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不仅能够给读者提供图书馆相关信息,而且还能够让读者获得相关图书借阅、讲座预约以及新闻查询等查询服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独特的服务魅力与不可替代性,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在线服务。图书馆只有有效满足读者知识需求、资讯需求以及服务需求,才能够真正起到保障机构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信息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作为网络信息重要传播方式的微信,因其具有时间碎片化、阅读移动化以及关注短暂化的优势,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不仅能够给读者提供图书馆相关信息,而且还能够让读者获得相关图书借阅、讲座预约以及新闻查询等查询服务。因此,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创建,一定能够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一、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独特的服务魅力与不可替代性,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在线服务。同时,读者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获取更多的创新体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微信的价值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首先,具有移动性。受众信息接受模式,在一定情况下由信息传播形式决定。读者借助微信的移动性特征,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其次,具有多元性。图书馆服务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提高,是因为其呈现方式借助微信得到改变。读者也能够借助微信的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方式获得图书馆多元性信息,进而增加与图书馆之间的亲密度。第三,具有互动性。图书馆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第四,具有传播性。图书馆微信因具有及时发送与及时转发快速传播的优势,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资源。
二、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分析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有效加强服务的宣传与推广,而且能够对服务的范围、方式以及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拓展。
(一)建设方案。首先,模式的选择。微信公众平台经常借助编辑模式与开发模式实现其不同功能。开发模式在具有编辑模式的文字、语音等自动回复的功能基础之上,还具有自定义菜单等功能,能够向读者提供更加全面与便捷的移动服务。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往往借助开发模式实施建设。其次,运行机制。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员必须要实施消息接口配置,平台才能够与服务器正常通信。读者登录微信客户端并在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公众服务平台就会对读者消息予以处理,并借助微信服务器将处理结果发送给读者。第三,功能分析。服务器端开发是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重点。微信公众平台与本地服务器之间必须创建通信管道,服务器接收的读者的信息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在对数据库维护过程中,本地数据库属于维护重点。系统功能通常情况下,包括接口认证、消息解析以及数据管理等几个模块。
(二)具体实现。首先,接口认证。微信公众平台上应具备Web应用接口的URL地址,并对其有效性予以验证。同时,平台上也应具备用作生成签名的Token值。其次,消息解析。本地服务器能够接收到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的内容。内容不仅包括读者微信号及发送的信息、消息的类型等,而且也包括图书馆公众账号。这些内容都保存在XML格式的数据包进行传送。读者消息类型应与平台要求相符,且具有合法性。在消息验证过程中,本地服务器端消息解析程序只能识别合法消息。導航类消息应借助导航,利用图书馆WAP网站检索页面进行检索,这样,更利于读者实施书目检索与文献检索。
(三)数据管理。本地数据库与远程数据库构成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的主要内容。读者信息、图书馆FAQ以及日志信息等,都会在本地数据库中找到。对本地数据库数据予以科学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读者查询效率,而且图书馆能够获取相关读者的使用习惯与关注焦点。门户网站、wap网站以及业务系统等数据库,共同构成了远程数据库。
三、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效果及建议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读者都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评价良好。首先,大多数读者认为借助这个平台能够获得图书馆服务信息,能够实现与图书馆互动。其次,部分读者认为,平台如果借助菜单形式,使用会更便捷。第三,也有部分读者认为,应对平台服务内容予以充实。
同时,图书馆管理者在实施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对其建设予以足够重视。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运行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图书馆理论知识,更加具备一定的社交技巧、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统计分析能力。其次,平台菜单应实施动态管理,能够提高平台使用率。
四、结语
图书馆属于公益性社会信息保障机构。因此,图书馆只有有效满足读者知识需求、资讯需求以及服务需求,才能够真正起到保障机构的作用。图书馆借助微信构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不仅有利于对图书馆实施移动服务,而且也利于读者获得图书馆各种相关信息。由此可知,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越,邰杨芳.国内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功能及服务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25(12):61-66..
[2]王海燕.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研究分析[J].图书馆研究,2016,46(02):123-128.
【关键词】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信息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作为网络信息重要传播方式的微信,因其具有时间碎片化、阅读移动化以及关注短暂化的优势,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不仅能够给读者提供图书馆相关信息,而且还能够让读者获得相关图书借阅、讲座预约以及新闻查询等查询服务。因此,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创建,一定能够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一、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独特的服务魅力与不可替代性,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在线服务。同时,读者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获取更多的创新体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微信的价值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首先,具有移动性。受众信息接受模式,在一定情况下由信息传播形式决定。读者借助微信的移动性特征,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其次,具有多元性。图书馆服务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提高,是因为其呈现方式借助微信得到改变。读者也能够借助微信的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方式获得图书馆多元性信息,进而增加与图书馆之间的亲密度。第三,具有互动性。图书馆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第四,具有传播性。图书馆微信因具有及时发送与及时转发快速传播的优势,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资源。
二、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分析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有效加强服务的宣传与推广,而且能够对服务的范围、方式以及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拓展。
(一)建设方案。首先,模式的选择。微信公众平台经常借助编辑模式与开发模式实现其不同功能。开发模式在具有编辑模式的文字、语音等自动回复的功能基础之上,还具有自定义菜单等功能,能够向读者提供更加全面与便捷的移动服务。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往往借助开发模式实施建设。其次,运行机制。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员必须要实施消息接口配置,平台才能够与服务器正常通信。读者登录微信客户端并在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公众服务平台就会对读者消息予以处理,并借助微信服务器将处理结果发送给读者。第三,功能分析。服务器端开发是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重点。微信公众平台与本地服务器之间必须创建通信管道,服务器接收的读者的信息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在对数据库维护过程中,本地数据库属于维护重点。系统功能通常情况下,包括接口认证、消息解析以及数据管理等几个模块。
(二)具体实现。首先,接口认证。微信公众平台上应具备Web应用接口的URL地址,并对其有效性予以验证。同时,平台上也应具备用作生成签名的Token值。其次,消息解析。本地服务器能够接收到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的内容。内容不仅包括读者微信号及发送的信息、消息的类型等,而且也包括图书馆公众账号。这些内容都保存在XML格式的数据包进行传送。读者消息类型应与平台要求相符,且具有合法性。在消息验证过程中,本地服务器端消息解析程序只能识别合法消息。導航类消息应借助导航,利用图书馆WAP网站检索页面进行检索,这样,更利于读者实施书目检索与文献检索。
(三)数据管理。本地数据库与远程数据库构成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的主要内容。读者信息、图书馆FAQ以及日志信息等,都会在本地数据库中找到。对本地数据库数据予以科学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读者查询效率,而且图书馆能够获取相关读者的使用习惯与关注焦点。门户网站、wap网站以及业务系统等数据库,共同构成了远程数据库。
三、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效果及建议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读者都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评价良好。首先,大多数读者认为借助这个平台能够获得图书馆服务信息,能够实现与图书馆互动。其次,部分读者认为,平台如果借助菜单形式,使用会更便捷。第三,也有部分读者认为,应对平台服务内容予以充实。
同时,图书馆管理者在实施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对其建设予以足够重视。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运行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图书馆理论知识,更加具备一定的社交技巧、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统计分析能力。其次,平台菜单应实施动态管理,能够提高平台使用率。
四、结语
图书馆属于公益性社会信息保障机构。因此,图书馆只有有效满足读者知识需求、资讯需求以及服务需求,才能够真正起到保障机构的作用。图书馆借助微信构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不仅有利于对图书馆实施移动服务,而且也利于读者获得图书馆各种相关信息。由此可知,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越,邰杨芳.国内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功能及服务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25(12):61-66..
[2]王海燕.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研究分析[J].图书馆研究,2016,46(02):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