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入夜 润物无声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hizunb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讲述中,金波老师讲“如何处理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时这样讲——教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认为,非常正确、实用。
  下面我谈一下原因:
  很长时间了,为一个问题所困绕:教学任务的落实与新课程推进严重受阻。原因之一是当今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所必需的相关能力相当匮乏。也正因如此,老师们有很多时候总滞留在落实教材讲授内容的水平上,无法体现新课程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实现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发展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因此,施教者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能力,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教学的内容呈现、方法运用、语言表达、情景创设、思想引导、激情激发等细节当中。
  在这个启示下,我尝试着把历史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相关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感悟历史、感悟生活,实现了學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发展的目标。
  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立足现状改变备课的着眼点。
  备课时,施教者要改变以前的看重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自己意志的体现,而是要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为基础,设计教学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是“跳一跳”就能“摘的到”的,而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应该说,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充分发展是最切合实际的发展。这一实践知识的总结,正好是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的实际运用的体现)。
  备课时,施教者要立足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立足现状,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在讲课时,施教者要着重对课文中相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历史性知识点的切入点的研究,注意把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亲身情感体验、生活体验挂钩,尽量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或注意把这些知识与生活现实中类似的知识相联系,为学生搭起一道联想的桥梁,引发共鸣(共鸣:在这里,指课本历史知识点,引起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的相同情绪),进而加深理解。
  如“信息化”这个历史现象,学生就有亲身生活体验。他们每天就生活在信息化的社会中,QQ聊天、写电子邮件,上网查资料等,教师的一提醒,学生就会马上与相关知识点挂钩,从而产生共鸣,对“信息化”这个历史名词会有形象深刻的理解。
  再如氏族这个历史现象,衍化到今天是农村的自然村,如戴家堡、程家庄等;是城市老城区街巷,什么李家巷、马家胡同、戴街什么的;整个村落,整条街巷同姓人居多,大部分人拥有共同的祖先,血管里有着相同的血脉。由今及古,对“氏族”的理解会更深刻点。
  有时,还可充分利用学生的间接生活体验或现有的知识储备找准切入点(间接生活体验,主要来源与学生课外文娱生活)。
  如,经常关注《新闻联播》的同学,会发现,纽约股市每桶石油股票的涨落,与我们本地石油公司每天的油价,已经是息息相关。这样,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自会深刻、通俗。
  再如,牛耕、纺纱织布,手工工场等,亦可利用学生的相关影视感受,来点拨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尤其提示学生,可关注CCTV-7、CCTV-10的相关内容。这样,既可引导学生度过健康的课余,又可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
  不给学生生硬的概念,而是把生硬的概念具体化,找到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把历史课本内容、遥远的历史拉倒学生身边,让学生有所感悟、理解,效果自然会很好。
  一课当中,这些知识点突破了,那些浅显易懂的便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对课本所阐述的知识便会产生共鸣。共鸣了的知识,学生会真正理解。
  既然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自然会运用。
  如,生产发展史这一历史概念,我只是罗列了以下三条线索:1、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畜力——蒸汽机——内燃机、电力——电子计算机;2、人:猿人——智人——古人——现代人;3、劳动对象:自然的赐予(果实、昆虫等)——猎物、庄稼、家畜——太空。
  这样,对于“生产发展史”,可以说初中学生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因为,学生在学习了“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对生产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的影响后,能自觉运用这一抽象知识了,表现在他们做有关“革命、改革与生产的关系”的材料分析题时,已经有了类似“早期三次资产界革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的自觉语言。
  运用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自然会向前发展。因为,真正理解了,学生会自觉的去运用;自觉运用中,能力自然会提高;能力提高了,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会经常自觉的运用;经常自觉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自然会发展。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所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至于识记,自不必说,因为“记住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他;而理解了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记住他。”(毛泽东语)
  把历史教学融入学生生活,找准历史教学的切入点,就好比找到了准备拆洗的一件毛衣的线头,一拉,整件毛衣便会在顷刻间“解体”。
  三、立足学生现状,通过历史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长, 教会学生做人。
  “以‘教’论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激活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历史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线,以实现历史知识的有效顺应和认同,促进学生认识的不断升华为目标,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宗旨。
  这样,学生会在历史学习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知。这种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了施教的针对性,既可以避免重复、无效的劳动,又可以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的学科目标,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对历史的学习。进而延伸到其他学科和领域,也就学会了学习。
  与此同时,历史教材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和学习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也成为学习的一种资源和起点。历史课程不只是由历史教材这个单一的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学生的原有相关历史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也成为了历史知识构建的动态素材。
  据此可知,“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的,这是促进学生终生学习、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移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由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和方法、认知和情感的统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样,无形中,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把历史教学融入学生生活,教师并不是向学生简单的灌输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找准历史知识的切入点,引起感情共鸣后,去主动积极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应用其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分析与总结所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态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从中学到了理解史料、甄别史料、获取历史信息及运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更为重要的是: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为现在提供借鉴,为未来提供参考,所以学好历史会让学生变得明理、智慧、通达。一个人明理、智慧、通达了,生命质量就会比别人高出很多。简而言之,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做人。
  如: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强调的是个性的解放,但有失偏颇,人性有失张扬过分之嫌;人类又发展了一两百年后的17、18世纪,人类又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性——理性。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人们称其为启蒙运动。
  正好,现实生活中有把消音器专门拔掉的摩托手飙车现象。对此现象的提示,对学生理解“个性之张扬”会有所帮助。反之,那种平稳开车,适时的利用刹车、油门和档位,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安然无恙的行为,对理解“理性”的概念又有所帮助。
  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靠。同时还能运用到平时。因为在讲到“个性张扬”与“理性”时,平时常爱打架的那个学生,低下了头。并从那节课后,该生对许多事情处理的比之以前理性多了。
  终上所述,教师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观察生活的意向、自主学习的意向。这样,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会产生亲近感。有了亲近感,便会产生浓厚兴趣。有了浓厚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也会在愉悦的情境中进行。经常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爱好这门学科,学生“好之”了,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好,又会刺激学生,巩固已有兴趣,从而会在“润物无声”的这一过程中自主观察生活、自主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观察生活意向、自主学习意向会变为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被巩固下来。
  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不仅成了历史课程学习的目标,而且成了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人格的教育,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一种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获得一种习惯、一种方法、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的过程,它留给学生的是永恒的东西。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教育者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内心需求。”您说,通过这种“通俗的点拨”,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把学习过程自然的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施教者的教育意图已隐蔽于教育对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教育对象已经把学习历史当成了自己的一种需求。您說,教学、教育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且,这种教育效果之深远,是难以言语的、测估的。
  这样,按常规备好课后,再把历史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使历史教学过程变得通俗、自然,从而有效的落实了教学任务,顺利推进了新课程的进程。同时,实现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目标。
  因此,不仅要“把世界通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还要把“把世界通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情景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摘要: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事件发生不久,该教师虐待班上幼儿的视频在网上被曝光,一时间众网友声讨声不断。山西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在批改孩子作业时,在十分钟内扇女童十耳光,等等。频发的虐童事件,我们过度的将其“师德”作为了口诛笔伐的矛头,然而却忽略了以后该通过什么严格科学的程序去录取选拔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道德素养,爱孩子、对孩子有爱
期刊
内容摘要: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教师必须端正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和动力,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设疑激兴,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其次,渗透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把学生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去研究新问题,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最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创造性地学习,大胆地提出新设想敢于创新,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已迫在眉睫。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迅捷的信息传递以及资源共享等优势已深入小学英语教学中。它不仅可以使英语教学形式多样化,而且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想象力的介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在英语教学中架起创新思维与学
期刊
【摘要】: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吸收信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但通过数据显示,当下人们并不重视阅读。这种现象的造成与应试教育、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快和纯功利性的语文阅读等原因有关。因此,我们急需从改变观念、发挥教师、家长的引导作用以及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读书环境来改变现状。  【关键词】:阅读现状;应试教育;诱惑;纯功利;更新观念;指导;阅读环境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
期刊
【摘要】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一项政策,在学校撤并调整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学校结构、机构设置、师资及生源、组织布局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学校布局调整这一大背景下,一些合并校该如何发展,如何设置学校组织结构,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如何配置师资等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对布局调整之后的学校就那些组织结构重建、对学校整体的多项沟通进行的组织结构再造等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学校布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更加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 新课改,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考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不断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几种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 教学方法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
期刊
摘要  训诂学是我国的传统小学一个分支,它重在训释词义以解决时人阅读前人文献典籍过程中的语言文字障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学习具备一定的训诂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正确运用训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使小学语文课堂更丰富充实。  关键字  训诂学 小学语文 识字 释意  训诂学萌芽大约始于东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与文字学、音韵学共同构成中国
期刊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科学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即由教师确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评价学习结果,促使学生由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过程。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且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但以往的教学仍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度强调基础与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历来自于体验,所以笔者认为通过非完全开放
期刊
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一直是我国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幼儿园,几乎都有本园自成体系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无疑是学前教育的一场革命。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认为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总和。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综合以上三个观点,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