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的追求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代表作之一《碧海蓝天》的镜头语言进行分析,结合导演的生平,解读这位法国著名导演在其电影作品中所体现的追求纯净、忠诚的理念。
  关键词:碧海蓝天;吕克·贝松;法国电影
  好的电影别致的魅力在于一次次地观看同一部影片后获得的感知都会不断吸收新鲜的内容,直到那些饱满的、多样的情绪在记忆里留下刻痕。诚然这样的影片也并不多,而吕克·贝松的大多数电影,专注在边缘化人物的身上表达爱与人性,通过自我精神世界与复杂的外在世界相隔绝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本身灌注在作品里的个人情节,恰是值得回味多次之后会心一笑或是畅快地流一次眼泪的。
  吕克·贝松在笔者印象里是个另类的存在,商业和艺术的标签在他身上没有明确的判定,法式文艺片的浪漫,好莱坞商业片的血脉喷张,一边受着“一味模仿好莱坞”的诟病,又一边被受众们热爱追捧。可以明确的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导演对爱的追求炽烈又单纯,“为挚爱而死去”似乎是吕克·贝松的影片一以贯之的核心。残忍,但是纯真。
  安德烈·巴赞曾提出拍电影的重点在于成为影片的作者而非制作,“作者电影”即是在选材、剧本创作和种种环节上充满导演个人印记,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充满个人化色彩的作品。在此不得不提到《碧海蓝天》这部影片,多数了解吕克·贝松其人生经历的人不难看出该片浓重的传记意味。影片中三个主人公各自内心世界的纯净追求,对应着导演本人成长经历里重要的诉求。
  一、镜头语言里暗藏的情感天平
  影片片头的黑白色调里,祥和的大海,争闹的孩子,慈祥的神父惬意如温暖的午后,长辈呢喃细语讲述儿时的国王。鱼群和海豚第一次和Jacques同时出现在画面里,深海与海豚,奠定了贯穿影片的意象,故事随之进入正片,便是一片晃眼的蓝。色彩的转变在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资源中无疑是特别且颇具视觉吸引力的。
  Jacques和Johana的相遇相恋到末了投身海底完成生命历程的深潜导演在剪切和编排上带着强烈的心理暗示。相遇时Johana被Jacques吸引,而初次见面的Jacques却并未注意到默默注视他的Johana,镜头延伸到冰雪覆盖的湖面,水的重要性似乎超过身边的一切。导演在此暗示了两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等。
  Johana身上的特殊气息令Jacques想到了离去的母亲,思念情结的推动两人开始相恋,有言论说海洋代表离去的父亲,Johana代表离去的母亲,Jacques一开始就在做一道无可奈何的选择题。然而笔者看来海洋所代表的并非是父亲的离去,而是Jacques本身的自我价值。博士在解释Jacques为何能成为如此优异的潜水者时说他浑身的血液在潜水时就会都供给大脑,这是人类几乎无法做到的,这里似乎暗示了主人公与这个世俗世界的格格不入,他的归属只能是大海已经得以遇见。
  接下来的镜头里,潜水的Jacques和海豚下潜跃起的场面采用了快速反复剪切的方式,暗示主人公本身就该是一条海豚,家庭和爱情短暂的充实无法满足主人公内心真实的向往。
  主人公和Johana分开后的短暂悲伤也在下潜时得以溶解,深海,甚至是美人鱼的构想瞬间填满了Jacques的大脑,此时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天平彻底倾斜,深海无疑是他真正的归宿。
  影片结尾是笔者奉为至美经典的一幕,吕克·贝松导演扎实的画面想象力和情感暗示在这一幕中爆发得壮美又凄婉。最后下潜的Jacques伸手触摸阴暗海底里的海豚,探照灯照着手拉潜水器绳索的主人公,画面被切割成了明亮两部分,世俗的绳索和爱人的希冀握在主人公手里,生命的归宿躲藏在海豚身处的深海中。最终主人公放开了绳索离开了透着湛蓝光芒的一面,追随着海豚投入无边的深海。世俗之爱与生命归属,割舍得这么决断,画面却唯美至斯。
  二、导演人生痕迹的影射
  导演本人出生于一个运动家庭,父母皆是水上运动达人,他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是在潜水和研究海洋,可以陪几只海豚畅游大海。非常符合法国人的想法,浪漫肆意,又一往情深,悲伤的是因为一次意外导演诀别了自己的这个梦想。影片中的Jacques就像是导演自身,那个沉入深海,松开了爱情的绳索以生命追求深蓝的人像是导演一场庄重的告别,为曾经的梦想,为那段梦想里本该付出的无怨无悔。似乎Jacques如果不是这样的结局,这场梦想只是一个虚妄的过去,没有归属,只能漂在海上到不了岸。可是现实里的作者,毕竟是踏在岸上的人。
  这是一段多么适合蓝色的故事,色彩学上说蓝色代表忧郁、豁达、清冷和永恒。Jacques有一个挚爱他的Johana,但是他最爱的永远是那片海,他甚至躺在病床上想象天花板是海水,游来游去的海豚才是他的家人,Johana是个可怜的女人,她的爱本因获得更爱她的男人,可是她的全部都给了这个奔赴大海,影片最后,Johana对Jacques说:“Go,go and see,my love”这一场诀别的爱,那一片无悔的蓝,吕克·贝松传递的人世情爱和心灵归属的双重情怀在这里唯美又悲痛地结束了对童年梦想的挽歌。这是属于法国人的诗意,扼腕叹息时又深感合该如此的成全。
  三、身为电影人的诉求
  笔者看完《碧海蓝天》后想到一个故事,印度尼西亚有一座奇迹的婆罗浮屠,据说建造了七十五年,古时候的风景尚未凋零,这座七层的浮屠有个很符合宗教学说意味,每上一层台阶就越平缓,当达到顶层的时候,阳光万里,一眼万年。象征人的修行,在坚持了很多个日月之后,都会越发祥和豁达。我自认远没到能体会其中意味的地步,但是能想见当年那一块块切割打磨的石块垒砌出来时背后堪称残忍的辛酸。优秀电影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也有属于自己的修行,浮屠建成时古王朝的奢华光鲜就像那些被受众趋之若鹜追捧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说电影人在拍摄时因为各种因素必然会作出一些妥协,但是在触及准则时一定要坚持对电影的忠诚。恰是这份忠诚笔者觉得诸如一些模仿好莱坞的抨击也不值一提了。
  其实选择《碧海蓝天》仅仅是对吕克·贝松电影世界的管中窥豹,但是该片浓重的个人色彩和令普通人唏嘘遗憾的故事或可探知导演在从事电影业之后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注脚。这里又得提到吕克·贝松的人生经历,在十八岁之前的吕克·贝松从未接触现代都市的华丽和多元,所以在《杀手里昂》和《尼基塔》中那隔绝了现实都市的主人公也映射着导演自己的人生。吕克·贝松作品里的角色多数不具备复杂的人性,都为爱,为梦想,为守护而极致得过着自己的一生。纵使导演的其他作品多数伴随着刺激的商业元素,但是罕见的纯净极致体现在了《碧海蓝天》之中,两个热爱大爱超过生命乃至一切的男人,一个为成全爱而孤寂落泪的的女人,一段梦想的释怀,结束后,岸上的人在现代都市世界里品味着生命的脉搏。
  【参考文献】
  [1]王芳.试探吕克·贝松电影的主题和艺术特点[D].上海戏剧学院.2008
  [2]郭炫宏.生命最初的感动——《碧海蓝天》的人性分析[J].电影评介,2012(16)
其他文献
摘要:阿喀琉斯和哈姆雷特分别是荷马《伊利亚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精心刻画的悲剧式英雄。作者虽身处不同时空,创作风格不同,却不约而同地塑造了相同的人物性格:勇敢、仁慈却又粗暴残忍。本文通过这两部经典著作的研究,呈现出两位人物的传奇事迹。  关键词:悲剧式英雄;阿喀琉斯;哈姆雷特;性格塑造  《伊》以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成为西方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但丁曾言:“站在《伊》旁边,我觉得这本书有10
期刊
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塑造的黑人父亲形象——乔利,既令人憎恶,又引人深思。莫里森洞察入微地描绘了乔利的人生轨迹,揭示其扭曲心灵,畸形人生背后的根源,对其生存的恶劣的“社会土壤”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从崭新的层面探讨黑人的生存困境,使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扭曲;悲剧人生  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家,她的小说几
期刊
摘要:宗教与绘画有着相互的关系,宗教情感与宗教精神对艺术创作有着推动作用,可以说是艺术的原动力。尼古拉·穆欣绘画作品独特形式美与宗教情怀使他成为十七世纪古俄罗斯宗教绘画艺术的继承者。  关键词:宗教;古俄罗斯;圣像画;精神;尼古拉·穆欣  尼古拉·穆欣一九五五年出生,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画家,很早就成为俄罗斯美术研究院院士。其画作充满浓郁的东正教特点,独特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宗教情怀使他跻身于世界绘画艺术
期刊
摘要: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长诗赋与书法,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画云台山记》就是顾恺之创作道教故事画《云台山图》时谋篇布局的构思札记,  关键词:顾恺之;山水画;云台山  一、顾恺之生平简介  顾恺之,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焦溪人),字长康,小字虎,族生于公元34
期刊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  摘要: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阐释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一、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的含义以及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二、以中国艺术歌曲《月满西楼》为例进行分析;以期达到阐释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重要性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钢琴伴奏艺术指导;中国艺术歌曲  一、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的定义与发展现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族音乐的价值与现状出发,探讨了关于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创新工作,让广大青少年培养出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为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音乐;高校教育;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物质和精神文化一直为世界瞩目与称赞。民族音乐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继承并弘扬民族音乐,是提高高校学生艺术修养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由于民族音乐的特殊价值与形式
期刊
一、历史上动物图案与纤维艺术的结合  (一)中国历史上被广泛运用在织锦上的动物图案  中国是古老的丝织大国,中国民间的传统图案纹样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形成了是中国织锦独特的艺术语言。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孕育了中国古老独特的文化。先民们通过对人物动物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创造出不同的纹样,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蝙蝠: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物。是祥瑞幸福的象征。因为同福谐音所以关于蝙蝠的纹
期刊
摘要:语言具有多种功能,广告语篇由于功能文体的特殊性,更偏重于概念功能的表达。及物性分析方法属于系统功能语法范畴,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有效的语篇分析方法。文章运用这种方法分析2015年农夫山泉电视广告语,通过考察其及物过程的选择和分布情况,来揭示其具有的文本特性,并分析其使用的语言是如何打动消费者,促成购买行为。  关键词:广告语篇;及物性分析;及物过程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广告的解释:“广告
期刊
摘要:由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据分析预计在未来的五六年之内中国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因此英文电影翻译十分重要,它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充分领悟。本文通过对接受美学的研究,分析在读者的作用以及英文电影翻译与美学接受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英文电影;翻译  一、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接受美学根据人的接受实践而形成的一种理论系统,他打破了人
期刊
摘要:美国华裔文学家谭恩美代表作《喜福会》自1989年在美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也推动了学术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关注。中国内地于1992年首次正式出版田青翻译的《喜福会》。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程乃珊翻译并出版最新版本的《喜福会》。本文以《喜福会》原作及田青、程乃珊两位译者所译中文译本作为主要研究文本,以中美文化的差异为视角,从译本的语言特色、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上对《喜福会》译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