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对象简介:文魁,男,1949年出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教授,劳动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经济学总会副会长、国家社科项目理论评审组委员、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经济管理组组长、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等职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
主要科研成果:文魁校长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他作为主要骨干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以及国内有关政治经济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和评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术论著多部。特别是在劳动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主持的教育部青年专项基金项目《中国工资运行机制改革研究》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填补了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专著《市场经济的工资运行》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问:您如何看待科研中“专”和“广”的辩证关系?
文魁校长(以下简称文校长):我认为教师搞科研的基础是有自己的专长。当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正在为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帮助教师找到所在学科的一个发展方向,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发展。
花费同样精力,写十个方向的十篇论文,有的教师可能成为一名杂家;而选一个方向发十篇论文,有的教师就有可能成为一名专家。这是因为,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发表十篇论文,证明其在这个研究方向确有研究,纵向上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对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而做科研,一定要注意深度,专家和学者一定是“术业有专攻”,沿着一个方向深入地研究下去。坚持这个方向,并不代表这个教师兴趣很窄,他其实已经对学科的理解形成了一套系统,而且真正研究起来还包括很多学科方向的融合。
若把经济学比作一个桶,里面装有:价格、税收、工资、利润、生产等范畴。研究经济学,不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要和这些范畴打交道。做研究,就要做到基础理论扎实,对这些基本理论都要有所感悟,但从不同角度着手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是可以的,但是研究的根基一定要明确,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
我自己的研究也得益于“专”,然后是“广”。我做过一些工资理论的研究,也都是从基础理论开始。当然,做学术也时常会转换角度去探讨问题,但还是离不开那个“专长”,我还是试图先用理论把问题说明白。概念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当真正理解概念本身之后,才能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打开思路,进而解决问题。
问:以您多年的成功经验,您觉得作为一个学者,怎样才能得到一个不错的科研选题?
文校长:搞科研,要善于发现题目,这需要对周围的事情感兴趣,善于观察身边琐事,并从中发现问题。观察,是一种习惯,对任何事都抱有好奇心,常问“为什么”,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之所以称作“以学者的眼光”,是因为学者是追求真谛的。怀有学者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其实不难发现周围有很多事情都是值得研究的。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中最基础的一环是发现问题。我认为,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是一种科研素质。教师做科研,应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根据学科的专长,多提几个为什么;并以一个学者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周围发生兴趣,以科学的态度探究它为什么存在。在科学研究中,“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可以摆脱常人的思维,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让人站得更高,有宽广的胸怀。别人不以为然的事情,自己去产生兴趣,从学科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来,不是资源的也成为资源了,不是材料的也成为材料了,不是问题的也能成为研究的问题了。其实生活中到处是资源,到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都不是很容易回答的。而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从学科的视角去思考,则既发现了问题,又给人深入研究问题并试图回答问题的动力,进而提出自己的想法。
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认知科研创新?如何才能取得真正的创新成果?
文校长:创新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级别的。较大的创新,可以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很尖端很有用的创新,例如袁隆平做杂交水稻,解决全世界人吃饭的问题;而很小的创新,可以有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得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这些都是创新。按照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说法,创新就是引进新组合,并通过这种新的组合产生新的利益。譬如企业,它的出现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它提高了生产效率。理论创新则是前人没有的,原始独创的。而在科研中,创新是否能被承认取决于主客观两大因素。
一方面是科研人员本身的主观因素。首先,在做科研的前期,科研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目的在于了解在学术领域中前人是否已经研究过自己的选题,如果确有研究,已达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省去重复性的工作,从而站在学术或学科前沿,研究一些未被研究过或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解决办法。相反,如果教师单凭自己的想法而不去了解学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发展到什么程度,可能会白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究一些已经被他人研究过的问题。因此,要做好科研,教师不能做“井底之蛙”,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里。其次,科研人员的信息和知识面有限,了解的情况可能不够全面,可能会因为没有充分考虑综合因素而造成所谓的“创新”在实际中不可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评审要经过“答辩”这一环节的原因。因为在答辩过程中,专家组的成员会从不同角度针对研究内容、方法等提出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可能有作者在之前研究中没有考虑到的。
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检验学术研究是不是有创新,不完全取决于评价。因为在评价中也存在人为因素,评委毕竟是人,也会有片面性或知识的局限性,也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其遭受不正之风的影响。所以说,评判是不是创新,要靠实践、靠历史去检验。作为教师,做科研时要想做到更全面更客观,就要去检索、去发现,站在学术或学科前沿来考虑问题。作为评价机构,则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当然也应该考虑到一定的历史环境因素。
问:最后请您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促进中心提一些有关科研促进方面的宝贵意见。
文校长:我认为,教师促进中心可以着手进行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并改进科研方法,指导教师怎么去搞科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第二,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研究的规范,指导教师怎样去写文章,怎样去进行文献检索,以及怎样注意具体行文过程中的规范以保证合乎研究的范式。
第三,帮助教师做科研选题,帮助教师发现问题。
第四,帮助教师搜集资料或提供搜集资料的方法。
第五,帮助教师解决申报课题过程中的问题等。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07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陈 敏
主要科研成果:文魁校长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他作为主要骨干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以及国内有关政治经济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和评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术论著多部。特别是在劳动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主持的教育部青年专项基金项目《中国工资运行机制改革研究》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填补了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专著《市场经济的工资运行》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问:您如何看待科研中“专”和“广”的辩证关系?
文魁校长(以下简称文校长):我认为教师搞科研的基础是有自己的专长。当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正在为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帮助教师找到所在学科的一个发展方向,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发展。
花费同样精力,写十个方向的十篇论文,有的教师可能成为一名杂家;而选一个方向发十篇论文,有的教师就有可能成为一名专家。这是因为,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发表十篇论文,证明其在这个研究方向确有研究,纵向上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对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而做科研,一定要注意深度,专家和学者一定是“术业有专攻”,沿着一个方向深入地研究下去。坚持这个方向,并不代表这个教师兴趣很窄,他其实已经对学科的理解形成了一套系统,而且真正研究起来还包括很多学科方向的融合。
若把经济学比作一个桶,里面装有:价格、税收、工资、利润、生产等范畴。研究经济学,不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要和这些范畴打交道。做研究,就要做到基础理论扎实,对这些基本理论都要有所感悟,但从不同角度着手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是可以的,但是研究的根基一定要明确,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
我自己的研究也得益于“专”,然后是“广”。我做过一些工资理论的研究,也都是从基础理论开始。当然,做学术也时常会转换角度去探讨问题,但还是离不开那个“专长”,我还是试图先用理论把问题说明白。概念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当真正理解概念本身之后,才能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打开思路,进而解决问题。
问:以您多年的成功经验,您觉得作为一个学者,怎样才能得到一个不错的科研选题?
文校长:搞科研,要善于发现题目,这需要对周围的事情感兴趣,善于观察身边琐事,并从中发现问题。观察,是一种习惯,对任何事都抱有好奇心,常问“为什么”,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之所以称作“以学者的眼光”,是因为学者是追求真谛的。怀有学者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其实不难发现周围有很多事情都是值得研究的。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中最基础的一环是发现问题。我认为,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是一种科研素质。教师做科研,应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根据学科的专长,多提几个为什么;并以一个学者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周围发生兴趣,以科学的态度探究它为什么存在。在科学研究中,“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可以摆脱常人的思维,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让人站得更高,有宽广的胸怀。别人不以为然的事情,自己去产生兴趣,从学科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来,不是资源的也成为资源了,不是材料的也成为材料了,不是问题的也能成为研究的问题了。其实生活中到处是资源,到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都不是很容易回答的。而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从学科的视角去思考,则既发现了问题,又给人深入研究问题并试图回答问题的动力,进而提出自己的想法。
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认知科研创新?如何才能取得真正的创新成果?
文校长:创新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级别的。较大的创新,可以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很尖端很有用的创新,例如袁隆平做杂交水稻,解决全世界人吃饭的问题;而很小的创新,可以有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得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这些都是创新。按照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说法,创新就是引进新组合,并通过这种新的组合产生新的利益。譬如企业,它的出现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它提高了生产效率。理论创新则是前人没有的,原始独创的。而在科研中,创新是否能被承认取决于主客观两大因素。
一方面是科研人员本身的主观因素。首先,在做科研的前期,科研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目的在于了解在学术领域中前人是否已经研究过自己的选题,如果确有研究,已达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省去重复性的工作,从而站在学术或学科前沿,研究一些未被研究过或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解决办法。相反,如果教师单凭自己的想法而不去了解学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发展到什么程度,可能会白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究一些已经被他人研究过的问题。因此,要做好科研,教师不能做“井底之蛙”,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里。其次,科研人员的信息和知识面有限,了解的情况可能不够全面,可能会因为没有充分考虑综合因素而造成所谓的“创新”在实际中不可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评审要经过“答辩”这一环节的原因。因为在答辩过程中,专家组的成员会从不同角度针对研究内容、方法等提出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可能有作者在之前研究中没有考虑到的。
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检验学术研究是不是有创新,不完全取决于评价。因为在评价中也存在人为因素,评委毕竟是人,也会有片面性或知识的局限性,也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其遭受不正之风的影响。所以说,评判是不是创新,要靠实践、靠历史去检验。作为教师,做科研时要想做到更全面更客观,就要去检索、去发现,站在学术或学科前沿来考虑问题。作为评价机构,则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当然也应该考虑到一定的历史环境因素。
问:最后请您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促进中心提一些有关科研促进方面的宝贵意见。
文校长:我认为,教师促进中心可以着手进行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并改进科研方法,指导教师怎么去搞科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第二,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研究的规范,指导教师怎样去写文章,怎样去进行文献检索,以及怎样注意具体行文过程中的规范以保证合乎研究的范式。
第三,帮助教师做科研选题,帮助教师发现问题。
第四,帮助教师搜集资料或提供搜集资料的方法。
第五,帮助教师解决申报课题过程中的问题等。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07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