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社会设计服务领域的高速发展,行业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基于此,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择业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为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艺术院校 设计类 就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适时调整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就业,俨然成为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设计类专业就业现状
(1)就业率虚高。设计类专业虽有较高的整体就业率数据,但实际上一部分毕业生是通过灵活就业的形式实现就业,部分学生就业单位的门槛低,与此同时,造成了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离职率大增。
(2)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目前,艺术院校就业指导体系亦在不断完善,但整体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虽有较完整就业指导体系,但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如已在学生大学四年起就着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但这些仅仅停留在课时有限的课堂式教学,造成了学生获得就业指导教育不够系统和全面,直接导致学生就业综合素质能力欠缺。
(3)就业渠道信息闭塞。设计类专业学生大多专注于专业本身的学习,而对就业信息的了解有一定的欠缺。尤其在毕业季阶段,加上毕业设计压力,往往忽视就业方面的关注度。从每年艺术专场招聘会参与人数的热度可以看出,现场求职招聘的氛围不是很浓厚,学生求职热情不是很高涨。通过招聘会仅是就业的一种渠道媒介,此种途径过于单一。
(4)就业政策了解甚少。国家对于高校学生就业出台很多相关政策文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但目前设计类专业学生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不多,学校关于就业政策的宣传形式亦较单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往往是被动式,大部分仅通过课时不多的就业指导课程上了解。
(5)就业心理素质不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消费水平增高,一定程度上对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心理造成波动。此外,艺术院校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实力还不错,学生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敢于追求经济利益和个性发展,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造成负面的影响。学生在就业岗位的选择是过度看重薪资待遇等条件,往往忽视岗位本身的发展前景和历练价值,容易造成就业眼高手低,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二、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1)加强择业观指导。择业,即挑选和选择职业。不论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最终目的都是在职场中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在如何选择未来职业的问题上,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主动择业并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会自我评估,让学生学会调整择业心态,增加受挫折能力。大学生的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知、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的基本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它影响着大学生择业行为的产生。
(2)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往往与没有很好地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因此在大学生择业前,必须对大学生全面宣讲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上的桥头堡作用,除就业指导课程上进行政策法规的引导外,必要时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如创建学生就业微信互动平台,就业政策宣传栏,实行一对一就业帮扶等途径。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3)就業信息指导。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为杜绝或减少大学生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反馈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信息的指导必不可少。从源头上收集设计类专业就业渠道信息,引导学生如何有效收集可靠的就业信息,引导学生如何有效进行筛选。同时,扩大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院系建立用人单位沟通联系机制,一方面可掌握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中间平台,更好促进学生就业和有针对性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人才。
(4)择业技巧指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邀请设计类企业HR走进课堂开展合作指导教学,指导大学毕业生做好求职资料准备,介绍求职程序,使他们学会自荐,掌握谈话技巧等。其次,锻炼一支就业指导工作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双管齐下,唤醒学生求职意识,纠正他们偏颇的择业观,让学生意识到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就是转变就业观念。
(5)就业心理指导。艺术院校学生有着特点较为鲜明的就业心理,往往呈现出脱离实际、盲目自信、消极回避等特点。要做好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自我认知,纠正认知偏差,找寻自己正确的社会定位;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养成“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开展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院系宣传栏、校园媒介、毕业班级信息群等多种途径宣传就业心理咨询的作用,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窗户,帮助他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增强其自信心,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走出就业心理困境
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切实从低年级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借助信息化媒体为抓手,不断提升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彭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年第9期,19-21.
[2] 阚广滨,从就业状况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指导[J]. 《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第8期133-134页.
[3] 吴宗宅,大学生求职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探索[J]. 《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第20期 69-69页.
[4] 申倩倩 ,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61-162页.
【关键词】 艺术院校 设计类 就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适时调整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就业,俨然成为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设计类专业就业现状
(1)就业率虚高。设计类专业虽有较高的整体就业率数据,但实际上一部分毕业生是通过灵活就业的形式实现就业,部分学生就业单位的门槛低,与此同时,造成了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离职率大增。
(2)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目前,艺术院校就业指导体系亦在不断完善,但整体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虽有较完整就业指导体系,但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如已在学生大学四年起就着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但这些仅仅停留在课时有限的课堂式教学,造成了学生获得就业指导教育不够系统和全面,直接导致学生就业综合素质能力欠缺。
(3)就业渠道信息闭塞。设计类专业学生大多专注于专业本身的学习,而对就业信息的了解有一定的欠缺。尤其在毕业季阶段,加上毕业设计压力,往往忽视就业方面的关注度。从每年艺术专场招聘会参与人数的热度可以看出,现场求职招聘的氛围不是很浓厚,学生求职热情不是很高涨。通过招聘会仅是就业的一种渠道媒介,此种途径过于单一。
(4)就业政策了解甚少。国家对于高校学生就业出台很多相关政策文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但目前设计类专业学生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不多,学校关于就业政策的宣传形式亦较单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往往是被动式,大部分仅通过课时不多的就业指导课程上了解。
(5)就业心理素质不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消费水平增高,一定程度上对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心理造成波动。此外,艺术院校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实力还不错,学生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敢于追求经济利益和个性发展,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造成负面的影响。学生在就业岗位的选择是过度看重薪资待遇等条件,往往忽视岗位本身的发展前景和历练价值,容易造成就业眼高手低,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二、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1)加强择业观指导。择业,即挑选和选择职业。不论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最终目的都是在职场中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在如何选择未来职业的问题上,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主动择业并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会自我评估,让学生学会调整择业心态,增加受挫折能力。大学生的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知、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的基本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它影响着大学生择业行为的产生。
(2)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往往与没有很好地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因此在大学生择业前,必须对大学生全面宣讲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上的桥头堡作用,除就业指导课程上进行政策法规的引导外,必要时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如创建学生就业微信互动平台,就业政策宣传栏,实行一对一就业帮扶等途径。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3)就業信息指导。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为杜绝或减少大学生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反馈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信息的指导必不可少。从源头上收集设计类专业就业渠道信息,引导学生如何有效收集可靠的就业信息,引导学生如何有效进行筛选。同时,扩大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院系建立用人单位沟通联系机制,一方面可掌握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中间平台,更好促进学生就业和有针对性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人才。
(4)择业技巧指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邀请设计类企业HR走进课堂开展合作指导教学,指导大学毕业生做好求职资料准备,介绍求职程序,使他们学会自荐,掌握谈话技巧等。其次,锻炼一支就业指导工作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双管齐下,唤醒学生求职意识,纠正他们偏颇的择业观,让学生意识到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就是转变就业观念。
(5)就业心理指导。艺术院校学生有着特点较为鲜明的就业心理,往往呈现出脱离实际、盲目自信、消极回避等特点。要做好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自我认知,纠正认知偏差,找寻自己正确的社会定位;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养成“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开展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院系宣传栏、校园媒介、毕业班级信息群等多种途径宣传就业心理咨询的作用,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窗户,帮助他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增强其自信心,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走出就业心理困境
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切实从低年级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借助信息化媒体为抓手,不断提升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彭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年第9期,19-21.
[2] 阚广滨,从就业状况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指导[J]. 《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第8期133-134页.
[3] 吴宗宅,大学生求职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探索[J]. 《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第20期 69-69页.
[4] 申倩倩 ,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61-162页.