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从学科的视角去思考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对象简介:文魁,男,1949年出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教授,劳动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经济学总会副会长、国家社科项目理论评审组委员、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经济管理组组长、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等职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
  主要科研成果:文魁校长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他作为主要骨干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以及国内有关政治经济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和评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术论著多部。特别是在劳动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主持的教育部青年专项基金项目《中国工资运行机制改革研究》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填补了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专著《市场经济的工资运行》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问:您如何看待科研中“专”和“广”的辩证关系?
  文魁校长(以下简称文校长):我认为教师搞科研的基础是有自己的专长。当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正在为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帮助教师找到所在学科的一个发展方向,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发展。
  花费同样精力,写十个方向的十篇论文,有的教师可能成为一名杂家;而选一个方向发十篇论文,有的教师就有可能成为一名专家。这是因为,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发表十篇论文,证明其在这个研究方向确有研究,纵向上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对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而做科研,一定要注意深度,专家和学者一定是“术业有专攻”,沿着一个方向深入地研究下去。坚持这个方向,并不代表这个教师兴趣很窄,他其实已经对学科的理解形成了一套系统,而且真正研究起来还包括很多学科方向的融合。
  若把经济学比作一个桶,里面装有:价格、税收、工资、利润、生产等范畴。研究经济学,不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要和这些范畴打交道。做研究,就要做到基础理论扎实,对这些基本理论都要有所感悟,但从不同角度着手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是可以的,但是研究的根基一定要明确,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
  我自己的研究也得益于“专”,然后是“广”。我做过一些工资理论的研究,也都是从基础理论开始。当然,做学术也时常会转换角度去探讨问题,但还是离不开那个“专长”,我还是试图先用理论把问题说明白。概念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当真正理解概念本身之后,才能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打开思路,进而解决问题。
  问:以您多年的成功经验,您觉得作为一个学者,怎样才能得到一个不错的科研选题?
  文校长:搞科研,要善于发现题目,这需要对周围的事情感兴趣,善于观察身边琐事,并从中发现问题。观察,是一种习惯,对任何事都抱有好奇心,常问“为什么”,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之所以称作“以学者的眼光”,是因为学者是追求真谛的。怀有学者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其实不难发现周围有很多事情都是值得研究的。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中最基础的一环是发现问题。我认为,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是一种科研素质。教师做科研,应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根据学科的专长,多提几个为什么;并以一个学者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周围发生兴趣,以科学的态度探究它为什么存在。在科学研究中,“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可以摆脱常人的思维,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让人站得更高,有宽广的胸怀。别人不以为然的事情,自己去产生兴趣,从学科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来,不是资源的也成为资源了,不是材料的也成为材料了,不是问题的也能成为研究的问题了。其实生活中到处是资源,到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都不是很容易回答的。而以学者的眼光去观察,从学科的视角去思考,则既发现了问题,又给人深入研究问题并试图回答问题的动力,进而提出自己的想法。
  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认知科研创新?如何才能取得真正的创新成果?
  文校长:创新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级别的。较大的创新,可以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很尖端很有用的创新,例如袁隆平做杂交水稻,解决全世界人吃饭的问题;而很小的创新,可以有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得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这些都是创新。按照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说法,创新就是引进新组合,并通过这种新的组合产生新的利益。譬如企业,它的出现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它提高了生产效率。理论创新则是前人没有的,原始独创的。而在科研中,创新是否能被承认取决于主客观两大因素。
  一方面是科研人员本身的主观因素。首先,在做科研的前期,科研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目的在于了解在学术领域中前人是否已经研究过自己的选题,如果确有研究,已达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省去重复性的工作,从而站在学术或学科前沿,研究一些未被研究过或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解决办法。相反,如果教师单凭自己的想法而不去了解学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发展到什么程度,可能会白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究一些已经被他人研究过的问题。因此,要做好科研,教师不能做“井底之蛙”,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里。其次,科研人员的信息和知识面有限,了解的情况可能不够全面,可能会因为没有充分考虑综合因素而造成所谓的“创新”在实际中不可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评审要经过“答辩”这一环节的原因。因为在答辩过程中,专家组的成员会从不同角度针对研究内容、方法等提出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可能有作者在之前研究中没有考虑到的。
  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检验学术研究是不是有创新,不完全取决于评价。因为在评价中也存在人为因素,评委毕竟是人,也会有片面性或知识的局限性,也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其遭受不正之风的影响。所以说,评判是不是创新,要靠实践、靠历史去检验。作为教师,做科研时要想做到更全面更客观,就要去检索、去发现,站在学术或学科前沿来考虑问题。作为评价机构,则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当然也应该考虑到一定的历史环境因素。
  问:最后请您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促进中心提一些有关科研促进方面的宝贵意见。
  文校长:我认为,教师促进中心可以着手进行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并改进科研方法,指导教师怎么去搞科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第二,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研究的规范,指导教师怎样去写文章,怎样去进行文献检索,以及怎样注意具体行文过程中的规范以保证合乎研究的范式。
  第三,帮助教师做科研选题,帮助教师发现问题。
  第四,帮助教师搜集资料或提供搜集资料的方法。
  第五,帮助教师解决申报课题过程中的问题等。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07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陈 敏
其他文献
摘要: 以苯的同系物、卤代烃、醇类、酚类为代表物,分析“有机物分子中基团间相互作用”与“创新意识”素养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认识“基团间相互作用”的能力发展进行整体规划,阐述与“基团间相互作用”相关内容的教学关键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创新意识素养。   关键词: 能力发展进阶; 创新意识素养; 基团间相互作用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5-0050-04 中图
摘要:认知冲突法被广泛用于化学课堂之中,研究中分别用认知冲突法和直接教学法对学业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学生进行教学,形成一个2×2的实验,通过课后的即时试卷分数来衡量不同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教学方法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化学教学中认知冲突法更有利于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而直接教学的方式则更有利于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  关键词:认知冲突;直接教学;化学教学方法;学业水平  
据《高等教育纪事报》报道,美国在富布赖特项目中新增设理工科博士生资助项目,吸引外国科学人才。  报道指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大学与联邦政府官员一直都在思考,怎样改善美国吸引外国科技研究生的能力。现在,富布赖特项目的官员们为此新设资助国际博士生的项目。  2007年秋季学期,共有来自27个国家的29名学生受到这项新设国际富布赖特科技奖学金(International Fulbright Scie
摘要:新课程理念是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出发点;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思想的渗透是化学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高三复习教学中通过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强化,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开拓了途径。因此,把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与高三复习紧密相连,通过典型例题中方法的讲解和应用,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以学科思想的高度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学科素养;绿色化
刘润清,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获北外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顾问,兼任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语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发表70余篇
[摘 要] 2008年1月,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发布了题为《世界一流学徒制:解放天赋,发展所有人的技能》的英国未来学徒制国家策略,提出“世界一流学徒制”的设想。在该文件的基础上,2008年7月16日,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与儿童、学校和家庭部联合发表了《学徒制条例草案》。文章主要介绍《学徒制条例草案》发布的背景和内容,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英国 学徒制 《学徒制条例草案》     
关 注    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全球无法阻挡的趋势  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发展迅猛,然欲对其未来发展作出肯定预测者必须注意,教育趋势瞬息万变,且经常出乎意料。以19世纪为例,美国学生成群结队前往德国,为的是就读当时最先进的研究型大学。其后,美国复制该模式,设立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不久,美国将此模式发展到极致,并于二战后新设许多世界知名大学。今天,德国人反而必须从美国大学的竞争风
一月中旬的香港还有阵阵冷意。我校考察团一行有幸在2009年开年之初赴港考察。在三天密集的交流和马不停蹄的奔波中,通过与风度翩翩的绅士——香港大学、亭亭玉立的淑女——香港中文大学和风华正茂的才子——香港  科技大学的近距离接触,可谓收获丰硕,感触良多。    一、国际化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访问之前,我们对香港高校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已早有耳闻,但认识是零散的、间接的和模糊的。这次得以身临其校实地
摘要:梳理了国外2008~2019年SSCI期刊文献中化学教师PCK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前者主要包括化学教师PCK的组分内涵、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后者则涵盖化学教师PCK的水平测查、发展策略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据此探讨这两类研究对我国化学教师PCK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化学教师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PCK;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发展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 认识论视角的知识观隐喻教学是一种获得,有违素养为本的教学宗旨。突破课堂教学现实困境需要守望知识教育立场,理解知识多重涵义,追求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和知识完整性。以“物质的量”为例对素养为本的教学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 课堂存在; 知识观和教学隐喻; 素养为本; 知识理解; 教学讨论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