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堂能让我们倾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诗情洋溢的课堂能让孩子们神采飞扬……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课堂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学习目的、要求具有明确的认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主动、积极领会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获取新知识。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成为一个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亲切友善的学习氛围。魏书生老师常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平等互助关系,老师既是长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有敢说话、敢问问题的勇气,且不感到紧张和压抑”。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经常告诉学生们,这个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标准的、唯一的;我也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我会这样告诉他们,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你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还会很自然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要不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在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课,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师生之间有着相互的尊重与理解,有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我觉得自己也得到了发展,而学生专注的目光又激励着我去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布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认识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
师:小明学校举行了一次“创新绘画大赛”,小明的画被选中了(出示小明的画),(学生感叹:太漂亮了)。
师:学校想把它贴在壁报栏内,为了美观,要在每幅画的四周镶上金属条,每副画需要多长的金属条?怎么办?
生:求出它的周长就可以了。
师:最后,为了保持画面整洁,还要在画的上面封上塑料封面,需要多大的薄膜呢?这是不是求它的周长呢?
生:不是。
师:那是求什么呢?(停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想知道什么是面积单位?
生:想知道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一个一个的来研究。
通过师问生答这样的情境,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面积的认识中去。
三、注重“问题意识”的常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反思常规解法,抓住“问的契机”,做到善问、会问。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个别小组汇报,当说到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其它小组的同学立即起来质疑:“你说的不对,我们认为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我趁机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展开辩论与交流。通过操作和测量后,同学们得出:当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四、培養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一、“摸一摸、想一想”
1、摸一下数学课本的封面和文具盒的面,你有什么体会?
2、通过摸物体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揭示:文具盒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叫面积。
活动二、“画一画、议一议”
1、(出示1角的硬币、数学课本的封面、彩笔盒面)下面实物可抽象成什么图形?
2、选择其中的一种图形,进行涂色,同桌比一比。看谁涂得快。
3、对于比赛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揭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大小分别叫做它们的面积。
在学习时采用“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活动,揭示出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学习起来很有操作性。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课堂成为一个生生、师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知识、新能力的过程,正是体现了“学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势利导,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地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就一定能完成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任务,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成为一个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亲切友善的学习氛围。魏书生老师常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平等互助关系,老师既是长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有敢说话、敢问问题的勇气,且不感到紧张和压抑”。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经常告诉学生们,这个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标准的、唯一的;我也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我会这样告诉他们,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你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还会很自然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要不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在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课,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师生之间有着相互的尊重与理解,有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我觉得自己也得到了发展,而学生专注的目光又激励着我去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布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认识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
师:小明学校举行了一次“创新绘画大赛”,小明的画被选中了(出示小明的画),(学生感叹:太漂亮了)。
师:学校想把它贴在壁报栏内,为了美观,要在每幅画的四周镶上金属条,每副画需要多长的金属条?怎么办?
生:求出它的周长就可以了。
师:最后,为了保持画面整洁,还要在画的上面封上塑料封面,需要多大的薄膜呢?这是不是求它的周长呢?
生:不是。
师:那是求什么呢?(停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想知道什么是面积单位?
生:想知道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一个一个的来研究。
通过师问生答这样的情境,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面积的认识中去。
三、注重“问题意识”的常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反思常规解法,抓住“问的契机”,做到善问、会问。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个别小组汇报,当说到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其它小组的同学立即起来质疑:“你说的不对,我们认为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我趁机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展开辩论与交流。通过操作和测量后,同学们得出:当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四、培養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一、“摸一摸、想一想”
1、摸一下数学课本的封面和文具盒的面,你有什么体会?
2、通过摸物体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揭示:文具盒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叫面积。
活动二、“画一画、议一议”
1、(出示1角的硬币、数学课本的封面、彩笔盒面)下面实物可抽象成什么图形?
2、选择其中的一种图形,进行涂色,同桌比一比。看谁涂得快。
3、对于比赛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揭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大小分别叫做它们的面积。
在学习时采用“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活动,揭示出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学习起来很有操作性。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课堂成为一个生生、师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知识、新能力的过程,正是体现了“学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势利导,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地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就一定能完成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任务,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