归心似箭。当日傍晚,即乘上了西行的货车,开始了1300多公里的归程。  车,伴随着一曲“天上飘下毛毛细雨,淋湿了我的头发,滋润着大地的胸怀……”疾驶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我的心也随同音乐一起飘荡、飞扬,完全陶醉、沉浸在会议结束后的那份轻松感中。可谁也不曾料到,车驶过湟源没多久,发出异样的响声
期刊
北疆的秋向来是静悄悄地来,停留的时间极短,总是伴随着一两场冷风一吹而散,于是常会使得人产生错觉:北疆的一年里,只有三季。  这样的错觉我亦时常有,可幸运的是,今年的雪只在十月里匆匆忙忙的来过一回,并未早早的吓走秋,我终于还是在秋的尾巴,寻到了它的痕迹,是一个早晨,在十一月里。  天色未明的风里还带有一丝夜里的寒意,我踏着晨意向屋后的柏油路走去,我是带有一些期盼的,昨夜入睡时,同舍的朋友告诉我:北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